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疏肝舒胆法

疏肝舒胆法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治后症状仍未改善,自动出院,至本所治疗。该病临床可有不同分型,病机总因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内滞所致。肝胆病易影响胃肠功能,常有泛恶呕吐、便秘或腹泻、纳呆等表现,在疏利肝胆同时也需和胃降逆、通腑运脾,此法宜贯穿于胆道疾病治疗之始终。慢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虽在发作期症状基本相同,但其症状之缓急和发病机制有所不同。

【组成】 鳖甲24g,地黄12g,银柴胡15g,当归(尾)30g,白芍24g,桃仁15g,乳没(炙)各10g,延胡索12g,枳壳15g,瓜蒌15g,茵陈30g,栀子24g,甘草15g。

【功用】 育阴清热,疏肝舒胆。

【适应证】 急、慢性胆囊炎。

【潘氏临证心得】 病例:何某某,女性,60岁。患者于1960年5月间,突感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继即发热达40℃,间日而作,曾服西药奎宁、苯巴比妥等无效,症状加剧,现巩膜黄染,乃入某某医院。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治后症状仍未改善,自动出院,至本所治疗。现症:形瘦神疲,鼻下如烟煤,面目遍身悉黄,色暗晦,体温39.5℃,右胁下有痞块,拒按而作痛,腹壁紧张,饮食入口则吐,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腰背疼痛不能转侧,舌苔前半光绛而干,中后黄糙,脉象弦细而数。

辨证:湿热之邪和气血互结于肝胆之络,热化伤阴,液涸血滞。立法:育阴清热,疏肝利胆。服上方3剂后,身热即退,大便得通,痞块疼痛亦轻。复诊时以原方加党参,去乳没,连服13剂,黄疸退净,精神好转,唯腰痛未除,乃于原方去茵陈、栀子、瓜蒌,加杜仲、牛膝、桑寄生,继服15剂,痞块消失,腰痛亦止。追踪观察2年余,均属正常。

【解读赏析】 邪从热化,伤阴劫液,故宗温病热邪入营之治法,主以育阴清热。由于患者右胁下尚有压痛之痞块存在,正如张景岳所说:“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这是血积气滞之明征,故又不得不以调气活血之药,直捣巢穴,以消其痞,这是一种攻补兼施法。所谓攻者,攻其痞;所谓补者,救其阴。换句话说,亦是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辨证施治法。

胆囊炎胆石症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胆胀”“结胸”“癖黄”等范畴。视其临床表现,胆囊炎急性期可列入“黄疸”“结胸”“癖黄”等门,慢性期列入“胁痛”“脘痛”等门。该病临床表现归结为“痛、胀、痞、满”4字,病变脏腑在肝胆涉及胃肠。按其症状大致分为气滞型、湿热型及热毒型。

气滞型:症状较轻,常见右胁下隐隐疼痛,闷胀不舒等,相当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及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结石(不伴有梗阻或感染的)。临床体征仅有右上腹轻压痛,无明显的反跳痛,莫菲征阴性、叩击痛不明显,舌质苔脉无明显变化。

湿热型:症状较重,常见高热畏寒,身目黄染,右上腹痛剧,胀满,按之右上腹压痛明显,可有反跳痛,莫菲征阳性,右胁叩击痛明显,可伴呕吐苦水、口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表现,多见于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肝胆管结石伴梗阻或感染者。

热毒型:右上腹痛胀更重,腹部痞满显著,右上腹压痛明显,可扪及肿大的胆囊等,反跳痛及胆囊区叩痛明显,莫菲征阳性,伴有高热、黄疸、口干、口苦、泛呕、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一系列湿热重症,严重的可引发神昏谵语、脉细数等热毒逆犯心包甚或诱发虚脱等症状,此型相当于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胆汁性腹膜炎及胆道感染性休克等。

该病临床可有不同分型,病机总因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内滞所致。肝胆相为表里,胆汁乃“借肝之条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若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可使肝胆气滞,湿热壅阻,不通则痛,湿热熏蒸,其邪溢于肌肤则发黄……“六腑以通为用”治疗以疏肝理气、利胆通腑为要矣。肝胆病易影响胃肠功能,常有泛恶呕吐、便秘或腹泻、纳呆等表现,在疏利肝胆同时也需和胃降逆、通腑运脾,此法宜贯穿于胆道疾病治疗之始终。

气滞型重在疏肝理气,常用柴胡、延胡索、郁金、青皮、陈皮、枳壳,佐以清热利湿之蒲公英、焦栀子、炒黄芩、虎杖,利胆排石之金钱草、海金砂等。

湿热型者,重用清热泻火之龙胆,利湿退黄之茵陈、黄芩,特别是茵陈具透发陈腐、利湿清热作用,不仅为治黄主药,凡湿热证虽不发黄均可使用。

疼痛较剧酌加延胡索、川楝子、香附;腑气不通,痛胀痞满较著者,加枳实、生大黄通里攻下,使腑气通,湿热阻滞得解,胆道得利,痛胀痞满减轻,身热得清,黄疸渐退而获显著效果。

若病久因胆道郁滞影响及肝者,可加板蓝根、矮地茶以清热泄肝保肝。对于肝胆疏泄失常影响胃肠致胃气上逆、泛恶呕吐者加制半夏、陈皮;脾运不健泄泻者酌加山药、茯苓、山楂以健脾助运。对于有胆道蛔虫者,可加槟榔、乌梅等驱虫安蛔,结石较久不除者,可加乌梅、炙山甲或京三棱、王不留行等,一以酸味改变肠道内环境的酸碱度,提高胆汁酸度,增加胆汁分泌,有利于溶石、排石;一以走窜行散,通络软坚,增加利胆排石之效。

慢性胆囊炎亦为常见,且长期服汤药不便,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感,持续性钝痛或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常于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或加剧,伴胃灼热、嗳气泛酸、腹胀等肠胃道症状。与胆石症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多数医家均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化生湿热,影响肝胆之疏泄功能而发病。治疗上也多以疏肝利胆,化湿清热为主。方剂常选大柴胡汤、利胆排石汤、清利通下方等。药物则用柴胡、大黄、金钱草、茵陈之类。

慢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虽在发作期症状基本相同,但其症状之缓急和发病机制有所不同。胆囊炎的发生主要是胆腑的阻滞、胆汁的郁结滞留所致。急性胆囊炎往往因湿热之邪骤然阻滞胆腑,导致胆汁郁结不能排出而发病,而慢性胆囊炎则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汁的长期不能顺利通降而发病,湿热蕴结之象并不十分突出。

这类病人往往由于受寒、情绪波动或进食少量油腻之品而诱发,常伴嗳气、纳呆、腹胀、便秘等腑气壅阻症状。故气机阻滞,阳气不运导致胆腑痹阻、胆汁分泌不畅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所在。治疗上,可取宣通痹阻,用枳实瓜蒌薤白汤加郁金、鸡内金、金钱草、王不留行之类理气解郁,消石化瘀,临床有随手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