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脘痛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胃脘痛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脘部间歇疼痛6年,经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多次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近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半年后患者告知胃镜检查已正常,检查幽门螺杆菌呈阴性。自诉患慢性胃炎10余年,经常胃脘隐痛,痞塞胀满。近1年病情逐渐加重。于上月到医院检查,胃镜及病理诊断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药进10剂,胃脘胀痛减轻,呃逆减少,大便成形,食欲增加。连服半年,后经胃镜复查已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例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张某,女,50岁,1991年8月1日就诊。

胃脘部间歇疼痛6年,经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多次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近因饮食不当而诱发。症见胃口及胸骨后疼痛,有烧灼感,饭后胃脘胀满,呃逆吐酸,口苦而干,不思饮食,大便黏滞不爽。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濡。证属湿热中阻,枢机不利,胃失和降。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健脾,降逆和胃。

处方:黄连6克,黄芩10克,吴茱萸3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干姜6克,白芍1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1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胀满呃逆等症好转,胃口及胸骨后灼痛减轻,仍口干纳差。原方加麦冬15克,麦芽15克。续服15剂。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纳食增加,精神转佳。仍以原方服30剂,诸症皆愈。半年后患者告知胃镜检查已正常,检查幽门螺杆菌呈阴性。

【按】 脾胃居中焦,为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今脾胃为湿热所阻,脾失升清,运化失职则胃脘胀满疼痛,纳呆少食;胃失和降则浊气上逆而为烧心、呃逆、吐酸。方拟张仲景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味。以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中焦之热;干姜、吴茱萸辛温散寒以除中焦之湿;半夏降逆和胃;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益气健脾;白芍缓急止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抑菌抗炎。患者经中药治疗后检查幽门螺杆菌转为阴性,说明中医治疗能发挥整体调节作用,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杆菌。

例二:萎缩性胃炎

何某,男,61岁,1991年6月23日就诊。

自诉患慢性胃炎10余年,经常胃脘隐痛,痞塞胀满。服奥美拉唑等西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近1年病情逐渐加重。于上月到医院检查,胃镜及病理诊断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就诊时,患者面色萎黄,形容清瘦,胸脘不舒,餐后饮胀,嗳气呃逆,饮食少思,大便稀溏。察其舌暗红,边有瘀斑,舌苔白,脉弦细无力。证属中焦虚寒,胃络瘀阻。治宜温中健脾,理气和胃,佐以化瘀活血。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白参12克,陈皮10克,广木香6克,砂仁10克,炙甘草6克,白花蛇舌草20克,莪术10克,饴糖30克(兑服),三七6克(研末冲服),生姜4片,大枣4枚。每日1剂,煎服。

药进10剂,胃脘胀痛减轻,呃逆减少,大便成形,食欲增加。续服20剂,诸症悉平。患者仍以原方服60余剂,病情完全好转,面色转红润,体重增加。嘱以三七、生晒参各1000克研末,每日各服6克,温开水冲服。连服半年,后经胃镜复查已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 本例系中焦虚寒,胃失濡养,且久病入络,气血瘀滞。方拟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加三七、莪术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解毒散结。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成。“久病多虚”且“久病多瘀”,治疗应以温补脾胃兼理气活血为大法。患者停服汤药后服三七、生晒参粉半年。生晒参大补元气,三七活血化瘀,对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环状态,促进萎缩腺体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