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炎治疗方

肝炎治疗方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情况下,急性肝炎以属实热者居多,则治疗常规中加用半枝莲、蓼大青叶、板蓝根、绞股蓝、六月雪或荷包草、岩柏之类的清热解毒药以降酶。临床辨证,要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作出较全面灵活的辨证,避免顾此失彼。邪留气分病尚轻,则无黄疸,如深入血分,湿热熏蒸,胆汁不得疏泄,溢于血脉则见黄疸。正气亏虚,气血失调,脏腑失衡,为本病发病而致慢性的根本原因。

【组成】 茵陈15g,栀子12g,郁金12g,黄柏12g,半枝莲30g,苍术10g,茯苓10g,厚朴8g。

【功用】 利胆清肝,清泄热毒。

【适应证】 湿热内盛,蕴阻脾胃,熏蒸肝胆之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潘氏临证心得】 茵陈利胆清肝,并有利湿退黄之效;栀子清热利湿,兼以退黄;郁金行气解郁,凉血散瘀,且能清泄热毒;黄柏、半枝莲功擅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散瘀,与茵陈、栀子、郁金合用,加强了清泄热毒的力量;配用苍术、茯苓、厚朴,乃取胃苓汤之意,在方中起燥湿化浊的作用,使湿祛热孤。诸药合用,热清湿祛,黄疸自得消除,肝得条达,胀痛诸症自消。

病例:洪某,男,16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如浓茶样,胃纳减,脉弦滑,苔薄腻质红。证属湿热郁蒸,发为黄疸。治宜清利湿热,佐以通腑。方用:茵陈、茜草各15g,栀子、黄柏、郁金各12g,茯苓、鸡内金各10g,大黄4.5g,枳壳6g,半枝莲30g,大枣4枚。服上方7剂,黄疸已轻,大便亦通,苔薄腻,质润红,脉濡,守原方加减:茵陈、茜草、白茅根各15g,栀子、黄柏各12g,半枝莲30g,郁金、鸡内金各10g,枳壳6g。服上方7剂。

黄疸消退,胃纳亦佳,苔薄腻、质红,脉象濡滑,再拟清利,佐以和胃之方:茵陈、茜草、白茅根各15g,黄柏、焦栀子、鸡内金各12g,郁金、谷芽各10g,半枝莲30g,大枣4枚。服方7剂。自觉诸症均消,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8U。续用原法,更小其制,以廓清余邪。

一般来说,对于改善肝功能之法,仍然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原则,必须从整体出发,与证同参。通常情况下,急性肝炎以属实热者居多,则治疗常规中加用半枝莲、蓼大青叶、板蓝根、绞股蓝、六月雪或荷包草、岩柏之类的清热解毒药以降酶。如见以脾困为主的肝脾失调证,常规方中加苍术、山药、山茱萸以调整肝脾功能;如见以肝郁瘀凝化热为主的阴虚证,常规中加麦冬、枸杞子、牡丹皮、茜草以养阴活血而降酶,这是依据《黄帝内经》甘缓、酸收的治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解读赏析】 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是属于“黄疸”范畴的病变,但黄疸不一定就是病毒性肝炎,需要辨病。临床辨证,要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作出较全面灵活的辨证,避免顾此失彼。临床上应首先辨别它是以阳明为主的热重于湿证,还是以太阴为主的湿重于热证,再注意湿热的孰重孰轻,两者的互相转化,以本方为主灵活化裁,会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发病初期,迅速改善消化道症状,特别是控制恶心、呕吐,是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一环。如见舌苔黄腻者黄浊,脉象弦滑,可配合小陷胸汤,或据症加用鸡内金、麦芽以醒脾。

北京名医关幼波先生认为慢性肝炎属于“肝瘟”,外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皆乘虚而入,故本病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亏虚。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肝失所养,疏泄功能失常,湿热乘虚而入。邪留气分病尚轻,则无黄疸,如深入血分,湿热熏蒸,胆汁不得疏泄,溢于血脉则见黄疸。肝为罢极之本,肝血虚则不耐劳作。肝脉布于两胁,血虚肝失所养;邪滞肝脏,气机阻滞则胁痛。湿邪困脾,肝旺克脾,脾虚失运,胃失和降则脘腹胀,纳差。出现黄疸、胁痛、乏力、脘痛胀、纳差等常见症状,形成了本病。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肾虚精亏,肝血更亏。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血化生不足,五脏不能荣养,肝血亦亏。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气化水液,脾肾阳虚,水液不化聚而生湿化热,与外来湿热相合,湿热益甚。湿热久羁,聚而生痰。痰湿阻滞血脉,形成瘀血。血瘀日久可化痰水,痰与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形成恶性循环,终成痰瘀互结,病情复杂,迁延难愈。正气亏虚,气血失调,脏腑失衡,为本病发病而致慢性的根本原因。其发生发展与肝(胆)、脾(胃)、肾(膀胱)关系极为密切。脾肾的不足,为本病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导致气血逆乱,全身脏腑发生严重病理变化,出现臌胀、厥证、脱证等。

关幼波先生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与血的质量差、数量少,或是气血功能下降,均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证候。如气滞证、气虚证、气陷证、血虚证、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等。气与血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气能生血,气旺则人体脏腑功能旺盛。气又能行血,气为血帅,血在血脉中流行,全赖于气的率领和推动。气还能摄血,血液循行于脉道之内而不会外溢,全赖气的主宰和统摄。因此,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为血帅,血随气而运行;血为气母,气附于血。所以,人体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在生理上气与血互相依赖,在病理上气与血亦互相影响。若气与血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遭到破坏,则气血不和,百病乃生。特别是肝病,更是如斯。其说可供互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