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眠便秘中药干姜茯苓当归

失眠便秘中药干姜茯苓当归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2个月来自觉头目昏眩,头重脚轻,下肢麻木,酸软无力,走路如腾云驾雾,摇晃不稳。1个月后复查脑血流图,已正常。本例从其病机来看,既肝肾精血亏损,又兼脾胃气虚,运化不健,用药当以平补而不腻滞为宜。始为左耳肿痛流脓,继之发热、头痛、剧烈眩晕。晨起突发眩晕,自觉天旋地转,如坐舟车,伴恶心呕吐。

例一: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

李某,女,46岁,长沙某医院西医师,1977年10月就诊。

眩晕5天,合目卧床,不能动弹,睁目则周围景物旋转,天翻地覆,心泛呕吐,头冒冷汗。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服西药无效,特来求诊。诊之,形体肥胖,面色淡白无华,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无力。证属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治以健脾理气和中化湿。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黄芪18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3剂。每日1剂,煎服。

药进1剂,眩晕即减。3剂毕,眩晕渐平。仍以原方续服3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 此由脾失健运,致湿浊中阻,蒙蔽清阳。方拟二陈汤合苓桂术甘汤和中化湿,加黄芪、防风益气祛风,升举清阳,令脾运复,湿浊化,清升浊降,眩晕自止。

例二:高血压病

朱某,男,57岁,邵阳某厂干部,1982年11月就诊。

患高血压病6年多,血压经常波动于(22~24)/(12~14)千帕。近2个月来自觉头目昏眩,头重脚轻,下肢麻木,酸软无力,走路如腾云驾雾,摇晃不稳。纳差,口干而不欲多饮,大便稀溏,精神倦怠。半个月前在长沙某医院检查脑血流图,显示缺血性改变,诊断为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检查血压:24/14千帕。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诊脉左弦细,右濡软无力。证属肝肾阴亏,脾失健运,脑失濡养,虚风内动。治宜补益肝肾,息风潜阳,健脾化湿。

处方:何首乌18克,枸杞子15克,白芍12克,天麻9克,钩藤9克,石决明15克,生牡蛎20克,夏枯草15克,茯苓12克,泽泻9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昏眩、肢麻等症减轻,下肢较前有力,血压降至22/ 12千帕。药既应病,则予原方续服5剂。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头重脚轻及走路腾云驾雾感消失,步履较前稳健,大便成形,舌上腻苔亦除。血压降至18/10千帕。仍睡眠差,神疲身倦,精神不振,纳食欠佳,阅书报或稍用脑力仍觉头昏眼花。诊脉濡缓无力。此乃中气虚弱,气血不能上荣之象,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矣。宗前法加入益气生血之品。

处方:何首乌18克,枸杞子15克,白芍12克,黄芪18克,西党参12克,茯苓12克,天麻9克,钩藤9克,山楂9克,生牡蛎20克,甘草6克。10剂。每日1剂,煎服。

四诊:诸症大减,血压降至16/10千帕。原方续服10剂。

五诊:头目晕眩消失,纳食增加,精神转佳。血压稳定在16/10千帕。仍以原方加减调服10余剂。1个月后复查脑血流图,已正常。

【按】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肝体阴而用阳,赖肾水以涵之。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水不涵木则虚风内功,发为眩晕。本例从其病机来看,既肝肾精血亏损,又兼脾胃气虚,运化不健,用药当以平补而不腻滞为宜。方中何首乌、枸杞子养肝肾,益精血;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取其平补而无碍胃腻膈之弊;佐天麻、钩藤、石决明、牡蛎、夏枯草息风潜阳;茯苓、泽泻健脾行湿。三诊宗原法加黄芪、党参益气补中,使化源充沛,气旺血生,脑得濡养,诸症自愈。

例三:小脑脑桥角蛛网膜炎

刘某,女,33岁,解放军某医院针灸科医师,1963年4月就诊。

患者于1961年10月起病。始为左耳肿痛流脓,继之发热、头痛、剧烈眩晕。自觉周围景物旋转。耳中轰鸣,闭目畏光,终日卧床,不能张视,睁目见光则觉天旋地转,心泛呕吐,严重时甚至要将病房窗口用黑布遮上方可稍得安静。曾经解放军某医院确诊为小脑脑桥角蛛网膜炎。经中、西药治疗1年多,病情无好转,特专程来长沙求诊。症见面色虚浮无华,走路摇晃不稳,持杖扶壁而行。头昏耳鸣,左侧头角连项背胀痛,头项牵强不舒,稍一转动则自觉周围景物旋转,眩晕欲仆。胸胁胀满,往来寒热(体温长期维持在37.5~38℃)。口苦咽干,不思饮食。舌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数。此病在少阳,姑拟小柴胡汤加味,试图治之。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半夏9克,党参9克,黄连6克,天麻9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头痛、眩晕减轻,恶心好转,寒热亦除。唯头颈部仍有牵强感,活动不自如,头颈转动时仍有物体旋转感。原方加葛根15克,丹参15克。续服10剂。

三诊:头项牵强感好转,步履较前稳妥,但走路时只能直视前方,不能转动头颈左右顾盼,稍一转动仍摇晃欲倒。仍耳鸣,夜寐不宁。舌淡红,少苔,脉弦细而弱。久病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宗原法佐以滋肾养肝、潜阳安神之品。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9克,熟地黄18克,龟甲15克,鳖甲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天麻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煎服。

四诊:眩晕、耳鸣明显好转,睡眠亦转佳,能弃杖单独行走,并能做一些轻微家务事。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0剂。

五诊:眩晕已瘥,头痛、耳鸣好转,唯精神疲倦,纳谷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濡。脾胃气虚,健运之机未复,拟益气建中为治。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半夏9克,陈皮9克,广木香12克,山楂9克,麦芽12克,甘草6克。10剂。每日1剂,煎服。

患者治疗2个月余,完全恢复健康,于1963年7月返回部队,回去后休养月余即上班工作。至1973年10月,又类似发作眩晕1次,再次专程来长沙求诊,仍以原法治疗2个月余获愈,愈后随访19年未复发。

【按】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胆附于肝,禀春木之气。肝胆之气上逆,则头目眩晕;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温温欲吐,默默不思饮食。按《伤寒论》六经辨证,主病在少阳,小柴胡汤为主方。方拟小柴胡汤调和肝胆,转运枢机,加黄连清泄上炎之胆火,佐龙骨、牡蛎、天麻息风潜阳。药后眩晕减轻,再辅以熟地黄、当归、白芍、龟甲、鳖甲等补益肝肾,滋柔潜镇,从本图治,使阴复而阳平。最后以补气益血、运脾消食之品善后而收功。

例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陈某,男,62岁,1989年11月6日就诊。

晨起突发眩晕,自觉天旋地转,如坐舟车,伴恶心呕吐。既往曾有类似发作数次,经医院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检查提示:左颈动脉内膜局限性增厚,斑块形成;右椎动脉内径较左侧狭小。此因天气变冷,感寒而诱发。症见患者闭目卧床,不敢翻身或转动头部,睁目则见房屋旋转,泛泛欲吐。察其面色晦滞,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浮弦。血压14.7/9.33千帕。络有宿瘀,风寒外束,致经脉痹阻,经俞不利,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脑空失养,眩晕乃作。治当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佐以益气生血。

处方:葛根20克,丹参2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白术12克,炙黄芪3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红花6克,党参12克,赤芍10克。8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眩晕减轻,恶心好转,已能起床活动,但体位改变时仍有眩晕发生,下肢无力,不思饮食。原方加全蝎5克。续服8剂。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纳食增加,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0剂,遂痊。嘱于停服汤药后常服通心络胶囊,并注意保暖。随访1年,未复发。

【按】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方中防风、桂枝散外来之风寒;当归、川芎、红花、丹参化瘀通络;半夏、白术、茯苓健脾祛痰;黄芪、党参益气生血;葛根解肌达邪,舒缓痉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含黄酮苷,有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大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全蝎一味。先父认为,虫药祛风搜络、破结通痹之效,决非寻常草药所能比。他常以全蝎与诸活血化瘀之药配合治气血痰瘀所致的各种顽症痼疾,每获良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