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证明,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表明中西医结合至许多疾病特别是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确实存在巨大的潜力。中医治疗疾病十分重视精神治疗,情志调整。而这一认识观念正好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目前,在上述中草药中提取的抗肿瘤制剂已作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常用药物。另外无论是放射治疗还是化学治疗,在抑制肿瘤的同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一般情况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与疾病做斗争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结晶。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关于治疗肿瘤的记载,并且对肿瘤的病因进行比较符合实际的推断和论述。因此用中医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特的医学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始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实践证明,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表明中西医结合至许多疾病特别是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确实存在巨大的潜力。其治疗疾病的效果确实优于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治疗,同时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可以产生和造就许多新的诊断方法、诊断技术和新的医学理论或假说,这对促进和推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注目。

中西医结合,只有在我国既有传统中医学,又有现代医药学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才能产生,并得以发扬光大。也可以说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符合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据调查,农村基层医务人员中,有70%~80%以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治疾病方法,这种现象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就是医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因此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方法不但适用于其他疾病,同时也适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它不但在治疗其他疑难病症时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现代肿瘤治疗学的研究表明,治疗肿瘤应从全身入手、从整体入手,既要应用局部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的方法将肿瘤病灶彻底控制或切除,同时又要强调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认为这两者结合和兼顾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在肿瘤病因研究方面,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不单纯是局部原因,而是在整个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局部某些促瘤因素发挥其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虽然在局部切除消灭控制肿瘤病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但是在全身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治疗肿瘤方面较理想的方法却十分贫乏,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中医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其现代医学无法代替的独到之处。

中医认为,一切癌症的发生,都是人体阴阳失调的表现。因此在治疗上主张“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治疗原则上主张:①是双向调节。人体的气化阴阳,虚实寒热,并且双向调节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②是整体调节。中医治病以人的整体治疗为目标,采用各种调控方法,力争把整体功能调节控制到和谐的程度,提出了“以和为贵,以通为顺,以稳为健”的基本治疗法则。③是自我调节。中医治疗疾病十分重视精神治疗,情志调整。强调三分用药,七分调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治疗,这点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尤其有重要意义。④是功能调节。中医治病,首先以恢复或增强体内自身组织的作用为目的,调动机体内部抗病潜力,这些原则和基本方法在肿瘤患者恢复过程中确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现代医学肿瘤治疗方法中所不具备的。

现代医学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很多种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每位患者所患肿瘤的病因、病情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机体的个体差异不同,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病人。因此主张不同患者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这一认识观念正好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在指导中医临床诊断的理论方面,辩证思维是中医的主要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以辩证逻辑为主要思维工具的,它充分体现了疾病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所以中医所指的“证”,不仅包括了患者的临床表现,而且包括了癌症发生和发展的时空关系、个体差异、地域差异,同时还包括患者的病因、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以及疾病发展的趋势和预后。中医关于“证”的概念,不仅反映了上述因素的普遍性,尤其还要反映上述各因素由于个体差异而形成的个体特殊性,并且力争使这两者达到高度的统一。由此可见,中医对癌症的本质主要是从整体功能这一特定层次上去认识的。“辨证”就是要在总体水平上对疾病本质做最全面的概括与综合。因此“辨证”的方法更适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不但在理论上具有互相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经过广大热心于中西医结合者的努力,在临床治疗方面也已经发现和研制出了许多有效治疗肿瘤的药物,经过研究筛选在2000余种中草药中,就有190余种中草药具有治疗癌症的作用,如喜树中的喜树碱、斑蝥、秋水仙碱、长春花、女贞子、马勃、白头翁、汉防己、珍珠贝粉、鸦胆子、夏枯草、紫草、蜈蚣、马兜铃、半枝莲、天冬、天南星、天花粉等均不同程度的对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目前,在上述中草药中提取的抗肿瘤制剂已作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常用药物。如长春碱类、三尖杉生物碱和喜树碱、秋水仙碱类、斑蝥素等在临床上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中草药物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但治疗效果好,而且应用途径十分广泛。体表的恶性肿瘤用外治法,对初起的早期肿瘤能使之消退。已经破溃的能使之收敛,而全身的中毒症状却远低于放射治疗。如河南省鹿邑县医院就用皮癌净(主要成分:红砒、指甲、头发等)和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治疗表浅肿瘤皮肤癌200例。近期治愈的122例,总有效率为77.5%,其中皮肤癌111例,近期治愈71例,总有效率为80.1%。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配制的以水银、白矾为主要成分的五虎丹,治疗的15例皮肤癌中13例临床治愈。北京中医院配制癌粉副号和子宫丸粉外用,配以黑倍膏煎服,对62例Ⅱ~Ⅲ期宫颈癌进行辨证施治,结果5年治愈者33例,最长存活时间18年仍健在。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现代医学所用的放疗、化疗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损伤作用,这种破坏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毒性反应,给患者带来一些损害,如使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时由于这些毒性反应不得不被迫中断和暂停治疗,从而影响疗效。另外无论是放射治疗还是化学治疗,在抑制肿瘤的同时,还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降低了机体对肿瘤的防御功能。外科手术虽然是以切除局部肿瘤为主,但手术本身对机体也是一种打击。因此,减少放疗、化疗及手术对机体的有害作用,提高机体对肿瘤的防御能力,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应用上述治疗方法的同时辅以中医中药的方法。临床证明,应用一些具有滋补肝肾和益气养血作用的药物,无论是用于化疗后患者出现的血细胞、血小板减少或放射治疗后出现的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放射性肺炎等均有相当的治疗作用。这对巩固和加强肿瘤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无疑是需要的,也正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越性所在。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

广州市医药研究所等报道放射治疗并使用鼻咽清毒剂治疗鼻咽癌81例,有效率为82.4%。陈效莲报道鼻癌110例放射治疗后,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平均5年生存率68.18%。而该院单纯放疗未辅以中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37.9%(P<0.01)。通过观察治疗并且发现按中医辨证属阳虚型者5年生存率最高为73.13%;属脾虚型者次之,5年生存率为66.6%;属血热型者5年生存率最低,仅20%。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但提高了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同时充实和增加了中医学原有的理论认识。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对107例胃癌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所用中药以健脾补肾为主,其中81例属Ⅲ期患者,重点观察中药对减轻化疗毒性的效果和预后1~5年生存率,结果发现,应用中药组90.91%的患者能顺利完成常规化疗方案,而未用中药组只有39.13%的患者能坚持完成化疗,其余患者则因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被迫中断化疗。为了验证选用中药的作用机制,同时进行了动物实验,发现所用中药具有升高血细胞及提高动物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半致死量的耐受性,对骨髓功能、造血干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代偿作用,与化疗药物同用,有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以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主要用于用西医的方法治疗肿瘤满足于肿瘤的消失和抑制生长,而用中医的方法来减少西医治疗的毒性反应,如放疗化疗的反应,或者用于改善临床症状,缺乏相应的药理和基础研究,因此不同的医疗机构常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适当选用中药给予辅助性治疗,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特别是中医中药对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人所共知新生血管形成是实体瘤快速增长所必需的先决条件之一。这是由于,新生血管可以为肿瘤细胞带来丰富的氧气和养料,并将废物带走;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新生的血管向远处转移。动物实验表明以不同剂量的中药复方健脾导滞中药制剂给SD大鼠灌胃制备含药血清,然后以含药血清培养胃癌细胞,共同培养两代后,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RT PCR检测不同剂量组胃癌细胞中VEGF及其受体Flt、KDR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EGF及其受体Flt在用药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减弱,染色变浅,并且与用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VEGF mRNA及其受体Flt mR NA、KDR mRNA在用药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也受到抑制。有研究还分别以高、中、低等不同的剂量的小药制剂对Wistar雄性大鼠进行灌胃。制备含药血清,然后分别用不同剂量组的含药血清培养胃癌细胞,以倒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测各组胃癌细胞的生长状况,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胃癌细胞中p53和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胃癌细胞的生长及细胞周期明显改变(P<0.05);p53和VEGF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说明益气活血中药对胃癌细胞的生长、p53和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李茂德等通过人乳浸润性导管癌动物模型体内研究,提示Rg3能降低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有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

(2)干预肿瘤相关的信号转导:近年来,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信号转导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只有认清这些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并对其进行有利于肿瘤治疗的方向进行干预,就有可能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现代医学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干预,但仍解决不了作用单一、疗效不能持久的缺点。为此,中医药的多靶点效应在信号转导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刘北忠等发现苦参碱能抑制K562细胞内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0.1mg/ml的苦参碱作用K562细胞后,伴随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变化,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活性也有一个短暂的下降。

(3)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所谓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是指全部或部分恢复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目前,寻求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或逆转方法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胡军等在体外实验中证实β榄香烯乳剂可逆转乳腺癌耐药细胞系MCF7/ADM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增加胞内药物浓度。进一步的实验还证实,β-榄香烯作用后,MCF7/ADM细胞中Bcl-2的表达由90.02%降至70.0%,说明这种逆转作用还伴随着对耐药细胞的凋亡促进作用。蔡宁等从细胞凋亡角度证实补骨脂的主要成分补付脂素在非细胞毒性剂量下能使MCF7/ADR细胞Bcl-2的表达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熟地黄、当归、川芎和白芍组成的四物合剂是常见的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夏蕾等证明这四物合剂与多柔比星合用,对K562/ADM细胞耐药性的逆转倍数及细胞内ADM蓄积量比单用多柔比星时明显提高,并认为其逆转作用可能与降低Pgp药物外排、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有关;进一步研究还得出此四物合剂逆转K562/ADM多药耐药作用的药效活性组分为熟地黄粗多糖。大黄素能增加罗丹明(Rhl23)在耐药细胞MCF7/ADR内的蓄积,减少外排,长时间作用后可见Pgp表达减少,对耐药细胞产生逆转。

其他如凋亡相关基因,提高机体免疫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人参皂苷诱导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6TcEM)凋亡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凋亡基因Bcl-2基因表达、降低Bcl-2/bax比率起作用的。王红梅等发现黄芪多糖能增强人淋巴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反转免疫抑制药对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对经眼镜蛇毒因子处理后补体下降、吞噬率下降的豚鼠有促进补体修复、提高和恢复中性粒细胞吞噬率的功能等。

(二)中医肿瘤证候的基础研究

中医临床治疗肿瘤一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依据病人不同的“证”,施以相应的方剂,但这种方法尚缺乏相应基础实验的理论依据。各种中医证型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究竟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重视了这一方面的研究。

1.肿瘤“证”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要很好地进行肿瘤辨证论治的基础实验研究,首先是要复制出类似于临床肿瘤辨证的动物模型。张栋等复制了动物阴虚、阳虚、血瘀等不同的病理状态,在此基础上使动物荷瘤,研究不同中医“证”在不同的生长方式下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不同证型对腹水瘤小鼠存活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阴虚组与脾虚组动物存活期明显缩短,阳虚组动物存活期无明显的变化,血虚组、血瘀组动物较对照组存活时间延长;小鼠实体型肝癌移植性肿瘤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动物瘤体重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血行转移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动物肿瘤转移数目明显增多,其中血虚组、血瘀组与脾虚组明显。

2.证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刘鲁明等了解了血瘀状态下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特点,结果发现机体血瘀状态下原发肿瘤生长较慢,肿瘤转移发生率未见增加。以荷B16黑色素瘤细胞的血瘀证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血瘀状态下恶性肿瘤肝转移的特点,结果荷瘤组与血瘀荷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肝转移结节数及肝转移抑制率血瘀荷瘤组明显减少(P<0.01)。提示血瘀状态下,有可能影响肿瘤细胞在肝内的生长、运动、侵袭,最终使荷B16黑色素瘤小鼠肝转移减少。

3.对动物模型进行辨证的方法的研究 方肇勤观察了H22荷瘤小鼠瘤径(瘤重)、体重、悬尾反应、尾爪毛外观、生存期等,运用中医辨证方法筛选非创伤性辨证指标。提示疾病动物模型亦有证可辨,根据中医八纲辨证的原则,可将荷瘤小鼠初步分为4种证型,以气虚最严重,其次是阳气虚,阴虚发生率低。采用数码采集,并用计算机图像软件Photoshop6.0分别计算爪掌的RGB数值,然后换算成色调(H)、饱和度(S)、亮度(V)值,对爪色进行分析。以此方法观察了H22荷瘤昆明小鼠不同时期典型的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证典型的后爪图像及其演变。发现小鼠不同时期后爪颜色和形态的变化随病程的进展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所得到的结论与肉眼识别的一致,为实验小鼠爪的望诊及其客观化、量化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并且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荷瘤小鼠实施辨证论治,并同步综合观察小鼠的肿瘤抑制、四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改变。研究表明,荷瘤小鼠存在丰富的四诊表现和演变,是可以辨证论治的。他们在荷瘤小鼠证候采集中,首次采用了标准化四诊检测技术,四诊和辨证实现计量化,所建立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揭示疾病状态下证候的自然发生及其演变,为中医药病证结合和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效果早已肯定,但其机制需要进一步弄清,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提高和深入研究。

1.进一步阐明中医药的多靶点效应 中医的治疗作用多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在环境起作用,辨证论治后用药处方常常体现的是综合治疗效果,我们在机制研究中称之为多部位多靶点作用。目前中西医结合肿瘤基础研究的趋势是,随着现代医学新的研究指标的出现,中医药的作用靶点也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多靶点效应却不一定能在临床疗效上得到很好的重现。这就提示,在诸多的作用效应中,可能存在主次之分,或者是其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有可能因时因人而异。所以除了研究每个靶点的作用外还有必要系统分析多靶点中的主靶点及各靶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在这方面可以采用文献计量学与中医学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分析出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及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和技术,进一步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从而在多靶点、多效应中寻找主要靶点或相互联系的主要线索,以便有目的有条件的进行基础研究,更好地为中医疗效提供证据,指导临床。

2.注意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的可重复性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重复性,在中西医结合肿瘤基础研究方面,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需要加强,要对某一机制,某一疗效进行多次、多中心、多侧面的反复验证。如在黄芪的抑瘤率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结果都是黄芪有较好的抑瘤作用,抑瘤率为2.2%~47%,抑瘤率的结果相差较大。如许杜鹃等发现,黄芪多糖对小鼠移植性HepA的抑瘤率,小剂量为48.3%,中剂量为53.6%,大剂量为43.5%。凌昌全等观察到黄芪注射液对Lewis肺癌细胞的抑瘤率,大剂量12.4%,中剂量9.3%,小剂量4.6%。陈坤等通过实验发现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有增加的趋势,放疗+中药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增加更明显,两者的差异较大。提示一定体积分数的黄芪注射液(3.45%和1.70%)和参芪扶正注射液(25.00%)有促进人食管癌细胞株Tx13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差异存在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就这方面进行分析的文献报道却很少。所以可以考虑依托国家重点研究实验室,对有争议的或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重复实验,为后续的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指导。

3.中西医结合肿瘤基础研究的方向 我们以往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想要揭示中药对肿瘤抑制作用的分子、蛋白、细胞水平的内在作用机制,对中药抑制肿瘤作用的基本机制从微观上给予现代医学的阐释。然而中医是一个宏观辩证的理论体系,是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的结合体,所以如何去解决宏观与微观,辨证与循证之间的关系,在动物实验或基础研究方面怎样去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最佳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所以今后研究的方向还有必要在这方面开辟一条途径,摸索尝试一种既符合现代医学循证的观点,又能体现中医宏观辩证特色的研究方法。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人提出较为优秀的设想。如王梅等就提出中医在应用肿瘤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用于人类肿瘤临床试验的相关计分标准,对模型的活动状态(生活质量)做相应的评估,从而弥补现存基础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可将其作为中医方药疗效评价的一项指标,这不仅体现了中医方药疗效评价的特色,而且还将促进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的形成,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中医药的治疗效果等。

4.中医药双向调节的内在机制有待研究 大量的中医基础研究文献证明,在中药治疗疾病的基础研究方面,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疾病之间作用机制不同。以补益药为例,如冬虫夏草能抑制CD4和CD25抗原表达,可抑制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皮后的排斥反应,延长肾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灵芝孢子粉提取物在体内能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山茱萸总苷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和IL-2产生及基因表达。似乎这些药物是起免疫抑制作用。而这几种药物恰好是在肿瘤临症用药时常采用的提高免疫力的扶正药物。据报道虫草多糖对巨噬细胞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能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灵芝多糖可通过IPa/Ca2+与DAC/PKC信号转导途径发生作用并激活T细胞。总体表现为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一种常用的解释是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然而在不同疾病状态下,中药作用的内在机制到底有何不同?是什么因素在调节中药的作用方向?双向调节的分界点在哪里?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阐明中药治疗疾病的具体机制,所以对中药治疗肿瘤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5.中西药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 肿瘤病人在西医的治疗中由于使用了中药,大大减轻了西药的不良反应,提高了临床效果,这是大量实验数据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有资料表明57.41%服用西药的病人同时服用中成药,13.67%服用中药汤剂的病人又加服西药,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概率相当大。肿瘤病人的这个比例还会更大。同时市场上中西药联用的制剂不断问世。但在中西药合用时,有多种中药可以通过抑制或诱导药物代谢酶,影响西药的代谢。如含有皂苷成分的中药,如人参、三七、远志、桔梗等就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合用,因为在酸性环境中在酶的作用下,皂苷极易水解失效;同时也不宜与含有金属成分的盐类药物合用,如硫酸亚铁、次碳酸铋等,易形成沉淀而使药物失效。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较强的药物以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与阿司匹林、胃酶合剂等酸性药物合用,发生中和反应,而使两种药物排泄加快,疗效降低甚至失去治疗作用。酸性中药乌梅、五味子、山茱萸、山楂、女贞子等可酸化尿液,与碱性药物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氨茶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TMP、生物碱类合用吋因体液酸碱度改变而减少再吸收,可促进有效成分的尽快排泄,使中西药物均失去一定疗效。因此,医务人员要重视和了解中西药因配伍不当引起的药理、物理、化学方面的配伍禁忌,避免给病人带来危害。尤其是在肿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中西药合用的现象更为普遍,所以中西药物的安全合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研究中药与化疗药物、中药与生物治疗药物以及中药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配伍宜忌,以及效价观察等,是中西医肿瘤基础研究的重要任务。只有明确这些问题,在临床运用中药和现代医学抗肿瘤治疗手段时,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综上所述,无论是临床实际效果不是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肿瘤基础研究中,我们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已经充分证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并且基础研究也证实中药对肿瘤细胞生长过程的影响。目前还有诸多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观察和探索,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向及基础研究方面有待于提高,比如如何很好地在实验室重现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每一位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后我们应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探索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中西医多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最佳结合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