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

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痛反复发作3年多。药后呕吐止,头痛减轻,唯腹胀乏力,不思饮食。患头痛2年多,每因劳累或情怀不畅则发作。上方连服10剂,头痛显著减轻,夜寐稍安。观察6年,一直身体健康,头痛亦未复发。内伤头痛,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临床辨虚实是为关键。临床往往虚实挟杂,各种证型交错互见,因此,不能执一方一法论治,必须分清主次标本,随症化裁。

例一:风湿头痛

李某,女,48岁,干部,1981年10月5日就诊。

自述1个月前到庐山旅游,伤于雾露。月余来头项及前额胀痛沉重如裹,两目视物昏矇,肢体倦重乏力。察其舌苔白厚。诊脉浮弦而濡。此风湿雾露之气上犯巅顶蒙蔽清窍。拟祛风胜湿为治。

处方:黄芪15克,桂枝10克,细辛4.5克,茯苓15克,防风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3剂。每日1剂,煎服。

药后微微汗出,头痛大减。续服3剂,脉平苔净,诸症悉除。

【按】 头为清阳之府,雾露之湿弥漫其间,清阳不升,故头目胀痛如裹,昏沉如蒙。方中桂枝、细辛、防风、川芎祛风以散水寒,茯苓、甘草健脾行湿,黄芪补气升阳引药上行头部,令风湿俱去,正气亦随之而复矣。

例二:厥阴头痛

吴某,男,52岁,工人,1979年4月3日就诊。

头痛反复发作3年多。近1周头顶胀痛而晕,伴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胀满,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淡嫩,苔白润,脉沉弦而紧。此厥阴寒浊干胃,上扰清窍。拟张仲景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10克,党参12克,桂枝10克,藁本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3剂。每日1剂,煎服。

药后呕吐止,头痛减轻,唯腹胀乏力,不思饮食。原方加当归、白芍、山楂、麦芽各10克。续服3剂,诸症消失。观察3年,未复发。

【按】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行头部,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今寒邪直中厥阴,肝寒犯胃则胃脘胀满而呕,寒浊循经上扰则头顶胀痛而晕。《伤寒论》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例仿张仲景吴茱萸汤加味。方中吴茱萸、桂枝、藁本、生姜、半夏散寒降逆,温胃止呕;党参、大枣培土抑木。二诊又增当归、白芍养肝之体,麦芽、山楂消食和胃。3年宿恙,6剂而愈。

例三:肝阳头痛

黄某,女,63岁,退休干部,1978年9月20日就诊。

患头痛2年多,每因劳累或情怀不畅则发作。近来头痛而昏,左侧头部连眼胀痛欲裂,双手抱头呻吟,心烦,夜寐不安,口干口苦,小便黄而灼热,舌红苔黄,脉象弦急。证属肝胆郁火内炽,循经上扰。治当清肝泻火,镇逆潜阳。

处方:龙胆草12克,柴胡12克,黄芩12克,栀子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生龙骨24克,生牡蛎24克,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

药进5剂,头痛大减。原方加生地黄24克。续服5剂,遂痊。

【按】 此肝热而阳升之证,方拟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柴胡条达肝气;龙胆草、黄芩、栀子苦寒直折,泻上炎之肝火;当归、白芍、生地黄养血柔肝;龙骨、牡蛎镇摄潜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凡肝阳有余,必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

例四:瘀血头痛

辜某,男48岁,四川某厂干部,1975年4月2日就诊。

自诉3年前曾被木棒击伤头部,以后经常头痛,痛在左前额近发际处,疼痛发作时左太阳经脉隆起,跳动掣痛,痛甚时神志模糊,意识朦胧。平时不能用脑思考问题,不能看书、看报,甚至连打扑克也能诱发头痛。近几天左前额痛如锥刺刀割,走路亦震痛,伴眩晕,心烦失眠,胸肋胀满,不思饮食,小便黄,大便干燥,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苔薄微黄,脉象弦细而涩。证属血瘀气滞,肝阳上扰。治以理气化瘀、平肝潜阳之法。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桂枝9克,党参12克,半夏9克,白芍12克,生龙骨24克,生牡蛎18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大黄9克,三七3克(研末兑服),牡丹皮12克,红花9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枣5枚。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头痛、眩晕、心烦、失眠等症均较前减轻,小便转清,大便通畅。原方去大黄,加地龙10克。续服5剂。

三诊:头痛基本好转,食欲渐增,唯活动或稍用脑力仍感头昏乏力,精神疲倦。舌苔已净,脉转弦濡,仍宗原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桂枝9克,党参12克,当归12克,川芎9克,黄芪24克,白芍12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牡丹皮12克,三七3克(研末兑服),生姜10克,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煎服。

药后诸症皆愈。观察6年,头痛未复发。

【按】 本例审证求因,乃外伤致瘀血阻络,血瘀气滞,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方拟小柴胡汤加味治之。以小柴胡汤和肝息风,合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加当归、川芎、三七、红花、牡丹皮化瘀活络,大黄通腑泄热,龙骨、牡蛎镇静潜阳。俟肝阳渐平,头痛好转,继增黄芪以补气行血,扶正祛邪。凡久病头痛必兼正气虚损,气为血帅,气行则瘀化络通,诸症自愈。

例五:脑震荡后遗症

钟某,男,44岁,湖南某县公安局干部,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于1977年4月在执行任务中乘摩托车翻车,致头部重伤,引起脑震荡,虽经当地医院诊治月余脱离危险,但此后1年多一直头痛头昏,经湖南某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在当地医院治疗,已服中药百余剂,未效,特专程来长沙求诊。刻下头脑胀痛昏闷,尤以两侧及后枕部为甚,痛剧时胀痛欲裂,抱头呻吟,口干,口苦,心烦,夜寐失眠。近1年来记忆力明显减退。察其舌淡略暗、边有瘀斑,舌苔薄白,诊脉弦细。随拟柴胡桂枝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三七6克(研末兑服),红花6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5枚。每日1剂,煎服。

上方连服10剂,头痛显著减轻,夜寐稍安。原方加黄芪18克,枸杞子15克,当归12克。续服10剂,诸症消失而愈。观察6年,一直身体健康,头痛亦未复发。

【按】 此由外伤震动脑海,气血不畅,瘀血遗留为患。其头痛部位以两侧及后枕为甚,按分经乃属太阳、少阳受病,经气不舒,故治疗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疏通营卫,通太、少二经之郁滞;三七、红花化瘀活血;龙骨、牡蛎镇静潜阳。二诊又增黄芪、当归、枸杞子补气血,益精髓,令脑得濡养,则阴平阳秘而愈。

【综述】 头痛一症,原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头痛由感受外邪而致,根据其所感外邪的性质不同而有风寒、风湿、风热之分。先父对风寒、风湿头痛的治疗,往往在方中加黄芪一味,补气升阳,引药力上行头部,则疗效更捷。内伤头痛,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临床辨虚实是为关键。实者,或因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或因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或因血瘀气滞,阻塞络脉。虚者,或因肾虚而精髓不足;或气血两亏,脑失濡养;或水不涵木,虚阳上扰。临床往往虚实挟杂,各种证型交错互见,因此,不能执一方一法论治,必须分清主次标本,随症化裁。由于内伤头痛一般病程较长,先父根据“久病多虚”的理论,对头痛日久之症,在祛邪药中多辅以扶正之品。如对肝阳头痛的治疗,在平肝潜阳药中往往佐以补肾养阴之品滋水涵木;对瘀血头痛的治疗,在化瘀活络剂中又多辅以补气益血之药以扶正达邪。

先父善用张仲景六经辨证指导临床,如“例二”吴案,根据其发病部位在巅顶而诊为厥阴头痛;“例五”钟案则据其头痛以两侧及后枕部为甚的特点而断为太阳、少阳两经受病。体现了辨证方法的灵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