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当归12g,赤芍9g,桃仁9g,茺蔚子9g,川芎6g,红花6g。
加减法:气郁血滞证加香附、乌药;腹痛较剧者,加延胡索、失笑散;肝区胀痛者,加郁金、丹参;寒客血凝证加肉桂、干姜,或吴茱萸;血虚瘀结证属热性者,加地黄、牡丹皮、白芍;发热者,加鳖甲、白薇;气血两虚者,加黄芪或党参。
【功用】 活血通经。
【适应证】 月经愆期,闭经。
【潘氏临证心得】 病例:林某,女性,34岁,已婚。有肝炎病史,已2年余,右胁下常感刺痛。近半年来,月经逐渐后延,色紫带块,量亦减少。现停经已近2个月,少腹胀痛,做尿妊娠试验阴性,舌苔中后淡黄而腻,尖边质红带紫,脉象弦细。方用加减桃红四物汤加郁金、香附、牡丹皮各9g,炙甘草5g。服上方7剂,腹痛减轻,腰酸加重,再于原方加当归龙荟丸6g(分2次吞),继服3剂,月经即行。后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调理而愈。
【解读赏析】 闭经是妇科疾病常见症状。凡妇女年满18岁或第二性征发育成熟2年以上仍无月经来潮者称为原发性闭经;若曾已有规则月经来潮,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致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此外还有因生殖道闭锁而致闭经的称为假性或隐性闭经。青春期前、哺乳期、妊娠期或绝经后的闭经,属生理性闭经。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性、卵巢性、垂体和下丘脑性闭经。
中医文献中有“闭经”“不月”和“月事不来”等记载。中医和西医都称“闭经”。本病治疗难度较高,属难治之症。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产后大出血导致的希恩(席汉)综合征、人流手术后等都可导致闭经。
另有溢乳闭经、肥胖性闭经、厌食性闭经、结核性闭经和药物性闭经等。本病可分虚、实两种。虚者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邪气阻,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肝肾不足。由于禀赋不足、房劳多产、久病等伤肾而致精血不足,无血可下。气血虚弱劳伤心脾或大病、久病失血等以致冲任大虚,无血可下。阴虚血燥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阴虚血燥或精亏阴竭而致虚劳闭经。气滞血瘀七情内伤,气血瘀滞或经、产受寒,寒凝血脉而致闭经。痰湿阻滞肥胖痰湿阻络而致闭经。潘先生临证先用桃红四物开通,后用丹栀逍遥收功,可以说是开一法门。
本病在临床上可辨证分为三种证型: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又可细分为肝郁气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湿瘀阻证等为实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证、阴虚血燥证为虚证。肾虚血瘀证、肾虚肝郁证、肾虚宫冷证、阴虚血瘀证、肾虚痰瘀证均为虚实夹杂证。实者行之、通之、破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宜攻补兼施。《万氏女科》云:“……忧愁思虑,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不行。”因情志抑郁,肝气郁而不达,血行不畅,胞脉受阻,经水不得下行。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精神压抑、紧张忧愁思虑、环境改变、过度劳累等因素刺激引起神经内分泌障碍,导致闭经。此多属下丘脑性闭经及垂体性闭经。
临床表现为月经数月不行,胸胁胀满,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苔白,脉沉弦。情志不遂,郁怒伤肝,环境改变,精神紧张,突然刺激,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滞不行,冲任胞脉受阻。或邪毒感染,气血阻滞,发为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既往月经正常,突然月经停闭不行,伴情志抑郁或易怒,胁痛,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苔薄黄,脉象沉弦或沉紧。寒凝血瘀证,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受寒饮冷,寒邪乘虚入胞,血为寒凝,冲任受阻,胞脉阻滞而致闭经。
现代医学认为此证可能与寒冷等因素通过大脑皮质影响下丘脑,致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致内分泌异常,而使卵巢、子宫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表现为月经骤然停止,数月不行,形寒肢冷,小腹冷痛拒按,喜热恶冷,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或沉迟。痰湿阻滞证,妇人肥胖多痰湿,或患痰湿病症,或脾阳不运,湿聚成痰,痰湿下注,脂、痰、湿阻滞冲任,壅塞经脉而致月经不行。此证多见于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不足引起内分泌失调、体液代谢障碍所致的闭经。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脑垂体肿瘤等病变。
临床表现为月经数月不行,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呕恶痰多,神疲体倦,面浮肢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舌淡苔白腻,脉滑。《叶氏女科证治》云:“心为气血之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若忧虑伤心,心气虚耗,不能生血,脾乃心之子,脾失所养,则不嗜饮食,绝生化之源矣。”证多因失血过多,或劳伤心脾,大病久病之后,营养亏损,冲任空虚,血海枯竭,无血下达胞宫,而致经闭。
《妇人良方大全》云:“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既盈,应时而下,否则不通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精气亏虚,天癸未充,或先天不足,精亏血少,任脉不通,冲脉不盛,遂成经闭。认为妇女先天发育不良,内分泌不足或失调,如脑垂体、卵巢功能不足,甲状腺、肾上腺功能亢进或低下,或席汉综合征、卵巢早衰等多属此类闭经。临床表现为月经初潮应至而未至,或潮后复闭,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内经》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治宜先调肝脾。临床上有月经闭止而见肌肉消瘦,头晕目眩,气短心慌,手足心热,饮食较差,欲作风消之候者,人见之莫不知其为虚,但细辨之下,实有气郁之象,少腹隐有胞块,根据《内经》之旨,宜先调肝脾,使其饮食渐增,而后再予通经化瘀,以法攻之。若只知其为虚,而补气补血;不知其月经久停,络脉受阻,气血不和,瘀结已成,而忽视通经化瘀,则虚者愈虚,闭者曰闭,瘀者曰瘀,而为血枯经闭。但要注意“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其病,一人一证一机,临床宜掌握规律之所在,辨细微之病机,分别对证而治。昔年京都“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先生有一案:李姓,女,35岁。经闭14周未通,服药未效,近有膨胀意,口渴喜饮,兼有鼻出血,又不似逆行势,腰酸痛楚颇剧,脉弦涩而实,姑予重剂通经。石决明(生研,先煎)30g,生鳖甲(先煎)15g,生石膏(研,先煎)30g,延胡索12g,川牛膝12g,旋覆花(包煎)12g,生赭石15g,大腹皮6g,北细辛4g,川郁金12g,桑寄生30g,威灵仙12g,制乳没各9g,桃杏仁泥各9g,鸡内金12g,生知柏各9g,水煎。兑无灰黄酒一杯,落水沉香(研细,冲服)1.5g,大黄虫丸1粒(和入)。复诊:1剂药后,血遂攻破而潮,腹中骤爽。据云血色淡,黑块壅下,伴白色黏质,脉候实象已退,六位仍弦,予丸方调治。按原方量加一倍(去黄酒,大黄虫丸改为5粒),同研细末,炼蜜小丸,早、晚各服6g,以橹豆衣15g,煎汤分送。
女子“月事不来”,临床虚证多因脾虚或血虚所致。实证以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较为多见。此外亦可因津液耗损、肾阴匮乏、肝劳血伤或风冷、火热、痰滞等因素引起,当根据不同的病因予以辨证施治。
又有广东名医刘赤选先生治梁女案:30岁,门诊号:081868。初诊(1973年4月3日):患者自述婚前经候正常,婚后因病服药不慎,遂至长期经候失调,初起月经2~3个月或6~7个月一次,经量或多或少。
从1971年5月29日起,月经停止。初以为有孕,未加治疗,后经妇检证实为闭经。曾先后用人工周期法及服中药除痰湿、活血通经之剂,均未获效。患者闭经后身体渐见肥胖,时有头疼胸闷心跳。脉细弱,舌胖苔白。辨证:精血不足,血虚经闭。治法:滋养精血,调理冲任。方药:柏子仁丸加味。卷柏9g,泽兰9g,当归尾9g,川续断9g,淮牛膝9g,熟地黄21g,柏子仁15g。水煎服3剂。二诊(4月7日)。患者服药后,觉少腹微疼有经来之兆。继用前法去归尾,方药:柏子仁15g,卷柏9g,泽兰9g,川续断12g,淮牛膝12g,熟地黄24g,水煎服3剂。三诊(4月9日)。服前方一剂,月经已通,经色初鲜红,后浓浊,经量正常,脉转细缓,舌红苔白。月经通而经色鲜红,是夹热之象,遂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2g,熟地黄24g,川芎9g,白芍15g,牡丹皮9g,条黄芩6g,川续断9g,炙甘草6g,3剂。以后经前3日均服柏子仁丸以巩固,经调理数月,月经恢复正常。
更能说明问题的有北京中医院妇科名医刘奉五先生治刘女案:29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5月17日。主诉:闭经半年之久。现病史:自16岁初潮起,月经一直稀行,每年来月经1~3次,曾行人工周期治疗,停药后又闭经,现已闭经半年,结婚6年未孕。自觉胸闷不舒,烦急易怒,胃脘胀满,胃纳减少,少寐多梦,心慌气短,头晕,心烦热,口干,身体逐渐发胖,曾经妇科检查,除子宫较小外,未发现其他异常。舌质红,脉弦滑。辨证:阴虚胃燥,冲逆经闭[西医诊断:①继发性闭经。②原发性不孕症]。治法:清胃化燥,降逆调冲。
方药:瓜蒌24g,石斛12g,栀子9g,连翘9g,泽兰9g,丹参9g,瞿麦9g,萹蓄12g,牛膝12g,益母草12g,车前子9g。治疗经过:6月9日服药7剂后,症状减轻,仍有烦热口干,胸闷烦急。上方去栀子、连翘、萹蓄,加枳壳6g,玄参9g,麦冬9g,当归9g,继服。6月20日服药6剂后,症状减轻,于6月18~19日行经2d,血量极少,咖啡样色。7月3日服药7剂后,症状改善不大,仍有心烦热,胸闷,舌质红,脉弦滑兼数,方药如下:瓜蒌30g,玄参9g,麦冬6g,地黄12g,白芍12g,瞿麦12g,车前子9g,牛膝12g,益母草12g,栀子9g,连翘9g,泽兰9g,丹参9g。8月1日,服药后于7月19日行经6d,量仍少,诸症减轻,上方去栀子、连翘,加桃仁、红花各6g。8月30日:药后诸症消失,按月正常行经3次(6月18~19日,7月19~23日,8月13~20日)。唯经血量少,加用桃仁、红花后,经量逐渐增多,体胖稍减,现仍感口干、眠差,脉弦滑,舌暗红,仍以前方继服。9月5~9日行经,量较前稍增多,继服前方以巩固疗效。盖经闭3个月余,腹鼓、鼻出血、渴饮,病属实证,以重剂通经,全方治重攻瘀破积,兼能平肝清热、降逆行气,证方相合,竟一剂而效;经血不足、血虚经闭,治以滋养精血、调理冲任法,方用柏子仁丸(《妇人良方》方)为主方,此方柏子仁、牛膝、川断有濡养调理冲任之功;泽兰、卷柏通调血脉;熟地黄以滋养阴血。药味虽少,而选品精当,一丝不杂,又例为阴虚胃燥,治以清胃化燥,降逆调冲,后参入清血养阴、活血化瘀而获效。时贤先贤,师古不泥,其证治经验,俱可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