(一)药理毒理作用
又名格列卫,为新型分子靶向药物。95%的CML和部分ALL(5%~25%)患者由于9号与22号染色体特异性易位形成了Bcr-Abl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P210或P190)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伊马替尼在体内外均可在细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选择性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系细胞、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CML和ALL患者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此外,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由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和干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
(二)药动学
本品药动学是单剂量口服并达稳态后评价的,剂量范围在25~1 000mg甲磺酸伊马替尼并达稳态后测定,其平均曲线下面积的增加与剂量间存在比例性关系。重复给药的药物累积量可达稳态时的1.5~2.5倍。成年人人群药动学研究表明,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无影响,体重的影响也可略而不计。胶囊剂的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8%。与空腹时比较,高脂饮食后本药吸收率减少甚微。约95%与血浆蛋白结合,绝大多数是与清蛋白结合,少部分与α-酸性糖蛋白结合,只有极少部分与脂蛋白结合。整个机体内的总体分布浓度较高,但红细胞内分布比率较低。肾上腺和性腺中摄取水平高,中枢神经系统中摄取水平低。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清除半衰期为18h,其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为40h,7d内约可排泄所给药物剂量的81%,其中从大便中排泄68%,尿中排泄13%。约25%为原药(尿中5%,大便中20%),其余为代谢产物,粪便和尿中活性代谢产物和原药的比例相似。
(三)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反应包括水潴留、全身水肿、乏力疲劳等。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14%)、血小板减少(14%)和贫血(11%)。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腹痛,肝功能损害。其他可见头痛、头晕、味觉障碍、感觉异常、失眠;结膜炎、流泪增多、视物模糊;肌痉挛、疼痛性肌痉挛、骨骼肌肉痛、关节肿胀。
(四)应用特点
用于治疗CML,包括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患者以及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ALL患者。开始治疗就应由对CML有治疗经验的医师进行。如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如严重水潴留),应停药,直到不良反应消失,随后再根据该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一般剂量为400mg/d,1次口服。CML加速期、急变期或慢性期治疗效果不显著且无明显骨髓抑制时可增加剂量至600~800mg/d,分2次口服。儿童视体重及耐受情况调整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