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核医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将核医学的检查技术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相关研究中,是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危险程度评估、疗效的评价和预后判断等方面,是缺血性心脏病诊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检查技术,尤其是心肌灌注显像已成为慢性心肌缺血患者严重程度判断及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Cl)的关键评价指标。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它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核心脏病学(Nuclear Cardiology)。与其他显像方法,如CT、MRI、超声检查相比,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功能显像为主,而不只是解剖形态显像。随着新的放射性药物的研制以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已是诊断冠心病、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评价冠心病治疗疗效以及判断预后的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尤其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的最可靠的无创性方法;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PET显像是估价心肌活力的“金标准”,而且,PET显像使活体研究人体心脏的生理变化、代谢过程成为可能,是研究心血管生理、病理生理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手段。
1927年,著名心脏病学家Hermann Blumgart将放射性氡气溶于生理盐水中并注射到人体内,再借助于威尔逊云室(Wilson cloud chamber)测量人体的肺循环时间,开创了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应用的先河。1958年Hal O.Anger研发出γ照相机,标志着核医学进入了影像时代。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的临床应用始于1973年的铊(201 Tl)心肌平面显像,标志着心脏核医学的开始。1976年随着SPECT的诞生,心肌断层显像在临床上得到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心肌灌注显像定量分析的方法产生。1990年锝(99mTc)标记的心肌灌注显像放射性药物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开始在临床上使用。时至今日,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定量分析方法已经非常成熟。
负荷药物的发展为心脏核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Gould等率先报道了使用扩血管药物双嘧达莫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缺血;此后,因腺苷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使其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腺苷试验可作为运动试验的重要补充,特别是用于运动量不足、心肺功能不全、下肢疾病等不适合进行运动试验的患者,使得负荷心肌显像的适应证进一步拓宽。
近年来,向定成等研究发现,核素灌注心肌显像中几乎所有乙酰胆碱激发试验阳性者均呈现“反向再分布”现象,进而提出了以静息性胸痛或胸闷的临床症状、运动心电图试验阴性或运动过后阳性、核素灌注心肌显像呈“反向再分布”三个条件为诊断冠状动脉痉挛的非创伤性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