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
【组成】 龟甲、地黄各30g,独活、防风各24g,知母24g,黄柏、当归、川芎各18g,全蝎20g,僵蚕24g。
【功用】 养阴息风、活血清火
【适应证】 帕金森综合征属水不涵木肝风自动证者。
【潘氏临证心得】 病例1:朱某,男,69岁。患震颤麻痹病将近2年,向服西药。近来发现步履不稳,时有跌跤,且伴有大小便失禁。因此要求中药治疗。观其舌苔薄、质红,脉象弦数,证属营阴不足,肝风煽动,中气虚弱,收摄无权,治宜滋阴息风,益中固肾法。药用地黄、龟甲、知母、黄柏、独活、当归、川芎、淫羊藿、益智、山药、山茱萸、全蝎、僵蚕、陈皮、炙甘草等随证加减。服药3个月后,步履稍稳,跌跤减少,大小便能控制。
病例2:岑某,男,92岁。发现肢指震颤,写字困难。西医诊断为震颤麻痹病,伴有室性早搏。因近又发现夜半自觉憎寒发热,约10分钟后即复正常,早晨起床时觉两足踝部如带束紧感,经活动后自行消失,舌质光红,脉象弦缓,间有歇止。证属心气不足,气血失调,水不涵木,肝风内动。治以益气活血,滋阴息风。药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地黄、丹参、独活、木瓜、牛膝、僵蚕、钩藤、远志、石菖蒲、炙甘草等随证加减。经服60余剂,夜半寒热、晨起足踝挛急及早搏均消失,继服黄芪生脉饮以维持疗效。
【解读赏析】 震颤麻痹病,西医原译为“帕金森综合征”,它与祖国医学的颤振症似同出一辙。约在12世纪中叶,张子和所著的《儒门事亲》载有“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口目张,唇口嚼烂,抖擞之状,如线引傀儡……戴人作木火兼痰治而得效”。这是描述颤振症比较早的文献。继而,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对颤震症的发病年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都有较为详细的叙述。由此可见,祖国医学认识本病,从孙一奎算起,较之英国人帕金森(公元1775—1824年)约早150余年。
西方医学由于重视尸体解剖与生化学的进展,认为震颤麻痹是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是锥体外系的黑质与纹状体。近年来,还发现黑质和基底节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可从脑脊液及尿液中多巴胺或其主要代谢产物高香叶醛酸的减少得以证明。所有这些,都值得借鉴。
王肯堂说:“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之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济盛火,极为难治。”又说:“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持,而莫能任物,风之象也。”张路玉说:“颤振与瘛疭相类,瘛疭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动而不屈也,显有区别。”由此可见,震颤麻痹病的临床表现,以四肢颤震,肢体强直,举动迟钝,特别是面容表情淡漠呈“面具脸”,手指呈“搓丸样”颤动,走路呈“慌张步态”等为其特征。以水不涵木肝风自动证,有面部烘热感,面容表情淡漠,一侧上肢颤动,持物或写字,更觉明显,然后延及两侧,步履缓慢,大便常秘结,舌苔中黄、边尖质红,脉象弦数。
本证临床上较为多见,一般可有血管硬化史。《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曰:“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古人认为一水(指肾阴)不能胜二火,于是木挟火势而寡于畏,反侮所不胜,直犯无惮。意思是说肝风的内动,是由于肾水之不足,气血平衡失调所致。根据这些理论,对本证的治疗,则以养阴息风、活血清火法,旨在滋水制木、调和气血。帕金森综合征,实际是人体多脏腑、多病种的交融、继发和并发的疾患;它也是病在头、病在身、病在肢体(头、手、胳膊、腿、足)病根仍在脏腑的一种顽疾。虽然它的主要表现为肢颤手抖,但它内外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心慌、胸闷、气短:心里时有难受、焦虑、烦躁、着急,甚至爱发脾气;也有的患者光想大哭一场。头痛、头晕、经常失眠、多梦,严重健忘,头时有懵、沉、痛、涨、紧,甚至有压迫感。咽干、口渴、口干、口苦,眼发昏,发涩,视物模糊;后脑勺木痛,脖子强直或僵硬。厌食、泛酸、打嗝、干呕、腹胀、腹泻、便秘。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少言寡语,经常害怕,做恶梦打惊战,睡觉做梦常惊醒。经常肢寒体冷,出现感冒和类似于感冒症状。身体困乏,腰部时有酸、困、沉、痛,小便频数,女性常有白带增多,经期提前或后延。腿痛或有轻度水肿;重症会有尿失禁或不完全失禁症状。肢颤手抖,有的患者初期为单手或单腿颤抖,症重时则双手双腿颤抖。症重的单脚掌或双脚掌内外翻,脚指上翘下勾。胳膊、手、腿经常麻木,严重时胳膊,腿僵硬,肌肉萎缩或退化,浑身形似捆绑。移动困难,走路蹒跚,碎步,身体前倾或侧倾。亦有的说话含混,吐字不清,口水增多或流口水,有轻度的脑梗死或脑萎缩。精神抑郁,精神分裂或痴呆。一些严重的患者,还会有肢体骨关节肿大,变形或积水。心功能减弱,血压普遍偏低。当然也有高血压的。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体。
“帕金森”综合征也有由于遗传、激素、辐射的增多和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年轻的震颤“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也越来越多,世界上,无论是西医或中医,都认为是人体缺失一种神经元介质— 多巴胺所致,但怎样补充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补充这种人体大脑缺失的多巴胺神经元介质,却成了中西医分歧的焦点。
方二
【组成】 川芎18g,当归24g,白芍30g,地黄45g,独活18g,威灵仙24g,竹沥18g,胆南星24g,僵蚕30g,钩藤18g。
【功用】 养血和营不碍胃、祛风涤痰不伤津。
【适应证】 帕金森综合征属风痰阻络,肢节颤痹者。
【潘氏临证心得】 对本证的治疗,依据陈良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用活血通络、息风祛痰法。选用秘方定振丸(《准绳》)加减。
病例:赵某,男,62岁。于1987年秋起发现上肢震颤,逐渐加重,服西药苯海索安坦、多巴等,将近2年。近又发现两肩胛和肘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乃来就诊。呈面具脸,手颤动如搓丸样,步履缓慢,纳差,便秘,足跗轻度水肿,舌苔白腻,脉象弦缓。证属风痰阻络,肢节不利。治宜活血宣痹、息风涤痰。药用地黄、川芎、当归、赤芍、独活、秦艽、胆南星、威灵仙、茯苓、黄芪、白术(焦)、枳壳、全蝎、僵蚕、秦艽等,随证加减。服药5个多月,痹痛减轻,屈伸正常,并减轻了西药服量,能恢复自理生活。
【解读赏析】 风痰阻络,肢节振颤痹证。表情淡漠,呈面具脸,说话不流利,肢节强直疼痛,颤震较剧,持物困难,行走缓慢,足跗水肿,舌苔白腻,脉象弦细。本证应与风湿性关节炎作鉴别诊断。
方三
【组成】 人参18g,地黄24g,当归30g,川芎12g,茯苓18g,柏子仁20g,酸枣仁18g,琥珀12g,石菖蒲30g,远志12g,麝香(或以苏合香代)3g。
【功用】 养心宁神,补益气血。
【适应证】 帕金森综合征属心神虚弱,意识迟钝证者。
【潘氏临证心得】 心神虚弱,意识迟钝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时悲伤欲哭,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肢体颤震强直,动作缓慢,甚或大、小便不能控制,舌苔中后黄浊、边尖质红,脉象弦数。本证多见于病史较长,年龄较高的患者。
《内经》曰:“心主神。心,神之舍也。神不足则悲。”故心神虚弱之证,多伴现意识迟钝,或悲恐无常。对其治疗,以养心宁神为前提,补益气血为基础。方选《准绳》补心丸加减。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方剂。
病例:唐某,男,68岁,医务人员。患震颤麻痹已4年余,向以西药治疗。近半年多来,精神抑郁,意识迟钝,语謇,答非所问,有时悲伤欲哭,然眠食尚正常,舌苔中部黄腻、边尖质红,脉象弦细。证属心营虚损,内风煽动。治宜益气补血,安神宁心。药用人参、地黄、百合、当归、川芎、小麦、龙骨、牡蛎、龟甲、石菖蒲、远志、陈皮、炙甘草等,随证增减。服药达5个多月,悲伤情绪见有好转,震颤仍未减轻。此外,尚有严某,王某等均年逾八旬,患震颤麻痹病多年,嗣后发现意识迟钝,生活难以自理。故认为震颤麻痹和老年性痴呆有一定内在的联系,且均与神经中枢的营养缺陷以致变性有关。
【解读赏析】 综观上述的辨证治疗和一些医案举例的提示,以中医中药治疗震颤麻痹不是完全无效,对减轻症状有一些效果,但未达到理想的目的也是事实。为此,必须筛选有效方剂,进行剂型改进,便利服用。还要采用中西医、针灸或体育锻炼的综合治疗,可能对提高疗效有所裨益。
帕金森综合征确很难治。本病又称震颤麻痹,以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西药及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易巩固,且常因不良反应而被迫中止治疗。近年来,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已取得较好疗效,且无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已由个案向大宗病例的临床小结资料转化,在理论认识上逐渐深化,并开展了实验研究。
关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描述。《内经》称震颤为“掉”和“振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的样子。强直在《内经》中归属“痉”的范畴,有因风或因湿的区别,《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而随意运动障碍被称为拘挛。《灵枢经脉篇》曰:“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
《灵枢邪客篇》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本病的认识也日趋深刻,六朝《华氏中藏经》、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唐代《千金要方》均对筋脉拘急、行动迟缓和步态障碍的临床症状及病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均与现代帕金森综合征相似。
著名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一例震颤麻痹患者,从病情变化和治疗经过均具有典型的特征。明朝孙一奎《赤水玄珠》首次把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统一命名为颤振症,强调颤振不能随意控制,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综观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结合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认为本病是风邪作祟形成,“风气内动”是病机关键。“中年后乃有之,老年尤多”是潜在的病因。肾虚是本病的基础,而发病部位在脑。肾藏精,主骨生髓通脑,肾精亏虚髓少,脾虚不能荣脑,脑髓失养而致变性,筋脉失濡而致颤动,肌肉挛急而致强直,遂成病矣。认为本病“病机复杂,本虚标实,本虚为发病基础,病为难治,死血顽疾,实邪难去,标实为发病依据;虚风触动,挟瘀挟痰,内风为发病动因”,提出“平肝息风,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缓和其功”的治疗原则。有人认为“主因肝肾亏虚,标在内风痰瘀”,提出“治重权衡标本,方药灵活变通”。随着病因病机认识上的深化和临床上治疗本病的进展,大体可将本病的治疗归纳为息风止痉、化痰通络、活血化瘀、平肝潜阳、养血柔肝、补肾温阳诸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