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扩散,是按照一定程序,先在局部萌发并逐渐长大的,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向其他部位扩散和转移。发生转移时,先在区域性第一站、第二站淋巴结,然后才是较远距离的转移或血行转移。从肿瘤的体积来讲,转移灶一般比原发灶要小。临床上大部分肿瘤确实也是按照上述规律发展的。然而临床上也有许多与上述规律相反的现象,增加了肿瘤扩散及转移的复杂性。表现为,在原发癌体积很小,十分隐匿,也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包括病人自己和医生都未引起注意的症状体征,以及功能障碍的情况下而就诊。当医生对诊断迷惑不解时,只能依靠活检或手术切除后所做的病理检查结果才能明确诊断。尽管这样,有时要找到原发病灶还十分困难,这种情况在所有恶性肿瘤转移过程中,并非少数,并且可广泛地见诸于许多恶性肿瘤,甚至所有肿瘤都有这种情况发生,这称其为潜伏性或隐匿性癌。这种特殊的扩散转移现象,近年来似有增多的趋势。这不但增加了肿瘤诊断的复杂性,同时也对上述长期遵循的肿瘤是按一定程序生长发展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临床上还有一种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现象,那就是延迟性转移。一种是原发瘤生长十分缓慢,很长时间无明显发展,也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常被患者或医生误认为是良性肿瘤,而不予处理。但经过多年后突然出现了转移,认真检查或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但转移瘤和原发灶一样,亦呈缓慢发展,患者仍可以健康生存,如甲状腺滤泡型癌就有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恶性肿瘤经过局部切除治疗后,病情未再发展,患者长期健康存活,存活时间已超过了通常所期望的5年、10年生存率,给人以治愈之感,但是在经历多少年之后,突然在其他部位以转移灶的方式而复发,人们把这种癌称为“休眠性癌”。较常见的有恶性黑色素瘤、肾癌、乳腺癌等。如果用肿瘤的多原发灶的观念来看,也不能除外多原发灶的可能性,这需要在病理组织学方面作认真的研究。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由于机体对肿瘤有较强的抑制能力,使肿瘤的生长受到较强限制的结果。临床上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复发,往往病灶发展较快,常在较快时间内导致恶化死亡。这也许是机体在与肿瘤长期拮抗过程中,由于免疫功能的骤然下降而失去对肿瘤控制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