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麻黄15g,桂枝6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杏仁6g,桔梗9g,苍术18g,生石膏45g。
【功用】 表里两解,祛湿清热。
【适应证】 太阳阳明合病,湿困于表,神经性头痛。
【胡氏临证心得】 陈某,男,44岁。初诊日期1965年3月25日。经常头痛发作已5年,与气候变化及情绪和休息不好有关,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近1周来午后头痛明显,并感头沉如箍,以前额及后头明显,项背发紧或酸痛,咽干思饮,晚上睡觉时感鼻塞,眠多梦,舌苔白根腻,脉沉弦细,左寸浮。此属太阳阳明合病,为大青龙汤加苍术方证:麻黄15g,桂枝6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杏仁6g,桔梗9g,苍术18g,生石膏45g。
结果:上药服3剂,头痛头沉减,晚上鼻塞轻,上方加生薏苡仁15g继服6剂,诸症渐轻,前方继服约1个月,头痛已不明显。
【解读赏析】 此类“神经性头痛”在临床常见,实际西医诊断应排除鼻窦炎、鼻炎等症,有不少经拍摄X线平片而确诊鼻腔炎症。但无论诊断与否,中医根据证候可辨证为湿困于表,郁久化热,呈太阳阳阳明合病,为大青龙加苍术汤方证,故治其本,不用川芎、天麻等止痛而痛自去。
成氏曰:“桂枝主中风,麻黄主伤寒。今风寒两伤,欲以桂枝解肌祛风,而不能已其寒;欲以麻黄发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风,张仲景所以处青龙而两解也。”“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以辛散之。故以麻黄为君,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营卫俱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则恶寒发热;腠理闭塞则无汗;寒客经络则头身疼痛;热伤津则口渴;热扰胸中则烦,烦甚则燥。治当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张仲景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3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陆渊雷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4证。本方解表清里,其发汗力量比麻黄汤更强,现代临床多用大青龙汤治疗毛孔闭塞、不出汗且身体内热患者。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亦用于治疗鼻出血、汗腺闭塞症、风湿性关节炎者。但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绝对不可使用。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出汗过多。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失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