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病的体会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病的体会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痹症是气血为病邪闭阻不通所引起的疾病。先父临床常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病,认为凡“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者,均可以此方加减化裁。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次月经来潮,腹痛较前减轻。故方拟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祛风化湿,活络通痹。患者以上方加减共服药80余剂,病情基本好转。

痹症是气血为病邪闭阻不通所引起的疾病。“痹”者,闭也。本病临床以筋骨、肌肉、关节的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内经》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外感风寒湿邪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还据其所感风、寒、湿邪之偏胜,分为行痹、痛痹、著痹。

医书记载如此,但临床症状往往复杂,不易截然分开。因此,处方用药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必须全面考虑。先父临床常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病,认为凡“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者,均可以此方加减化裁。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方由桂枝、芍药、麻黄、知母、白术、防风、附子、甘草、生姜组成。方中既有桂枝、麻黄、防风祛风逐湿于表,又有白术健脾化湿于里;既有附子温经祛寒,通痹止痛,又有知母、芍药、甘草养阴润燥,柔筋缓急。综观全方,祛风、散寒、逐湿面面俱到,阴阳并调,刚柔相济,温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确为治疗痹病之良方。

先父临床数十年来,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痹病多人,屡获良效,现择其验案数则介绍如下。

例一:邵某,女,48岁,1978年4月2日就诊。

患者3年前因感冒引起全身关节疼痛,从此每逢天气变化则疼痛加剧,经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近1周全身各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尤以膝、踝为甚,局部怕冷,得热稍舒。诊其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紧。乃风寒湿邪留着经络,痹阻关节,不通则痛。证属“痛痹”,寒湿偏胜。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处方:附子18克(先煎),桂枝10克,麻黄9克,防风10克,细辛5克,白术12克,知母10克,白芍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关节肿胀疼痛较前减轻,活动亦较前自如。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0剂。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关节肿胀及冷痛基本消失,唯活动时下肢膝、踝部微有胀痛。拟原方加黄芪24克。续服10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 本例以关节冷痛为特征,脉沉紧,显属寒邪偏胜。沉寒积冷之症,非投以大剂温通之品不能却之。方拟桂枝芍药知母汤散风化湿,重用附子温里助阳、祛寒止痛,加细辛搜入里之寒邪,佐乳香、没药活血通痹。药后病情好转,再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以益气固表,巩固疗效。

例二:马某,女,24岁,药剂师,1978年3月4日就诊。

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3年多。自诉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时在膝、踝,时在肩、肘,天气变化或遇冷受寒则疼痛加剧。近半年来时感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有短暂针刺样疼痛经常发作。经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已病休1年多。近2个月来月经不调,经期推迟,经行腹痛,量少夹瘀块。1周前开始面部及肢体数处发出红斑,自感奇痒难忍。诊其舌淡青,苔薄白、微黄,脉弦濡,偶有歇止。证属行痹,风邪偏胜,气阴两亏,心脉痹阻。治以祛风化湿,温经通络,佐以益气养阴,兼清郁热。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2克,附子6克(先煎),黄芪1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赤小豆15克,荆芥10克,金银花15克,牡丹皮10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全身关节疼痛较前减轻,面部及肢体红斑消失。仍宗原法加减。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0克,附子6克(先煎),防风10克,白术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木瓜12克,通草10克,茯苓12克,麦冬12克,甘草6克。10剂。每日1剂,煎服。

三诊:关节疼痛大为减轻,胸闷亦有好转。此次月经来潮,腹痛较前减轻。唯仍感疲乏无力,劳累后则心悸、气短、诊脉弦濡,偶有歇止。宗前法,佐以补气益血、养心安神之品。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0克,附子6克(先煎),白术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丹参20克,麦冬12克,黄芪24克,当归12克,生地黄18克,木瓜12克,通草10克,炙甘草10克。10剂。每日1剂,煎服。

四诊:全身关节疼痛基本好转,胸闷、心悸等症亦有减轻,精神转佳,唯近日来夜寐不宁,盗汗。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濡。

处方:黄芪24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0克,干地黄15克,党参12克,麦冬12克,酸枣仁10克,茯神15克,丹参20克,当归10克,木瓜12克,通草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10克。每日1剂,煎服。

上方连服30剂,病即痊愈。

【按】 《素问》云:“风气胜者为行痹。”风邪所胜,故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此由病延日久,致邪气由表入里,袭于脏腑,痹阻心脉,损气耗阴,所谓“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矣。故方拟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祛风化湿,活络通痹。三诊、四诊在关节疼痛逐渐好转的基础上,宗原法辅以补气益血、养心安神之品,最后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炙甘草汤加减,邪正兼顾,内外同治,共收祛风化湿、温经通络、滋阴补血、益气复脉之功。

例三:黄某,女,62岁,贵州某工厂退休工人,1980年6月20日就诊。

自诉从1979年10月开始左膝关节肿痛,未予治疗。至11月,右膝关节及两手手腕、中指、食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逐渐粗大变形,不能屈伸。在遵义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中西药治疗半年多无好转,由其亲友介绍来先父处求治。患者由他人搀扶架拐杖而来,两膝、两手腕部及指关节均肿大变形,不能屈伸,局部扪之有热感,伴手、足心发热,心烦,夜寐不宁,不思饮食。自诉受寒则关节肿痛加剧。视其舌淡红,苔白,脉寸、关浮弦,两尺沉细而弱。素禀体虚之人,风寒湿邪乘虚深袭,内舍筋骨,流注关节,致经络闭阻,血气不行,筋骨失养,关节变形而成“尪羸”之状。治以祛风散寒,化湿通络,兼清郁热。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黄6克,附子10克(先煎),苍术12克,黄柏12克,知母12克,当归15克,薏苡仁20克,防风10克,地龙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蜈蚣2条。10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关节肿痛较前减轻,食量增加。唯仍感心中烦热,手、足心发热。

处方:原方加生地黄24克,栀子12克,地骨皮12克。20剂。

三诊:患者弃杖单独步行前来就诊。自诉关节肿痛及手、足心发热,烦热等症均较前明显减轻,诸肿大变形之关节也逐渐变小,并可勉强用力屈伸活动。仍宗原法,佐以强筋壮骨之品。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熟地黄24克,附子10克(先煎),苍术12克,黄柏12克,当归12克,知母15克,淫羊藿12克,狗脊12克,地龙12克,鸡血藤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杜仲12克,蜈蚣2条。每日1剂,煎服。

患者以上方加减共服药80余剂,病情基本好转。虽腕、指关节外形尚未完全恢复正常,但已活动自如,四肢功能亦完全恢复。

【按】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学谓之“历节”,临床以关节(尤其是小关节)粗大、畸形为特征。此由风、寒、湿三气侵入经络、流注关节所致,较之风湿性关节炎,病邪更深入经隧骨骸,致筋骨失养,关节变形。单用一般祛风散寒化湿药往往无效。本例临床虽见关节肿胀发热,手、足心发热等热象,证似“热痹”。但细审其症,其热仅为关节部扪之有热感而非大热,且受寒则症状加重。再切其脉,两尺沉细而弱。平脉辨证,寒痛是本,郁热是标,仍不离风寒湿痹之范畴。本例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黄柏、生地黄、栀子等清热凉血之品以清解郁热,佐当归、乳香、没药等化瘀活络,同时还配合了透骨搜风的蜈蚣、地龙等虫类药。其恢复期治疗则在原方基础上辅以淫羊藿、杜仲、狗脊、熟地黄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品。整个治疗过程,寒温共投,阴阳并调,标本兼治,故收立竿见影之效。

例四:刘某,男,57岁,某军区干部,1981年6月7日就诊。

患者于1年前右足第四趾关节处长一小结节,在某军区医院误诊为骨纤维瘤,将第四趾手术切除,后病理切片诊断为痛风。不久,右足踝关节和左膝、踝关节相继红肿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此后,每于天气变化或受冷着凉则发病。发作时,上述关节红肿灼痛,疼痛剧烈难忍,活动困难,伴低热(体温38℃左右),全身倦怠,不思饮食,持续5~7日症状才逐渐消退。近1年来已反复发作多次,屡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最近在某区医院化验检查:血沉42毫米/小时,血尿酸0.51摩尔/升。肾图示肾功能中度减退。诊断为痛风。视其面色晦滞,舌淡青,苔白而润,诊脉沉细无力。脉症合参,系体虚之人,肾阳不足,将息失宜,外感风寒湿毒之邪,蕴于骨节,凝滞血脉,痹阻气血,湿留化热,乃风、寒、湿、热、瘀交杂为患。治以温经通络,祛风逐湿,佐以益肾蠲痹,化瘀清热。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肾气丸加减治之。

处方:桂枝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麻黄6克,附子10克(先煎),茯苓15克,泽泻12克,牡丹皮10克,山药24克,山茱萸10克,木瓜15克,黄柏12克,当归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生地黄24克。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服药后仅发病1次,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唯右踝及左膝、左踝关节局部微红,疼痛尚可耐受,活动不感困难,亦未发热。自诉汗出较多,略感口干口苦。原方去麻黄,减附子量为8克,加重知母为15克。续服10剂。

三诊:近10余日虽天气变凉,关节肿痛亦未发作,精神、食欲转佳。效不更方,仍拟原方续服10剂。

四诊:自诉病情大有好转。几日前发病1次,仅两膝、踝关节稍感疼痛,未肿,亦未发热,2日后症状即消退。近来唯大便稍有结燥。诊其舌转红润,舌苔渐退,脉仍沉濡无力。仍宗原法加减。

处方:附子6克(先煎),生地黄3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知母15克,当归尾12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山药24克,木瓜15克,黄柏10克,淫羊藿12克,地龙12克,肉苁蓉15克。10剂。每日1剂,煎服。

患者服上方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未再发病。

9月20日复查:血沉20毫米/小时,血尿酸0.35摩尔/升,尿常规检查正常。仍以原方加减,共服药50余剂。

12月10日复查:血沉6毫米/小时,血尿酸0.26摩尔/升,尿常规检查正常,肾图示肾功能基本正常。

【按】 痛风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急性、间歇性发作关节红肿热痛为主,慢性期可见关节肿大、肥厚、畸形及僵硬,且常可累及于肾,引起肾脏的损害。本病隶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本病例乃由风寒湿邪蕴于骨节,凝滞经脉,深入内脏,舍于所合,引起肾脏的损害。《内经》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即此之谓。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肾气丸加减,祛风散寒逐湿与益肾蠲痹、化瘀清热并调。药中病机,故能收效。

例五:吴某,女,58岁,长沙市居民,1977年4月12日就诊。

自诉3个月前始感右下肢冷痛,酸胀麻木,行走困难。在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炎。经西药对症治疗后,疼痛稍缓解。此后,稍劳累或天气变化则腿痛。近1周右下肢从臀部至膝、腘窝疼痛加重,活动困难,夜晚疼痛尤甚,呻吟号叫,不能忍受,局部热敷方可暂时缓解。舌质暗红,苔白腻,脉象沉紧。素禀阳微气虚之体,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痹阻气血,寒凝血瘀,证属痛痹。治当温经祛寒,化湿活络。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之。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附子15克(先煎),麻黄6克,防风10克,知母10克,白术10克,细辛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地龙10克,薏苡仁30克,当归12克,甘草6克,木瓜12克,通草10克,生姜10克。10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右下肢冷痛麻木等症均较前大为减轻,已能下床单独活动,唯感疲乏无力。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原方加黄芪24克。续服10剂。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右下肢疼痛基本消失,唯活动过多时仍有酸胀之感。仍宗原方加续断、杜仲、怀牛膝各12克。续服10剂,遂痊。

【按】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学“痹病”的范畴。本例辨证为寒湿偏胜,故以桂枝芍药知母汤重用附子加细辛,并佐以木瓜、通草、薏苡仁、当归、地龙、乳香、没药等化湿活络之品。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逐寒、祛风化湿、通阳行痹之功。

例六:严某,女,38岁,工人,1977年5月20日就诊。

自诉20多日前,由肌内注射青霉素起,从左臀部牵引左侧下肢疼痛、麻木、酸胀,活动则疼痛加剧,只能双手扶住手杖慢慢移动步履。诊之,左坐骨神经压痛点、环跳穴及腘窝处均有明显压痛,直腿抬举征阳性。西医诊断为感染性坐骨神经炎,乃由肌内注射部位不当引起。患者既往有癔症史,每受精神刺激则阵发昏厥,神志朦胧,甚至精神错乱,哭笑无常。近因腿痛,对肌内注射青霉素产生恐惧心理,情绪紧张,精神恍惚,时时悲伤哭泣,夜不能寐。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无力。治以温经祛寒,疏风逐湿,佐以化瘀和络,镇心安神。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附子10克(先煎),黄芩12克,知母12克,白术12克,生龙骨24克(包煎),生牡蛎24克(包煎),乳香10克,没药10克,地龙10克,木瓜12克,薏苡仁30克,通草10克。每日1剂,煎服。

患者服药后病情逐渐好转。连服30剂,左下肢疼痛、麻木、酸胀等症消失,精神愉快,食欲、睡眠转佳,旋即上班工作。1987年10月随访云:不但下肢疼痛治愈,而且多年的癔症也从此未发。

【按】 本例虽由肌内注射部位不当而引起肢体疼痛、麻木、酸胀,但据其脉症,仍可按中医学痹病辨证施治。方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以通痹止痛,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镇心安神,药后不但肢体疼痛、麻木等症消除,且多年的癔症也从此治愈,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体会】 桂枝芍药知母汤集祛风、散寒、逐湿于一方,故凡外感风寒湿邪所致之行痹、痛痹、著痹皆可以此方随症化裁。临证用之,寒邪偏胜者,宜重用附子,加细辛;湿邪偏胜者,宜加木瓜、通草、薏苡仁;风邪偏胜者,宜加当归、地黄。临床出现关节红肿、发热等症,多由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所致,必须仔细权衡寒热之孰轻孰重,分清主次本标,辨证施治。对风寒湿痹兼热象者,可于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选加黄柏、栀子、生地黄、牡丹皮、地骨皮等清热凉血之品,以资标本兼治。若热象显著,症见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者,当以“热痹”论治,非本方所宜。

痹病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能产生脏腑的病变,所谓“病久不去,内舍于其合也”。临床运用本方,又必须兼顾脏气之虚损而随症加减。痹病后期,由于病邪深入经隧骨骸,致筋骨失养,关节变形,单纯用一般祛风散寒化湿药往往无济于事,而在原方基础上加用一些透骨搜风的虫类药却能立见其功。

中医治病贵在平脉辨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虽是张仲景为“中风历节病”而设,后世医家又多用于治疗痹病,但其治疗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风寒湿痹。临床只要病机相符,即可异病同治,以此方随症化裁。

本方中之知母不但有清热养阴、镇静止痛之功,还能制附子、桂枝之温燥。考张仲景诸方,酸枣仁汤中用知母安神,百合知母汤中以之镇静,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之止痛,是为张仲景投药之妙用。(本文原载《三湘医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