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花蕊石15g,阿胶12g(烊化),三七3g(入煎),诃子肉12g,地黄12g,百合10g,黛蛤散12g,太子参15g,麦冬9g,炙甘草4.5g,陈皮6g。
【功用】 补肺益气、止血消瘀。
【适应证】 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的气阴两虚证。
【潘氏临证心得】 案例:宋某,女性,23岁。1971年4月初诊。咯血3d,入某医院肺科病房住院治疗,经X线胸部摄片,右肺上部浸润型肺结核,血沉32mm/h。西医诊断:浸润型肺结核。症见:每日午后微热(37.8℃),咯血量日约80ml,曾用多种止血针药达半月不止。舌质红紫苔薄,脉象细数。肺阴亏损,阳络受伤,投补肺止血汤3剂,咯血即止。嗣以益气补肺之品,调理月余而出院。
【解读赏析】 肺结核病,中医谓之肺痨病,对之论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标本兼顾、辨证论治的长处,堪可补西医药之不足,为不同类型的咯血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对缩短疗程,巩固疗效均有裨益。当然,必须是在西药抗结核的前提下进行,否则疗效欠佳。
现代医学认为,对肺结核咯血患者的治疗,可分为一般处理,对于500ml以上的大咯血者,如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肺结核咯血的基本病机系阴虚火旺上灼肺经而咯血。同时咯血过程均会有瘀血,有机体组织的损伤,中医药不但正面着眼止血,而且同时把握止血,祛瘀生新,扶正固本,促进机体修复几个环节。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临床上,严格来说,结核病就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好发于婴幼儿、青春后期和成人早期,尤其是该年龄期的女性和老年人。而糖尿病、矽肺、胃大部切除后、麻疹、百日咳患者常易诱发结核病,免疫抑制状态包括免疫抑制性疾病和接受免疫抑制药治疗者,亦好发结核病。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在病人和健康人之间经空气传播。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三种类型。
中医认为痨虫入侵、气血虚弱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凡直接接触,感受病者之气,致痨虫侵入人体者,均可发病。而禀赋薄弱、起居不慎、忧思恼怒、酒色劳倦,都可以耗伤气血津液,正气先伤,体虚不复,则痨虫乘虚袭人,亦可感受为病。
初起虽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但在病变过程中,可累及脾肾,甚则传遍五脏,特别以脾肾二脏见证更为多见。如痨虫蚀肺,肺阴不足,热伤肺络;肺虚不能输布津液,肾失资生之源,则病及于肾;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测病及于脾。
其病渐入,常罹胸膜。辨证属邪犯胸肺者,治法宜和解少阳、清热开结。方药可用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加减。柴胡、黄芩、半夏、瓜蒌、桔梗、枳壳、杏仁、青皮、甘草。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退热;半夏、瓜蒌清热化痰开结;桔梗、枳壳疏利气机止痛;青皮疏肝理气;杏仁止咳宣肺;甘草调和诸药。
辨而治之者,热是本病首证。若热盛有汗,咳喘气粗,可去柴胡,合麻杏石甘汤以宣肺泄热;胸胁痛剧去杏仁加延胡索、郁金、丝瓜络以理气和络;心下痞硬,口苦心烦加黄连以泻心开结;大便干结加生大黄泻热通便。若饮停胸胁,治法,泻肺逐饮。方药宜椒目瓜蒌汤加减。花椒、瓜蒌、葶苈子、桑白皮、半夏、茯苓、橘红、苏子、车前子、白芥子、泽泻。方中葶苈子、苏子、瓜蒌、桑白皮泻肺化痰;半夏、橘红、白芥子化痰燥湿;花椒、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逐饮。
若体质壮实,胸液量多者可用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0.3~3g,用大枣10枚煎汤,空腹送服,即十枣汤。根据病情需要与体质情况,1~4天服1次、可连服5~6次。如系结核性者,可在辨证基础上酌加百部、夏枯草、黄芩、白及、丹参等治痨杀虫。
若痰瘀互结,治法宜理气化痰、和络止痛。方药可用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加减。香附、旋覆花、苏子、陈皮、半夏、茯苓、柴胡、枳壳、郁金、延胡索、当归、赤芍。方用香附、旋覆花、苏子降气和络;陈皮、半夏、茯苓化痰开郁;辅以柴胡、枳壳调理气机之升降;郁金、延胡索、当归、赤芍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若咳剧可加杏仁、瓜篓皮、炙粑叶肃肺止咳;胸闷痰多加全瓜篓、浙贝母、海浮石清化热痰;久痛不已加桃仁、红花、茵草通络止痛。
其阴虚邪恋,午后为甚,时时胸中灼热,且绵绵不断,缠绵顽固,治法宜滋阴清热、止咳化痰。方药可用百合固金汤合泻自散加减。百合、沙参、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甘草、川贝母。方中百合、沙参、麦冬、地黄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柔肝止痛;桑白皮、地骨皮、川贝母、桔梗、甘草清肺退热,化痰止咳。若潮热甚者加银柴胡、胡黄连滋阴退热;兼气虚者加西洋参、太子参气阴两补;胸闷明显加瓜蒌皮、炒枳壳宽胸理气。
若脾肾两虚,治法宜健脾补肾、益气化饮。方药可用五味异功散合七味都气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五味子。方中五味异功散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五味子纳气归肾,敛肺止咳。若水肿明显加防己、车前子利水消肿;大便溏薄加芡实米、莲子肉健脾止泻。
上述俱为常法,斯疾之治,愈早愈好,且需中西药物并用,不可偏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