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黄连6g,黄芩9g,栀子9g,生石膏45g,大黄9g。
【功用】 清泄里热。
【适应证】 高血压、中风。
【胡氏临证心得】 刘某,女,65岁。初诊日期1965年11月9日。胡先生赴延庆巡回医疗,遇一老者用两轮车拉其老伴来诊,该患者病急中风3日,头晕不起,烦躁不得眠,左半身不遂,前医以大剂平肝潜阳之品,并加羚羊角粉1.5g冲服。患者服1剂,症不但不减,反更烦躁,整夜不眠,并感明显热气上冲、胸闷懊,舌苔黄腻,舌红,脉弦滑数。血压260/160毫米汞柱。其老伴问胡先生:“能包治好吗?不包好就不治了,光羚羊角就花5元钱,治不起!”胡先生回答:“包治不好说,但我开的药不过2角钱左右,您可试服1剂。”老者同意一试,于是胡先生开方与大黄汤加生石膏:黄连6g,黄芩9g,栀子9g,生石膏45g,大黄9g。嘱:先以大黄浸汤,以其汤煎诸药。
结果:上药服1剂,第2天下午又来诊,老者进门即磕头作揖,并口中念道:“可遇到救命恩人了!”并请求再赐良方。胡先生详问之,知其服药后,大便通1次,诸症明显减轻,血压为150/100毫米汞柱。与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调理。
【解读赏析】 大黄汤有《证治准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鬼遗》《圣济总录》《千金翼》《千金》《幼幼新书》《医心方》,《圣济总录》收录有三方同名本同药。总主心神烦躁,壮热狂言,毒气伏留于胸膈,痈疽,发背,时毒焮肿赤痛,烦渴便秘,脉实数。
胡先生又治赵某,男,53岁。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发现高血压已二十多年,常头痛头晕、失眠,于1965年4月2日来门诊治疗。前医以平肝潜阳、活血益气、滋阴养心等法治疗6个月未见明显变化。近1个月常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慌、鼻衄、大便干,左半身麻木,血压170/130毫米汞柱,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证属阳明里热,治以清泄里热,予以泻心汤加生地黄炭:大黄9g,黄连6g,黄芩9g,生地黄炭9g。上药服3剂,大便通畅,心烦、鼻衄已,睡眠好转,时有胸闷,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1个月,头晕头痛等诸症皆已。血压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波动。
有论是治病不在用药多、用药贵,而在方药对证。程杏轩曰:“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徒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寒热温凉,有一定之药,无一定之治。入腑入脏,或补或攻,其气味与性,不可不细按也。故有正用,亦有反用;有独用,又有兼用;并有活用、借用之不同。如用寒可以治热,反用可以入寒;独用寒而热可除,兼用寒而热可制。微行消导,大可和中。稍藉清滋,自能表汗。三隅反焉,而取资无尽矣。
凡药大有力量者,或单服,或二三味同服,则更见功。若和群药,则彼此拘制,不能独发,功过皆掩。如紧要之药四五六味,杂入平缓者二三味,则紧者俱缓。如醇酒加以淡水,愈多愈淡,此理易明。
斯谓:“凡药皆属草木精华,必藉人之正气为倚附,方得营运而获效。如中气馁极,虽投硝、黄不能迅下也;营阴枯槁,虽投羌、麻不能得汗也;元阳脱尽,虽投热药不觉热也;真阴耗极,虽投寒药不觉寒也;正气重伤,虽投补药不觉补也。非医者立见不移,病患专心守一,焉有日至功成之益哉!凡药之补气血者,非以药汁入腹即为人血、药气入腹即为人气也。不过视此经之空虚,引他经之气血注之耳。”
前人说,阴药性柔而行缓,缓则相续而不绝;阳药性刚而行急,急则迅发而无余。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病有宜寒剂者,以热剂为响导之兵;病有宜热剂者,以寒剂为类从之引;病在上者治下;病在下者治上;病同也,而药异;病异也,而药同。这些道理很对,用药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则寒、热、温、凉、行、散、补、泻未免过当,功未获奏,害亦随之,不可不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