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的范畴。临床以不规则发热、黄疸、上腹部不适、腹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全身乏力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文献中早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所述脉症,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极为相似。古代医籍中对黄疸的分类亦颇为详细。如《金匮要略》中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推演出九疸、三十六黄。至张景岳乃概括前人论述,以八纲辨证,将黄疸分为阴、阳两大类。他说:“黄疸大法有五疸之辨,虽其明目如此,然总不出阴阳两证。大都阳证多实,阴证多虚,虚实弗失,得其要矣。”既分叙其名,又总归其类,示人以黄疸之辨证要则。后世医家一般都将黄疸分为阴黄、阳黄两类。急性黄疸型肝炎,其典型症状一般属阳黄范畴。但久治不愈或过用清热药损伤中阳,则湿从寒化,亦可转化为阴黄。
本病的发生乃由外感疫毒,加上机体的内在因素,如饮食、生活起居或情志的失调,致邪气乘虚而入,蕴结于中焦,熏蒸于肝胆,损伤脾胃。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凡诸病疸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郁结不散,热气郁蒸,发为黄疸。”湿热蕴结于中,则脾胃升降失常,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减腹胀;湿困脾阳,则倦怠乏力;湿热熏蒸于肝胆,则肝失条达,胆热液泄,故肝区疼痛,身、目、小便俱黄。若病久不愈,湿热留恋,伤及中阳,或过服寒凉清热之剂,则湿从寒化,临床表现肌肤色黄而晦暗,是阳黄转化为阴黄之征。总之,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胆、脾、胃等多个脏器,其病机不外肝、胆、脾、胃之气不相协调而互相影响,主要病理表现为湿热。由于患者体禀有偏阳、偏阴之分,疫毒入侵有夹热、夹湿之殊,故本病在临床表现及病理上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之分。
关于本病的治疗,古人特别重视利小便,认为治黄疸利小便是很重要的一环。如《金匮要略》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利小便者,乃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分消也。先父认为,本病的治疗原则不外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湿利尿、健脾和胃四个方面。一般病初多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根据临床所表现的不同症状,权衡“热”与“湿”之轻重,分别采用不同方剂。
对于热偏重型,临床表现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胁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而厚或黄糙,脉弦数者,治宜清热解毒,化湿退黄,常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黄芩、白芍、枳实,泽泻、板蓝根)。若热毒炽盛,心烦懊者,加黄连、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胁腹胀满尤甚者,加木香、陈皮。
对于湿偏重型,临床表现身、目微黄,身重乏力,胸脘痞闷,呕恶纳呆,腹胀便溏,舌苔厚腻、微黄或白,脉象濡缓者,治宜化湿泄热,常以茵陈五苓散合二陈汤加减(茵陈、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猪苓、泽泻、甘草)。兼寒热者,加柴胡;呕恶频频者,加藿香、砂仁;脘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
对于本病恢复期的治疗,则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常以小柴胡汤加减。
病案举例
例一:张某,女,36岁,1978年8月30日就诊。
患者1周前因发热恶寒,周身酸痛,在单位医务室按感冒治疗后热退。但仍食欲缺乏,疲乏无力,上腹部不适。近3天巩膜及全身皮肤出现黄疸,特来求诊。刻下,面目、全身俱黄,黄色鲜明,恶心厌油,腹胀纳呆,口干口苦,小便深黄如浓茶,大便3天未排。检查:肝于右肋缘下2厘米,质软,压痛。舌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肝功能检查示黄疸指数45单位,谷丙转氨酶20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6单位,凡登白试验呈双相反应,血清总胆红素119微摩尔/升。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属阳黄,湿热疫毒之邪蕴结于少阳阳明。治以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化湿消黄。
处方:茵陈20克,山栀子10克,柴胡15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黄连6克,大黄10克(后下),白芍10克,枳实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板蓝根20克。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诸症悉减。身、目黄染减轻,恶心好转,大便转稀溏,每天2次或3次。肝区仍胀痛不适。原方去大黄,加郁金10克,牡丹皮10克。续服5剂。
三诊:黄疸基本消退,肝区疼痛好转。唯仍感腹胀纳呆,不思饮食。舌苔转白腻,脉象弦濡。
处方:柴胡12克,茵陈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郁金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
上方服5剂,胁腹胀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精神转佳。乃以小柴胡汤加减调服10剂,诸症皆愈。复查肝功能,转氨酶均恢复正常。
例二:饶某,男,28岁,1979年10月3日就诊。
自述起病10余天,头昏身倦乏力,恶心厌油,食欲缺乏,大便稀溏,每天2次或3次,小便黄。4天前开始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经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刻下,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肝于右肋缘下1.5厘米,质软,压痛,脾未扪及。舌淡嫩,苔白腻微黄,脉象濡滑。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76.5微摩尔/升,黄疸指数2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120单位。中医辨证属湿困脾土,脾失运化,肝失疏泄。治宜疏肝健脾,除湿泄热。
处方:茵陈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
上方连服10剂,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消退,大便成形,每天1次,小便转淡黄,腹胀纳呆等症均明显减轻。唯仍感右肋隐痛,略有口苦。予小柴胡汤加减,续服10剂,诸症皆愈。复查肝功能及转氨酶,均恢复正常。
例三:吴某,女,28岁,长沙郊区菜农,1978年3月20日就诊。
妊娠5个月。半个月前起病,经长沙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服中药治疗10余天,病情无好转,特来求诊。刻下,巩膜及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头昏乏力,脘腹胀满,恶心厌油,不思饮食,大便秘结2天未排,小便黄赤,口干口苦,舌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肝于右肋缘下约2厘米可触及,轻度压痛。化验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102微摩尔/升,黄疸指数35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8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240单位。此妊娠黄疸也。阅前医诸方,均扶正保胎为主,佐以茵陈、黄芩之属,对黄疸之轻症或许适合,然对病重邪实者又焉能奏效?大凡治疗黄疸之大部分药物,如大黄、栀子、枳实、泽兰等,均有坠胎之虞,因此临证之时必须慎用或禁用。若拘泥于保胎不敢动用碍胎诸药,则母子终难获救。当此之时,必须以祛邪救母为先,母得治则胎可安。《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本例脉症合参,证属阳黄而热邪偏重,乃拟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茵陈2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6克,枳壳6克,白芍10克,板蓝根20克,泽兰10克。每日1剂,煎服。
上方服5剂,诸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好转,腹胀减轻,大便通畅。原方去大黄、半夏,续服10剂,黄疸基本消退,食欲渐增,精神转佳。乃以小柴胡汤加减调服10余剂,遂痊。复查肝功能、转氨酶,均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