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风(例)

中风(例)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个月前突发口眼斜,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乃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痰痹阻。临床必须分清标本虚实,辨证施治。本例患病3个月余,服祛风通络中药数十剂而无明显疗效。中风后偏瘫已半年多,曾经中、西药及针灸、理疗等法治疗数月无功。证属肾元亏损,气虚血瘀,经隧不通。患高血压病10余年。入院后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例一:面神经瘫痪

蒋某,男,56岁,1981年7月就诊。

3个月前突发口眼斜,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病后在某医院门诊治疗,服祛风通络中药数十剂,病情虽略有好转,但稍受风寒又嘴歪如故。刻下面色白无华,神疲乏力,形寒畏风,动则汗出。口角向左歪斜,鼓腮、露齿均有明显障碍。右侧面部麻木,耳后疼痛,鼻唇沟消失。右眼露睛流泪,眼睑不能闭合。舌淡嫩,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此由素禀阳虚气弱,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痹阻脉络,壅塞经隧,发为“㖞僻”。投以助阳益气、祛风通络之品。

处方:黄芪30克,附子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当归12克,川芎6克,地龙10克,细辛4克,红花6克,僵蚕10克,全蝎4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右侧面部麻木减轻,耳后疼痛消失,形寒畏风及动则汗出等症明显减轻。唯右眼睑仍闭合不全,口眼略显歪斜。原方续服5剂。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右侧面部麻木消失,右眼露睛流泪好转,眼睑已能闭合,口眼基本端正,唯用嘴吹气时微显不正。近日咽喉略感疼痛不适。原方加知母12克。续服10剂,上述诸症消失,面部各器官功能恢复,外观正常。

【按】 面神经瘫痪属中医学“中风”“中经”络的范畴,多由着凉或头部受冷风吹拂而引起。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乃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痰痹阻。临床必须分清标本虚实,辨证施治。一般初起邪气实,治以祛风通络为主,若迁延日久不愈者,多属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治疗则必须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本例患病3个月余,服祛风通络中药数十剂而无明显疗效。究其不效之故,乃因前医屡用攻邪之品,致腠理空疏,卫阳虚散,藩蓠不固,无以御邪,故一触风寒则经腧痹塞,病复如故。方中附子、黄芪温肾助阳、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当归、川芎、地龙、细辛、红花、僵蚕、全蝎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令正气复、经脉通,病自向愈。

例二: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王某,女,65岁,长沙市,居民,1974年12月就诊。

中风(脑血栓形成)后偏瘫已半年多,曾经中、西药及针灸、理疗等法治疗数月无功。症见面色淡白无华,言语謇涩,吐词不清,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左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寒凉如冰,左手指卷曲,握而不伸,上臂不能抬举,左腿痿软无力,不能迈步,只能扶杖拖地碎步移动。舌暗紫,苔白而润,脉象沉涩。证属肾元亏损,气虚血瘀,经隧不通。治宜温补下元,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黄芪30克,附子10克,桂枝9克,赤芍9克,当归12克,细辛4.5克,全蝎4.5克,熟地黄18克,茯苓12克,石菖蒲9克,远志9克,通草6克。10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言语謇涩好转,讲话渐可听清,肌肉较前松活,麻木减轻,左手指卷曲亦略见松动,左腿较前有力,已能扶杖缓行。原方加红花6克,地龙9克。续服10剂。

三诊:病情大有好转。患者表情较前活跃,言语转清,左半身渐温,患肢渐感力添,迈步增大。唯活动仍不灵活。舌淡红略暗,苔薄白,脉弦细濡。

处方:黄芪30克,附子9克,桂枝9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杜仲12克,巴戟天9克,熟地黄24克,全蝎4.5克,地龙9克,红花6克,桑寄生15克,通草6克,川芎6克。每日1剂,煎服。

四、五、六诊:上方连服30剂,病情日趋好转,下肢迈步逐渐平稳有力,能释杖步行1千米。左臂已能抬举,手指亦能平伸,唯握力不足。续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调服20余剂,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按】 脑血栓形成是因脑动脉内形成血栓,致脑组织局部缺血或供血不足而出现中风的证候。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虚血亏、脉络瘀滞所致。《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上气”指胸中之宗气;脑不满者,即脑中血少也。宗气居胸中,助肺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营血。宗气虚寒则不能助血上升以灌注于脑,致脑中精血不足,髓海空虚。脑失血养则失其司知觉、运动之功能,故耳鸣、头目倾眩,甚则肢体痿废,发为偏瘫。治疗之法,当大补元气,养血活络,以助其血气上行。本例脑血栓形成后遗偏瘫已半年多。从其临床症状来看,既宗气不足,又兼肾阳虚衰。气虚则血脉瘀滞,阳虚则阴寒凝泣,柔不养筋。阳微气弱,故肢体痿废,寒凉如冰。投以温肾壮阳、益气活血、祛风通络之剂。方中重用黄芪升补宗气,助血上行以灌注于脑,附子温肾壮阳,熟地黄滋阴补水,桂枝、当归、细辛、赤芍、通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全蝎祛风活络,茯苓、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令阳复而阴生,气鼓而血行,瘀去而络通。药后阳气渐复,再宗原法辅以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之品,最后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竟其功。整个疗程,均不离助阳益气、活血通络之旨,故能获愈。

例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刘某,女,70岁,长沙市居民,1980年10月20日就诊。

患高血压病10余年。近几年血压经常维持在24/14千帕。10月14日晚与人口角生气后突然头痛、胸闷、呕吐,次日早上,家人发现其说话不清,右侧肢体瘫痪,旋即送入长沙市某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用降颅压、止血、镇静、利尿等西医治疗,病情仍十分危重。其家属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要求出院,出院后遂请先父诊治。诊之,意识时明时昧,言语謇涩,右侧肢体不仁不用,大便7天未解,小便深黄,舌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证属风阳暴张,挟痰浊上逆,壅阻清窍,横窜经隧。急拟息风潜阳、化痰开窍为治,佐以通腑泄浊之品。

处方:半夏10克,茯苓12克,胆南星10克,陈皮10克,枳实9克,竹茹10,石菖蒲1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白芍10克,大黄6克,甘草6克。3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神志较前清楚,语言仍謇而不清,大便已通,舌上腻苔渐化。原方继服3剂。

三诊:神志已完全清楚,语言转清,右侧肢体已能活动,能撑身坐起。仍嗜睡、口渴,舌红苔净,脉转弦细。痰热积滞虽除,肾阴虚损未复,年高之体,真元早衰。投以滋肾育阴、养血活络之剂。

处方:生地黄24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地龙10克,三七3克(研末冲服),木瓜12克,桑寄生12克,珍珠母24克,夏枯草12克,甘草6克。10剂。每日1剂,煎服。

四诊:右半身活动日见好转,可扶床下地缓行,舌上渐生薄白苔。原方续服10剂,诸症消失,右侧肢体活动完全恢复正常。

【按】 本例由恼怒而致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浊蒙蔽心窍,壅塞经隧,乃属中腑闭证。方中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竹茹、石菖蒲涤痰开窍,白芍、甘草柔肝缓急,龙骨、牡蛎镇逆潜阳,再以枳实、大黄通腑泄浊,令腑气通利,则痰浊郁热得从下泄,续以滋肾育阴、养血活络之法而收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