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麻黄(去节)12g,芍药10g,细辛3g,干姜10g,甘草炙10g,桂枝10g,五味子3g,半夏15g,茯苓12g。
【功用】 解表祛饮。
【适应证】 慢性咳嗽,外感痰喘。
【胡氏临证心得】 一位慢性咳嗽病人,胡先生开了小青龙汤加茯苓,一位进修医生问:“此病人是属外感咳嗽还是属内伤咳嗽?”胡先生只是说:“这病人咳嗽属外寒内饮,为小青龙汤加茯苓方证。”处方完毕,结合本例的治疗,阐述了外寒内饮咳嗽的证治。指出了张景岳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这是从理论上分类,实际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并存,内伤易招外感,外感也易导致内伤。因此,临床无必要究其是外感和内伤,只要看其具体症状辨证论治即可。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对一些没有临床经验和初学者来说,这一分类当然便于记忆,但临床应用往往遇到一些问题,如一见咳嗽病人就截然分为外感或内伤,治疗也但分宣解或补益,往往忽略两者兼证的治疗,造成病情迁延不愈。
【解读赏析】 外寒内饮常同犯,解表祛饮必并行。昔年张锡纯用小青龙汤,治所兼主诸病,喘居其末,而后世治外感痰喘者,实以小青龙汤为主方,是小青龙汤为外感中治痰饮之剂,实为理肺之剂。张锡纯曰:“肺主呼吸,其呼吸之机关在于肺叶之辟,其辟之机自如,喘病自愈。”是以陈修园谓:“小青龙汤当以五味、干姜、细辛为主药,盖五味子以司肺之,干姜以司肺之辟,细辛以发动其辟活泼之机,故小青龙汤中诸药皆可加减,独此三味不可加减。”
陈氏此论甚当,至其谓细辛能发动活泼之灵机,此中原有妙理。盖细辛人皆知为足少阴之药,故伤寒少阴证多用之,然其性实能引足少阴与手少阴相交,是以少阴伤寒,心肾不交而烦躁者宜用之,又能引诸药之力上达于脑,是以阴寒头痛者必用之,且其含有龙脑气味,能透发神经使之灵活,自能发动肺叶之机使灵活也。
邹润安谓:“凡风气寒气,根据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审斯则小青龙汤中之用细辛,亦所以除水气中之风寒也。”
张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干姜,诚以外感之证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敛之力甚大,能将外感之邪锢闭肺中永成劳嗽,唯济之以干姜至辛之味,则无碍。诚以五行之理,辛能胜酸,《内经》有明文也。徐氏《本草百种注》中论之甚详。盖五味之皮虽酸,其仁则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济皮之酸,自不至因过酸生弊,是以愚治劳嗽,恒将五味捣碎入煎,少佐以射干、牛蒡诸药即能奏效,不必定佐以干姜。
小青龙汤以驱邪为主,从龙汤以敛正为主。小青龙加石膏汤的临床使用指征如下。
1.气逆迫促,喘且呻,或兼肩息者,宜小青龙汤减麻黄之半,加杏仁。热者加生石膏。
2.喘状如前,而脉象无力者,宜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再加人参、生石膏。若其脉虚而兼数者,宜再加知母。
3.喘不至呻,亦不肩息,唯吸难呼易,苦上气,其脉虚而无力或兼数者,宜滋阴清燥汤。
4.喘不甚剧,呼吸无声,其脉实而至数不数者,宜小青龙汤原方加生石膏。若脉数者,宜减麻黄之半,加生石膏、知母。
5.喘不甚剧,脉洪滑而浮,舌苔白浓,胸中烦热者,宜寒解汤。服后自然汗出,其喘即愈。
6.喘不甚剧,脉象滑实,舌苔白浓,或微兼黄者,宜白虎汤少加薄荷叶。
7.喘而发热,脉象洪滑而实,舌苔白或兼黄者,宜白虎汤加瓜蒌仁。
8.喘而发热,其脉象确有实热,至数兼数,重按无力者,宜白虎加人参,再加川贝母、紫苏子。若虚甚者,宜以生山药代粳米。
9.喘而结胸者,宜酌其轻重,用《伤寒论》中诸陷胸汤、丸,或荡胸汤以开其结,其喘自愈。
10.喘而烦躁,胸中满闷,不至结胸者,宜越婢加半夏汤,再加瓜蒌仁。若在暑热之时,宜以薄荷叶代方中麻黄。
临床常常见到一些干咳患者,胡先生却与化痰降逆药,如半夏厚朴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等,咳很快即止,因而问之:“干咳多是阴虚或火旺,治疗应滋阴或清热降火,为何反而治之?”胡先生解释道:“此是正治不是反治。”并从临床观察讲述了其治疗经验:有不少干咳患者,一直服药,咳嗽却经月不解,略观其案,辨证谓肺火或肝火或阴虚,治用黄芩、栀子、生地黄、知母、贝母……却久治无效,原因是中医辨证论治是辨全身,并不是依据一个症状。痰饮上犯致咳,是咳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咯出之痰是辨证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症状。中医所述痰饮概念很广,无痰无咳者为数很多,有咳无痰者为数也不少,主要看整体辨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