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恶性肿瘤起源的方式及其规律,对临床病理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推测预后均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肿瘤多灶性起源的认识和了解,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选择更科学、更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如恶性肿瘤手术后不久在原病灶周围又出现了新的癌灶,在过去临床上常看做是由于手术不彻底而复发,或者由于手术操作不慎癌细胞残留种植的患者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多灶性起源,在手术时肉眼尚未能观察到,而在手术后演变发展而来的。也可能是由于手术刺激使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原有的微小癌灶,原位癌甚至癌前病变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新的原发肿瘤。
2.机体对称成对器官之一发生了恶性肿瘤,在对侧也出现癌灶时,过去一般认为是转移的结果。实际上根据肿瘤多灶性起源学说,即使新发生的肿瘤与对侧原来发生的肿瘤在组织上完全一样,也不一定都是转移性。根据这种认识,在身体他处经过认真检查确无转移情况下,及时对对侧新发现的肿瘤进行根治性手术,完全可以提高治愈率和5年存活率。文献认为,乳腺的第二个新发现的癌灶根治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65%,若把第二个癌灶当做转移灶而放弃根治性手术,或选择其他姑息性治疗,后果则难以理想。所以正确认识肿瘤的多灶性起源并及时选择根治性的措施,有利于肿瘤患者的预后。
3.正确认识肿瘤的多灶性起源,对某些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的范围有指导作用。特别是某些软组织,如乳腺癌、口腔黏膜癌等,在选择手术切除,计划手术范围时,必须考虑到多灶性起源这一严峻的现实,不应当过分保守,按一般安全线为界线,应当适当扩大手术范围。手术切除其组织标本应当连续切片,以便术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辅以放疗、化疗,充分考虑到这种现实并给予重视,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提高治疗效果争取好的预后具有肯定作用。
4.注意肿瘤的多灶性起源,对所有恶性肿瘤治疗后的患者,应建立严格的长期随访制度,甚至终生都应随访。一旦发现新的癌灶,无论是原来肿瘤的附近,还是远隔部位,哪怕是同一系统或好发转移的部位,如肺、肝等,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是转移而放弃积极的治疗。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是转移的情况下,均应像对待第一个癌灶那样积极地进行治疗以争取好的预后。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肿瘤起源的多灶性,并且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不排除肿瘤的转移性。在肿瘤经过治疗之后,临床随访过程中,所发现的大量的以往认为是复发、扩散转移的患者中,究竟有多少是属于多灶性起源,有多少是属于转移和复发,目前尚缺乏精确的统计,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由于临床上无法对所发现的原位癌、微小癌或癌前病变及其周围组织做大面积的广泛的病理组织学研究,只能通过动物实验性诱发肿瘤进行早期肿瘤发生学的研究,或者广泛地开展因癌症患者死后的尸体解剖及标本连续切片观察不断地总结研究,才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另外,在目前的情况下,区域性起源中“侧向癌变”和加入性起源与直接蔓延之间究竟有无关系,还无法进行严格的区别。多灶性起源与多原发恶性肿瘤,在成对的对称性器官或不同器官之间,在组织学类型相同时,尚无法确定其是前者还是后者,它们与转移灶、复发灶之间也难以鉴别。因此尽管大量的文献及实验观察证明,某些肿瘤多灶性起源的事实是存在的,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弄清,值得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