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炎症与冠状动脉痉挛

炎症与冠状动脉痉挛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IL-1β本身就是强效的炎性趋化因子,提示炎症刺激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形成有关。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仅次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对照组、冠状动脉痉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的平均hs-CRP水平依次升高。

早在1978年,Lewis和其研究团队就报道了炎症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可能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证据越来越多。前面提到,Shimokawa利用白介素1β(IL-1β)对小型猪的冠状动脉进行包被和处理,建立了冠状动脉痉挛的动物模型。而IL-1β本身就是强效的炎性趋化因子,提示炎症刺激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形成有关。在测量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中相关标志物的研究中,Kaikita等发现外源凝集素细胞黏附分子家族中的P-selectin和E-selectin以及细胞黏附分子水平都有明显增高,这些升高的炎性因子提示炎症在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体内炎症的敏感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炎症参与冠状动脉急性事件的重要标志。早期研究认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hs-CRP与稳定的冠心病及非冠心病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别。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仅次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Hung MJ对此做了前瞻性研究,428例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痉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测定hs-CRP水平。对照组、冠状动脉痉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的平均hs-CRP水平依次升高。在对照组和冠状动脉痉挛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s-CRP是冠状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74,95%CI:8.03~588.71,P<0.001)。向定成等对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hs-CRP的变化做了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不论其临床表现是稳定型心绞痛还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其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临床上既可以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以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而后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前者,说明冠状动脉痉挛之所以出现不稳定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炎症因素的参与导致冠状动脉舒缩状态不稳定有关。何喜民、向定成等测定了冠状动脉痉挛患者ox-LDL及其自身抗体在调血脂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清ox-LDL及ox-LDLAb均显著升高,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其升高程度与血清LDL-C水平无关,且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清LDL-C与非痉挛患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ox-LDL可能是独立于LDL-C之外的冠状动脉痉挛的危险因素,短期内调血脂治疗并未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LDL-C,但可明显降低其血清ox-LDL及ox-LDLAb,进一步说明ox-LDL及ox-LDLAb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升高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重要的血清标志物。而且无论调血脂治疗前还是治疗后血清ox-LDL及ox-LDLAb均与hs-CRP显著相关,调脂治疗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清ox-LDL、ox-LDLAb及hs-CRP水平,推测ox-LDL和ox-LDLAb都可能是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冠状动脉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短期的调血脂治疗能有效地控制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改善预后,降低胆固醇并不能在短期内显著降低狭窄程度,但能明显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然不能用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来解释,很有可能与降低ox-LDL、控制炎症反应、减少了冠状动脉痉挛相关的急性事件有关。ox-LDLAb来源于ox-LDL对机体的抗原-抗体反应,尚不能得出ox-LDLAb是冠状动脉痉挛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但由此可以看出,炎症在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临床表现和预后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