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中药治疗原则

中医中药治疗原则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肿瘤的治疗仍然是以西医的方法为主、中医中药为辅的策略,但是随着早期肿瘤发现数量的增加和肿瘤治疗后康复患者人数的增多,中医中药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将大显身手,以往纯粹的中医中药治疗多集中在民间,虽然文献报道中效果良好者很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认为应把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列为今后肿瘤治疗的一大原则,但是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②中药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这在抗肿瘤中成药中有两个方面。

目前,肿瘤的治疗仍然是以西医的方法为主、中医中药为辅的策略,但是随着早期肿瘤发现数量的增加和肿瘤治疗后康复患者人数的增多,中医中药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将大显身手,以往纯粹的中医中药治疗多集中在民间,虽然文献报道中效果良好者很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随着中医中药基础研究的深入,相信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中医中药作为我国医学的一大特色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应该有所作为,即使现在以西医为主的临床专科也应主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总结更多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应通过自己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来证实中医中药在肿瘤临床领域中的作用,以巩固和发扬在肿瘤临床中的地位。所以我们认为应把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列为今后肿瘤治疗的一大原则,但是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一)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差异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理论基础、思维方法、疗效评定标准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内外一体,疗效评价也带有明显的自我感觉、症状改善模糊的性质,缺乏客观的数据指标。但是中医对疾病治疗的认识主张先对证摸索着治疗,治疗的效果好再去寻找原因,也就是先实践后找原因。而西医则主张先弄清疾病的本质、研究药理,然后再治疗。中医针对的对象是病证合一,以证为主,西医则是以病为主,从病入手去研究本质。以往我们用中医主要是辅助作用,帮助减少西医治疗方法带来的毒性反应,而今后逐渐过渡到中西医结合和纯中医的治疗,也就是根据不同的患者需求选择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了解中西方各自理论方法的差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二者融为一体,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千万不能用一方的优势去比对方的劣势,更不能用固定的西医或中医的思维模式去评价对方,因为二者来自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病人需要,只要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都是值得研究推广应用的。

(二)正确看待中药的疗效

中药与化疗药在成分上有诸多不同之处。①一个中成药哪怕是一味单药饮片也是一个复方,它不像化疗药分子式清楚,作用靶点明确。中药是多种成分作用于多层次、多靶点,其疗效也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单味药材入药的。不追求提取到单一成分,要考虑到中药多种成分群体协同的特色。对于患有相同肿瘤而病证不同的个体,用同一种药则不一定能重复出相同的结果。②中药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这在抗肿瘤中成药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功能上具有双向性,如三七粉、云南白药等能活血又止血,为活血止血药,用于血瘀出血。这与西药促凝血药维生素K或凝血芳酸的机制正好相反。抗癌中成药双向调节作用还表现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补益作用与抗癌作用往往不能截然分开。例如参一胶囊为人参提取物,人参为补药,但提取出人参皂苷Rg3却为抗癌药。在复方中成药中,如艾迪注射液、复方斑蝥胶囊、康艾注射液、得力牛注射液等都含有人参和黄芪,具有提高血象和维护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也都含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抗肿瘤成分,成为抗癌的中成药,这显然与西医的化疗药不同。③多数的抗癌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在稳定瘤体、延长病人带瘤生存时间、维护病人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特色,这应是评价疗效的重点。在肿瘤攻击性治疗上,按放疗和化疗的标准去观察中成药对局部肿瘤大小的消瘤作用则往往不如西医方法来得猛烈和迅速,这时如采用中西两法配合得当,则治疗的结局将会更理想。

(三)关注中药的毒性

中医抗癌的基本理论有一点为以毒攻毒,即治疗肿瘤的中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毒性,有些甚至十分严重,如白信石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但目前已经证明对白血病治疗的效果肯定,这其中既反映了它对肿瘤的治疗作用,也告诉人们如何对待其毒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把握适当的剂量、剂型和使用方法,因此在应用中药治疗肿瘤时要学会正确应用其毒性,中药的毒性虽然不像化疗药那样毒性猛烈,但有些成分毒性作用发生缓慢而隐匿。如现有的抗癌中成药中,按原料药材统计有毒的包括山慈菇、土鳖虫、干漆、守宫、斑蝥、蟾蜍、蜈蚣、全蝎、马钱子、九香虫、蕲蛇等。这些原料药的毒性有些经加工炮制已发生变化,有些经严格配伍而突出其疗效。一般来说这类药骨髓抑制及神经毒性明显小于化疗药,但肝肾功能的毒性也应提防,要及时做相关检查,并按疗程用药。

临床上已经证明一些不良反应是因用药不当引起的。如消化道反应多表现在与中医证候不一致引起的,如虚寒体质的病人用了寒凉药物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或胃脘不适,而实热体质的人则没有这些症状。如果把热性抗瘤药用在实热体质的病人,会引起口腔溃疡、咽干口燥、尿黄便秘,甚至发热、出血等。一些因感染发热或癌性发热的病人仍然大量应用含有人参、黄芪等温热之品,可引起发热持续不退。目前市场上,抗癌中成药的毒性反应在说明书上介绍比西药偏少,不太详细。西药中有些把1~2例毒性反应也加以介绍,并能详细说明其发生率;中成药则不然,这也可能与成分复杂和可重复性差有关。西医不能以看西药说明的思路去分析抗癌中成药的毒性反应,因此在应用中药时一是要确实研究其剂量、用法,二是要仔细辨别中成药所介绍的适应证候及患者当时的体质,最好辨证论治,当然对肿瘤患者而言要根据体质症候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肿瘤的临床分期,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副作用,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将毒性反应限制在最低,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四)关注肿瘤证型的多样性

按照传统中医的理论,中医治疗肿瘤应该是不脱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但是肿瘤患者的证型是多样的,有时是痰瘀并存,有时痰瘀伴有热毒,邪实伴有正虚,虽然血瘀的症候在肿瘤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普遍存在,但它在不同发展阶段证候的发展变化又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在采取治疗策略时也必须有所区别,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活血化瘀,但是按照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活血化瘀除活血的作用外还有其他许多作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些又有止血的作用,所以正确的应用是大有学问的,必须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研究之上,西医血液的高凝状态与中医的血瘀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性质各异,血液的高凝状态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医的血瘀证,血液的高凝状态对肿瘤的影响力并不能完全说明血瘀证对肿瘤的影响,在肿瘤转移的不同环节,血瘀证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即在某些阶段,血瘀证可能促进肿瘤转移,此时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就可能抑制肿瘤的转移;而在另一些环节,血瘀证可能抑制肿瘤转移,此时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就可能促进肿瘤转移。因此,活血化瘀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应与现代药理学结合,并在治疗中严格辨证施治,要结合现代医学对活血化瘀类药物研究的结果,对于有血管生成促进作用或有使恶性肿瘤细胞黏附作用的药物一定要禁用或慎用。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要重视不同癌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该见瘤即瘀。尤其是现代治疗学中,在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时应了解病人疾病的发展阶段和进行哪种治疗,即辨证地与放疗、化疗、手术结合起来。术后和化疗后的病人应以补气补血、扶正祛邪为主,慎用和禁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放疗时期的病人为增加对放疗的敏感性以提高疗效,可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但要注意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通过复方配伍趋利避害,实现让肿瘤细胞既不易脱落又不易在远处黏附转移的效应,发挥其有利于防治肿瘤的作用。

3.活血化瘀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抑制免疫的一面。又有促进免疫的一面,其促免疫作用对抗肿瘤有利,而抑制免疫作用则不利于抗肿瘤。因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时,应尽量避免应用对机体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或者要同时加用具有免疫促进或保护作用的扶正固本中药,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常规治疗原则要与个体化结合,并注意观察血液流变学及血凝相关指标等。如术后病人虽无气滞血瘀证,但实验室能证明处于高凝状态或血凝相关指标增高,为防止瘤栓、血栓形成、瘤细胞的黏附,也可应用一些活血化瘀类药物。

5.临床运用应注意剂量问题。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大剂量组的参三七醇提液抑瘤作用不如中、小剂量组,提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肿瘤时,应注意剂量适中,加大剂量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地控制肿瘤,而且还会增加出血或转移等机会,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6.活血化瘀药与抗肿瘤中西药合用,以抵抗其对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的作用。此外,活血化瘀方药的广泛应用,应不排斥与其他治法药物的配伍应用,血瘀证也分新病、久病、寒热虚实,其形成有很多原因,在血瘀证辨证诊断的同时,应注意其同时合并的其他兼证,如气滞、寒凝、痰浊、气虚、阴虚、阳虚等,临床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的同时,应随机合理地配伍其他治法。

7.具有出血倾向的肿瘤,如肝癌、胰腺癌、白血病等,应用活血化瘀药时应慎重,若用之,也要注意配伍止血的中西药以防出血。对预防或治疗肝转移,更应慎用活血化瘀药。

8.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贵在辨证用药,虽然中医认为瘀为肿瘤病理基础之一,但不包括全部,有是证则用是药。

9.鉴于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在临床上对肿瘤患者要合理、科学地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特别是对丹参的应用更应慎重。

循证医学已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制定肿瘤活血化瘀治疗方案的方向,是否能够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制定肿瘤血瘀证的诊断治疗量化标准,使临床医生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有所遵循,发挥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掌握好禁忌证。另外,在以后的临床观察中应严格选择病人,运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以确定活血化瘀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由于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干预的机制较为复杂,而明确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环节与机制可能是解决分歧的途径之一,因此,对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研究方向与前沿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医治疗肿瘤要想有新的突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中药中寻找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治疗肿瘤的疗效已经肯定,特别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延长生存的时间,如肺癌、胃肠道癌、肝癌、乳腺癌等,大量的临床数据证明效果是可靠的。对各种肿瘤的综合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可延长肺癌、胃肠道癌患者无进展的生存期、总生存期,配合肝癌介入治疗可增加疗效,减轻毒性反应,这些都得到了证实。因此对中医而言,要尽快利用现代的手段来研究提炼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成分,因为有效成分的提取,会带来治疗方案的跃进和提升,使肿瘤治疗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

2.加强循证医学的研究。2000年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全国大型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院都分别在中医治疗肿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进行的以扶正培本法为基本治疗法则的防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循证研究,延长了肺癌术后生存率、生存期,这些研究为肺癌患者用中药治疗提供了大量依据,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对呼吸道、消化道、妇科肿瘤等都进行了较多的临床观察,实践证明效果也是肯定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在全国组织了八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随机双盲大样本多中心的中药延长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的临床研究,入组的患者587例,结果显示单纯西医治疗的中位生存期8.46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为12.03个月,证明中药配合西医治疗具有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但是,由于目前肿瘤的治疗大多集中在西医临床,中西医结合或中医治疗还未得到应有的普及,循证的数据还不够大,所以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这是中医界和中西医结合界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加强更多的循证医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

3.术后调理应作为主攻。目前,全身各部位的肿瘤仍然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术后放疗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方法,但无论是采取单纯的手术或配合放疗化疗,50%~60%的患者在3年内会出现转移或者复发,这是世界肿瘤学面临的难题。所以,在中医治疗尚无法代替上述三大治疗方法时。临床上70%~80%的患者都希望能够在术后或者放疗化疗的同时应用中医调理治疗,但是某些外科医生、放化疗医生对中医的调理缺乏认识,应用还不十分广泛,使一些患者希望得到中医调理的要求未能完全实现。因此,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更多的研究,总结出更多的有信服力的数据,对于西医而言,主要是提高认识,而对中医同道要加强这方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除此之外肿瘤的老年人群也是今后主攻的重点,有资料表明,70~75岁以上的肿瘤患者占整个肿瘤患者的60%~70%,因此老年肿瘤是临床防治的重点,也是中医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老年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心肝肾功能下降,多系统疾病共存,无法耐受过大的手术和放化疗,目前,老年人又特别期望改善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而中药在改善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减少和避免转移,从而延长其生存期,所以术后病人和老年病人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也应该当做肿瘤治疗的一大原则。

(六)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中药特别是植物药、矿物药抗肿瘤的作用早已经被证实,但是所缺少的就是其所含的抗肿瘤成分及准确的定量,以往虽然可以临床应用治疗肿瘤,但是缺乏精确的数据和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现在有了这方面的技术条件,要想真正使中药的抗肿瘤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就必须深入开展对植物药抗肿瘤成分的研究,才能找到中药有效的抗肿瘤制剂,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在国内关于抗肿瘤植物药及矿物类药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梁蓓蓓、刘华刚等曾总结了国内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重要进展,现介绍如下。

1.药用抗肿瘤植物

(1)苦参:苦参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性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研究显示苦参中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促进凋亡及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等。现已证实苦参碱可以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SGC-7901、SMMC-7211、PG、人HT1080、人黑素瘤、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M和人乳腺癌MCF27/ADR等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诱导其分化和凋亡,同时对正常细胞不产生破坏作用,甚至还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升高白细胞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没有明显不良反应,这是众多化疗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另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抑制CD44、CD49黏附因子的表达,还可以减轻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和白蛋白的渗出,维护内皮细胞的完整,阻断肿瘤细胞与基质的黏附,从而减少了肿瘤细胞的转移。研究还发现氧化苦参碱对肺癌和胃癌细胞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以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推测这可能与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分泌促使VEC生长的因子尤其是VEGF(内皮生长因子)和bFGF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关。

(2)陈皮: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钱土辉等研究表明,陈皮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Hep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陈皮提取物对癌细胞增殖周期S细胞作用不大,但能使G2/M细胞减少,使G0/G1期细胞增多,其作用强度随着抑制递增而提高,同时使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也随之提高。另外,陈皮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之一多甲氧基酮是抗肿瘤有效成分。

(3)莪术:莪术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莪术油是从莪术中提取的一种含挥发油的制剂,内有多种倍半萜衍生物,莪术酮为主要成分。实验证明,此药对艾氏癌、L615白血病等有抑制作用,对宫颈癌、外阴癌、皮肤癌等都有效。王寿春用0.125%莪术油增敏放射治疗晚期肺癌病人12例,总缓解率达100%,总完全缓解率达41.7%。谭敏等用莪术油进行小鼠肝癌体内抑制实验。以细胞原位凋亡TUNEL染色方法,评估莪术油对小鼠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莪术油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抑瘤率前后两次分别为51.85%和5l.1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石灵春等建立小鼠HepA肝癌模型,进行莪术油抑癌试验,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DI(cyclin DI)的表达,探讨莪术油抑制小鼠肝癌的分子机制。结果莪术油治疗组的瘤重、PCNA标记指数cyclin DI标记指数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提示莪术油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 DI的表达抑制PCNA的阳性表达率,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4)红豆杉: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ger)Rehd]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是紫杉醇。1993年,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利用细胞培养法生产出紫杉醇,制成了新型抗肿瘤药物。该药能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其解聚,使细胞有丝分裂受到阻断,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该药具有下列特点:分子量大,为细胞毒性药物,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经肝脏转化成非毒性药物,抗肿瘤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至今报道的有效值为22%~62%。王彦等应用国产紫杉醇175mg/m2对8例初治晚期卵巢上皮癌病人进行腹腔化疗,对其中6例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腹腔用药具有药动学优势,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及腹痛,但较静脉用药的不良反应小。管丽莉等联合顺铂加国产紫杉醇治疗14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总有效率达41.9%。朱小东等实验研究体内外紫杉醇处理后胃癌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的改变及同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紫杉醇抗肿瘤机制。体内外试验结果证实,紫杉醇可能通过抑制肿瘤survivin表达,引起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5)仙人掌:仙人掌属(Opuntia)植物系仙人掌科双子叶植物。在我国仙人掌作为药用植物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其性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等功效。仙人掌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黄酮类和甾醇类化合物,此外还有多糖等。近年来发现仙人掌(果和茎)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韦启后等研究表明接种后给药7、14d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各为84.11%、76.37%,分别高于其在接种后给药21d的抑瘤率(46.37%),其证明仙人掌提取物对肿瘤发生早期具有较好的抑瘤作用。最新资料表明仙人掌的果实提取物能抑制宫颈癌、卵巢癌和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而且能抑制患有卵巢癌大鼠的肿瘤生长;仙人掌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加速癌细胞凋亡和使癌细胞在G1期停留时间延长有关,也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生长的p53途径起作用。另有研究表明,仙人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与现用于卵巢癌预防的药物N(4-氨基苯酚)维甲酰胺(4-HPR)作用相当。仙人掌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加细胞内钙池钙离子浓度,并干扰与人T细胞S期转换有关的白介素-2的表达,这与仙人掌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否有关目前正在研究。

(6)番荔枝:许多番荔枝属番荔枝科的植物都含有泡番荔枝辛(bullatacin),泡番荔枝辛是一种邻双四氢呋哺环番荔枝内酯,在体内和体外展现出强抗肿瘤活性。韩金玉等的研究表明,泡番荔枝辛的作用靶点是在线粒体的辅酶Ⅰ(NADH 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作用机制表现为抑制线粒体电子传输系统的辅酶Ⅰ。抑制的辅酶Ⅰ阻碍了ATP的生成,细胞间的能量得以耗尽。由于失去新陈代谢的能量导致辅酶Ⅰ的死亡,Pgp(可渗透性糖蛋白)的作用彻底失去,多药抗药性细胞对番荔枝辛敏感而无抵抗力,表明泡番荔枝辛是一种有望治疗多药抗药性的天然药物。

(7)大蒜:大蒜(allim sativum)是百合科葱属植物的鳞茎,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尤其有良好的防癌作用。现代药物化学研究证明,大蒜内含硫成分多达三十余种,其中对肿瘤起预防作用的物质主要有二烯丙基一硫化物(DAS)、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ADS)、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ajoene及丙烯丙基硫基半胱氨酸(SAMC)和烯丙基半胱氨酸(SAC)等。这些成分不仅能抑制癌细胞的致癌作用,而且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大蒜及其成分的抑癌机制为:①抗氧化,清除自由基;②抑制致癌物活化、诱导解毒酶,加快致癌物的排泄,阻止DNA加合物的形成;③抑制乌氨酸脱羧酶,阻止多胺形成;④影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⑤干扰p21在细胞膜的定位。

(8)猕猴桃: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属植物保健及治疗作用曾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猕猴桃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类、黄酮类、糖类、挥发油、微量元素等。近年一些学者对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植物进行研究,认为有一定抗肿瘤作用。李延等研究证明猕猴桃提取物对小鼠S180抑制率为41.4%。邹益友等采用MTT法研究中华猕猴桃根乙酸乙酯提取物(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发现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率为54.2%,对结肠低分化腺癌细胞抑制率为60.1%,提示猕猴桃根提取液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

(9)苦瓜:苦瓜即葫芦科苦瓜(Momo rdicacharan tia L.)的果实。已有数百年食用和药用历史,苦瓜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功能,现代分析化学证实苦瓜含甾体皂苷、豆甾醇皂苷、苦瓜苷等,还含有5-羟色胺、果胶和维生素C,且含16种氨基酸。苦瓜苷A对S180动物瘤组织DNA和RNA蛋白质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A2苦瓜素能够选择性杀伤绒毛膜癌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而对肝癌细胞作用不明显。它与一般的抗癌药物如5-Fu等作用方式不同,研究表明,它是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2苦瓜素能够抑制3H-亮氨酸、3H-尿嘧啶和3H-胸腺嘧啶整合到人舌喉鳞状上皮癌细胞中。李阳春等研究证明苦瓜蛋白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发肿瘤细胞的凋亡。

2.药用抗肿瘤动物

(1)壁虎:壁虎又称守宫、天龙等。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 Gunther)或多痣壁虎(Gekko japonicuset Bi)及其他几种壁虎的干燥全体,近年来多作丸、散、膏等剂型入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特别是对多种恶性肿瘤。骆和生等的研究表明,壁虎含有与马蜂毒相似的有毒物质及组胺类蛋白质。在肿瘤方面可用壁虎治疗的有肝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肺癌、乳腺癌、颈淋巴癌、宫颈癌、白血病、肠道癌肿、甲状腺癌及癌性疼痛、肝硬化腹腔积液等。如宋洪恩等用含壁虎的华虎内攻汤加消癌散外用治疗118例肝癌;用含壁虎的中药透皮疗法治疗癌性疼痛25例;李建华用天龙酒(含壁虎的复方酒)治疗消化道肿瘤143例,都有很好的疗效。

(2)斑蝥: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es)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味辛,性温,有大毒,具有破血逐瘀消癥、攻毒散结之功。斑蝥是我国首先发现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其抗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斑蝥素。斑蝥素的抗肿瘤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降低肿瘤激素水平,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实验证明斑蝥素能抑制Hela细胞和人食管癌、贲门癌、胃癌、乳腺癌、纤维瘤、霍奇金病、肝癌、肺癌及脾肉瘤细胞的代谢。张卫东等研究发现斑蝥素可相对特异性地引起肺癌A549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其机制可能是引起CyclinBl/p34-cdc2活性下降所致,这种活性下降与降低CyclinBl的表达相关,同时参与G2/M期调控的p21wafl/cipl表达增强,与survivin表达下降有关。

(3)蟾蜍:蟾蜍毒素存在于中华大蟾蜍、黑蟾蜍或同属其他种蟾蜍耳后及皮肤分泌的白色浆液中,主要成分有脂蟾毒配基(cinobufagin,CB)、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CB)、华蟾酥它灵(cinobufotalin,Cbt)等。中药蟾酥的主要成分蟾蜍毒素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具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干扰细胞生长周期、抑制细胞Na/KATP酶、增强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性、改变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等有关。蟾酥毒素能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恢复耐药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调bc1-2基因表达和增强MAPK活性等,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3.药用抗肿瘤矿物

(1)砒霜:砒霜又名白砒,为砒石经升华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的精制品。砒霜为传统的以毒攻毒药物,其药性峻猛,有蚀疮祛腐、杀虫、劫痰、截疟等作用。砒霜早在1200多年前的宋代已开始用于治疗肿瘤。现代研究表明,砒霜所含三氧化二砷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它能与肿瘤细胞中含巯基的化合物高度结合,使含巯基的酶的活性受到严重抑制,阻止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干扰DNA、RNA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三氧化二砷还能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和分化,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临床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取得了显著疗效,目前应用于肝癌等实体瘤的治疗亦取得了可喜的苗头。叶小卫等实验探讨中药砒霜有效成分亚砷酸的体外抑瘤作用及机制,发现各浓度亚砷酸均能使人肺腺癌细胞株发生凋亡特征性形态改变,能显著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的增殖,且呈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并能显著升高p53基因的含量。

(2)硒:硒作为一种生物体(植物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是通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发挥其重要生物学作用,具有延缓衰老、抗癌、保护心脏等功效。硒与癌的关系,一直是探索的焦点。曾经有人在癌症的化学治疗时给病人补硒,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直到1949年Cloyton等首次报道了在饲料中加入含有硒(Na2SeO3)的物质能抑制二甲基氨基苯对大鼠的致结肠癌作用,才为硒与癌的关系提供了依据。此后人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许多实验数据支持了硒防癌抗癌的假说。绝大多数试验是以动物实验为主,证明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硒能够抑制多种致癌物对实验动物的致癌作用,如在饮水中加入Na2SeO3能明显降低二甲基肼(DMH)和甲基氧化偶氮甲醇醋酸盐对实验动物的结肠癌的诱发率。

上述研究虽然做了有益的探讨,但是仍然十分初步,某些有效成分还没有真正的弄清,还有些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对如何定量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应该看到这些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相信只要有更多的深入持续的开展下去,肯定会不断发现更多的抗肿瘤中药,并且也会使肿瘤治疗的研究有所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