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气管扩张咯血方

支气管扩张咯血方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燥热犯肺证,此病多由于外感燥热之邪而诱发。徽宗限太医3天治好,太医连连用药,咳嗽有增无减。太医遂将3剂并1剂,自己服下,服后并无不适,连夜将此药献入宫中。多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盆腔炎、阴道滴虫症。症属肺脾两虚,气不摄血。支气管扩张症咯血,止本固重要,治标止血,亦所当急务。降其逆气,血管之破者自闭。

方一

【组成】 桑叶10g,菊花10g,苦杏仁10g,桔梗6g,芦根20g,连翘10g,黛蛤散(布包)9g,仙鹤草15g,花蕊石12g。水煎服。

【功用】 宣肺化痰,辛凉祛风,润燥止血。

【适应证】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

【潘氏临证心得】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燥热犯肺证,此病多由于外感燥热之邪而诱发。症见突然鼻燥咽痛,身热口渴,咳痰不爽,痰呈脓状而夹血丝,胸闷且痛,大便燥结,苔黄少津,舌质红,脉象浮滑数。法当宣肺化痰,辛凉祛风,润燥止血。

【解读赏析】 本方是桑菊饮合黛蛤散加减,一方走表,一方走里。黛蛤散虽仅两味,然清肝利肺,降逆除烦之力甚强。用于肝肺实热,头晕耳鸣,咳嗽吐衄,肺痿肺痈,咽膈不利,口渴心烦。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并作君药。臣以辛凉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风热,桔梗、苦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用做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作使药之用。诸药配合,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两方相合,宣肺化痰,辛凉祛风功能自现。

坊传宋朝徽宗年,贵妃患咳嗽,彻夜难眠。徽宗限太医3天治好,太医连连用药,咳嗽有增无减。就在仅剩一天之夜,太医门外传来叫卖声:“卖止咳药,1文钱1剂,吃了包睡好觉。”太医随即出门拦下小贩,打开药包一看,原来是一种淡绿色粉末,说是由青黛、蛤壳配成,名叫“黛蛤散”。太医遂将3剂并1剂,自己服下,服后并无不适,连夜将此药献入宫中。贵妃服后当夜止咳,次日清晨面部消肿癒而。其青黛,别名靛花,清热解毒、凉血,主热病发癍、吐血、咯血、肺热咳嗽、小儿发热惊痫;蛤壳,别名海蛤壳,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主热痰喘嗽、瘿瘤瘰疬、水肿、遗精。两药相合,主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吐痰、胸胁作痛。多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盆腔炎、阴道滴虫症。方中青黛清肺、肝之热,凉血解毒尚有抑菌、抗炎、祛痰、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方二

【组成】 百合、花蕊石、地黄、黛蛤散各120g,诃子、党参、麦冬、旋覆花、巴戟天各90g,五味子30g,半夏、竹沥、马兜铃(炙)各60g,陈皮、炙甘草各45g。上药浓煎2次,取汁去滓,加阿胶150g,川贝母(粉)45g,三七(粉)24g,冰糖250g,制成膏剂,盛于瓷罐内,纳阴凉处。每日早、晚饭后,各取膏2羹匙,以开水化服(冬季要用隔水炖热服)。

脾胃虚弱者,加白术15g,山药45g;

肺结核者,加百部(炙)12g;

气急者,去花蕊石,加海浮石10g,紫苏子10g;

腰背痛者,加杜仲12g,续断12g;

治疗过程中仍见痰中带血者,加茜草10g,藕节10g,仙鹤草10g。

【功用】 敛肺止血。

【适应证】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

【潘氏临证心得】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肺脾气虚证,此病多由久病咯血,正气已衰,咳嗽多痰,痰稀而白,痰中带血,面色无华,胸闷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质淡胖嫩,脉象濡细。症属肺脾两虚,气不摄血。

【解读赏析】 《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者是也,又如细屑者亦是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块,或血点是也。其证最重,而势甚微,常咯两三口即止。盖缘房劳伤肾,阴火载血而上。亦有兼痰而出者,肾虚水泛为痰也。”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止本固重要,治标止血,亦所当急务。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生龙骨(一两,捣细) 生牡蛎(一两,捣细)山茱萸(一两,去净核)三七(二钱,研细药汁送服)。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赭石细末五六钱。张景岳谓:“咳嗽日久,肺中络破,其人必咳血。”西人谓: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其人必吐血。龙骨、牡蛎、山茱萸,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三药之性详既济汤来复汤与理郁升陷汤清带汤下),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又不至有遽止之患,致留瘀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者,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之处易愈,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衄之妙品也。

锡纯曰,咳血之原由于肺,吐血之原由于胃,人之所共知也。而西人于吐血,论之尤详。其说谓:胃中多回血管,有时溃裂一二处而血出,其故或因胃本体自生炎证,烂坏血管,或因跌打外伤,胃中血管断裂,其血棕黑而臭秽,危险难治,但此类甚少。常见之证,大概血管不曾溃裂,其血亦可自管中溢出,其血多带黑色。因回血管之血色原紫黑,而溢出在胃,胃中酸汁又能令血色变黑也。若血溢自胃中血管,实时吐出,其色亦可鲜红。其病原,或因胃致病,或因身虚弱血质稀薄,皆能溢出。有胃自不病,或因别经传入于胃,如妇女倒经,是子宫之血传入于胃。又如肝脾胀大,血不易通行,回血管满溢,入胃则吐出,入大小肠则便出。便与吐之路不同,其理一也。

或问:《黄帝内经》谓,阳明厥逆,则吐衄;西人谓,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出血,则吐血。此二说亦相通乎?答曰:阳明厥逆,胃腑气血必有膨胀之弊,此血管之所以易破也。降其逆气,血管之破者自闭。设有不闭,则用龙骨、牡蛎诸收涩之药以补之,防其溃烂,佐以三七、乳香、没药诸生肌之品以养之。此拙拟补络补管汤所以效也。设使阳明未尝厥逆,胃中血管或因他故而破裂,则血在胃中,亦恒随饮食下行自大便出,不必皆吐出也。此方原无三七,有乳香、没药各钱半。偶与某友人谈及,友人谓:“余治吐血,亦用兄补络补管汤,以三七代乳香、没药,则其效更捷。”愚闻之遂欣然易之。又谓:“龙骨、牡蛎能收敛上溢之热,使之下行,而上溢之血,亦随之下行归经。至萸肉为补肝之妙药,凡因伤肝而吐血者,萸肉又在所必需也。且龙骨、牡蛎之功用神妙无穷。即脉之虚弱已甚,日服补药毫无起象,或病虚极不受补者,投以大剂龙骨、牡蛎,莫不立见功效,余亦不知其何以能然也。”愚曰: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

另外,锡纯公还记述了某老名医于某,重用赤石脂二两,与诸止血药治之,一剂而愈。后其子向愚述其事,因诘之曰:“重用赤石脂之义何据?”其子曰:“凡吐血多因虚火上升,然人心中之火,亦犹炉中之火,其下愈空虚,而火上升之力愈大,重用赤石脂,以填补下焦,虚火自不上升矣。”愚曰:“兄之论固佳,然犹有剩义。赤石脂重坠之力,近于赭石,故能降冲胃之逆,其黏涩之力,近于龙骨、牡蛎,故能补血管之破。兼此二义,重用石脂之奥妙,始能尽悉。是以愚遇由外伤内,若跌碰致吐血久不愈者,料其胃中血管必有伤损,恒将补络补管汤去萸肉,变汤剂为散剂,分数次服下,则龙骨、牡蛎,不但有黏涩之力,且较煎汤服者,更有重坠之力,而吐血亦即速愈也。”其子闻之欣然曰:“先严用此方时,我年尚幼,未知详问,今闻兄言贶我多矣。”曾治沧州马氏少妇,咳血三年,百药不效,即有愈时,旋复如故。后愚为诊视,其夜间多汗,遂用净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各一两,俾煎服,拟先止其汗,果一剂汗止,又服一剂咳血亦愈。盖从前之咳血久不愈者,因其肺中之络或胃中血管有破裂处,山茱萸与龙骨、牡蛎同用以涩之敛之,故咳血亦随之愈。

张公、潘公,两方两法可以互参。

方三

【组成】 百合30g,地黄24g,熟地黄20g,当归15g,芍药(炒)10g,甘草10g,川贝母10g,麦冬12g,桔梗10g,玄参12g。

【功用】 滋阴润津。

【适应证】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

【潘氏临证心得】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肺阴虚亏证,症见久咳咯血,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咽燥口渴,大便燥结,苔薄白质红,脉细数,症属肺热失津,治宜百合固金汤加减。

【解读赏析】 本方由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芍药、当归、川贝母、甘草、玄参、桔梗诸药组成。用于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之功。本方为治肺肾阴亏咳嗽的常用方。方中以百合等润肺生津之品为主,诸药相伍,使肺肾得养,阴液充足,虚火自清,痰咳得止。肺在五行中属金,肺金不固则变生诸证。服之可使肺金宁而肺气固,诸证自能随之而愈,故名“百合固金汤”。亦有言“固金”为“固若金汤”之义,喻服之本方,可使肺气健固,犹若金城汤池一般矣。

方四

【组成】 党参24g,百合18g,地黄20g,诃子12g,黛蛤散10g,花蕊石10g,旋覆花18g,竹沥24g,半夏(制)18g,麦冬20g,五味子10g,巴戟天10g,陈皮10g,炙甘草6g。

【功用】 益肺滋肾。

【适应证】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

【潘氏临证心得】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肺肾虚亏证,症见久咳咯血,或因手术失血过多,头晕目眩,耳鸣,严重时夜寐不能平卧,动辄气急,腰膝酸软无力,男子遗精、阳痿,女子月经来临时腰酸,经稀量少,苔薄白,质红,脉细数,此属血虚精少所致,治宜益肺滋肾。方用敛肺止血膏加菟丝子、杜仲、枸杞子等补精益肾之品。

【解读赏析】 支气管扩张症在中医属“咳嗽”“咳血”“咯血”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大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因支气管壁的损坏而形成管腔扩张导致。

支气管扩张症属肺系之病变,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火邪灼肺,伤及肺络,络伤血溢则见咯血,故火邪为此病之主要致病因素;火之生,或因外感,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火有实热之分,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记载:“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他病因如嗜饮辛辣、醇酒以致痰热内生。化火乘金,或郁怒伤肝,木火刑金者;亦有因久咳咯血,气血受伤,肺脾俱亏,气不摄血,以致肺络血渗,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导致肺络损伤而血出。此实为咯血的内因致病之主要机制。张景岳说:“不知咳嗽咯唾等血,无不有关于肾也,何也?盖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此肺肾相联,而病则俱病矣。且血本精类,而肾主五液,故凡病血者,虽有五脏之辨,然无不由水亏,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液涸而成痰,此其病标固在肺,而病本则在肾也。苟欲舍肾而治血,终非治之善者。第肾中自有水火,水虚本不能滋养,火虚尤不能生化,有善窥水火之微者,则洞坦之目,无过是矣。”近代临床上受张氏这一理论的启迪,并根据《内经》“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的治则,大多以化痰敛肺止血益肾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法则。“敛肺止血膏”即是依照上述立法的旨意,从古方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丹溪咯血方等化裁而得来。由此也不难看出,在临症时,应当详辨虚实,急者治其标,虚者固其本,或标本兼治,务使肺络宁谧,血乃得止。

本病属中医“咳嗽”“咯血”“肺痈”等范畴,尤其是老年人,病程长,病情迁延缠绵,属临床较为难治疾病。其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病机以痰、热、瘀为标,气虚、阴虚为本。在证型方面,临床多见四种证型,包括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老年性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证型以虚实夹杂和虚证相对多,单纯实证比较少,因此,单纯用清热化痰、清肝泻火、补虚止血等治法,其疗效不能肯定。绝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气虚,尤以脾气虚弱为主。

临床属脾气虚弱,痰热蕴肺者,是老年性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证型之一,因此,益气健脾、清肺化痰是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最常用的治法之一。此证型多见于老年形体偏胖者,病程较长,肺叶受累面积相对较大,临床多见咳嗽,咯黄脓痰,急性加重时可咳吐大量黄脓痰。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饮食偏少,乏力,大便溏软,舌多黯淡或稍红,脉多滑或细。由于久病,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饮,凝聚成痰,脾虚不能布津于肺,而是痰饮上渍于肺,致使本症患者经常处于痰多状态。

“治痰先治脾”,以杜绝生痰之源。临证采用益气健脾法,方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二陈汤之类,药选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山药等;另外,针对患者咳嗽、咳黄脓痰、量多不易咳出的特点,可采用清肺和化痰排痰治法并重,方药选用千金苇茎汤、清金化痰汤、麻杏石甘汤之一,再加海浮石、瓜蒌、桔梗、海蛤壳、皂角刺等强力排痰药,促使痰液顺利引流排出,有利于控制感染。

临床属肺气虚弱,肝火犯肺者,患者常表现为咳嗽气逆,咳鲜血,胸胁胀痛,心烦,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或弦数,平素易感冒,伴有不同程度疲倦乏力、短气症状。其主要由情志不畅引起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犯于肺,灼伤肺络,肺阴受损,而致反复咯血,口咽干燥。治宜清肝泻肺、降气止血,佐以益气生津,方用黛蛤散、泻白散、旋覆代赭汤加减,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加1~2味益气补肺健脾、养阴生津药,如太子参、北沙参、麦冬等以培土生金、润养肺阴,阻止肝火进一步灼伤肺阴,提高疗效。

药用如青黛、海蛤壳、牡丹皮、栀子、黄芩、桑白皮、旋覆花、代赭石、白及、三七粉、藕节炭等;黄痰多者,加鱼腥草、瓜蒌;大便干者,加地黄、制大黄。

临床属气阴两亏,瘀热内蕴者,多见于老年性支气管扩张症反复急性感染、经常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患者,病程相对较长,肺叶受累面积大小不一。证见咳嗽,咳黄痰或夹少量白稀痰,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心慌,饮食少,大便多溏软,每日2~3次,舌多黯红,苔剥或少苔少津,脉多细数或细弱。由于痰热阻肺,热盛耗气伤阴,久病入络,乃致气阴两虚,瘀热内蕴。

治以益气养阴、清肺化瘀法。方用生脉饮合百合固金汤、泻白散加减,药选太子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白芍、川贝母、黄芩、桑白皮、甘草、芦根、丹参等;便溏明显者,加山药、薏苡仁、白术;纳少者,加鸡内金、炒谷麦芽。

老年人支气管扩张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症状隐匿,常常因就诊不及时而延误治疗。因其生理特点是“五脏皆虚”,表现在不仅肺功能差,而且机体免疫力低下,在治疗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肺脾亏虚、痰热瘀内壅及阴津亏损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的核心问题,因此,健脾益气补肺法应贯彻治疗过程始终,以达到堵截“生痰之源”和“培(脾)土生(肺)金”目的。

另外,痰热内盛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耗伤正气,损伤阴液,灼伤肺络,导致气阴两亏,瘀热蕴肺,治疗更加棘手。因此,早期有力的清肺化痰排痰并时时顾护阴液气机,能阻止病情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