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后,穿行颈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再绕环椎侧方,经枕骨大孔入颅,入颅后左右椎动脉逐渐向中线靠近,多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的前下方为颅底斜坡。基底动脉行经脑桥腹侧基底沟内,至脑桥上缘,在鞍背或其稍上方分叉,分成左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末支(图1-5)。当蝶鞍、斜坡或脑干占位性病变时,常使基底动脉移位。
图1-5 椎动脉-基底动脉系
(一)椎动脉的分支
1.脊支 经椎间孔,随脊神经至脊髓及其被膜。
2.脊髓后动脉 自椎动脉入颅后的起始段发出,绕过延髓外侧面,沿后外侧沟垂直下行,经枕骨大孔入椎管,沿脊髓后面平行下降,供应脊髓后1/3部(后索和后角)和脊髓背侧部。
3.脊髓前动脉 约在橄榄中部水平从左右椎动脉发出,发出后两侧动脉斜向中线很快合成一干,然后经枕骨大孔入椎管,沿脊髓前面的前正中裂下降,在起始段发细小延髓支,供应延髓腹侧中缝两旁的结构。
4.小脑下后动脉 是椎动脉的最大分支,左右各一,其发出点比脊髓前动脉发出点低,通常从橄榄下端附近发出,向后外侧行于延髓与小脑扁桃体之间,行程弯曲。供应延髓背外侧面、小脑下后面、小脑扁桃体以及深部的齿状核。还发出脉络膜支组成第四脑室脉络丛。
(二)基底动脉的分支(自尾侧向吻侧)
1.小脑下前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尾侧1/3处,行经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腹侧面达小脑下面,供应小脑下面的前部和前缘。又发支供应脑桥尾侧被盖部。
2.迷路动脉(内耳道支) 为细长分支,自基底动脉发出后,在展神经前方越过,行向外侧,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伴行进入内耳道,分布于内耳前庭和三个半规管及耳蜗,几乎有80%的迷路动脉发自小脑下前动脉。
3.脑桥动脉 有10条以上细小且长短不一的分支,供应脑桥,有的分支横行向外,远至三叉神经根处才入脑桥。
4.小脑上动脉 起于基底动脉近终点处,沿小脑幕腹侧向外,分布于小脑的上面、小脑髓质深部和齿状核等中央核团。还供应脑桥背盖部(包括内侧丘系、外侧丘系、脊髓丘系和三叉丘系)以及三叉神经脑内根丝及核团、脑桥中脚、中脑尾侧被盖外侧部、松果体和第三脑室脉络丛组织。
5.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在脚间池内行向外侧,环绕大脑脚转向背侧面,越过海马旁回钩,沿海马沟向后,直到胼胝体压部的后方进入距状沟始段,分为两支: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大脑后动脉起始段与小脑上动脉平行向外,两者间夹有动眼神经。
大脑后动脉环绕大脑脚转向背面,跨过小脑幕切迹,行于小脑幕上面的半球内侧面,因此,当颅内压增高时,颞叶海马旁回钩移向小脑幕切迹下部,大脑后动脉亦相应向下移位,压迫并牵拉其后下方的动眼神经,造成动眼神经麻痹,引起瞳孔扩大。大脑后动脉皮质支的主要分支有:颞下前、中、后动脉,距状沟动脉,顶枕动脉。
脉络膜后动脉起自大脑后动脉,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起自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弯曲绕中脑到达松果体的外侧。沿途分支供应中脑顶盖、松果体与第三脑室脉络丛,并分布到丘脑内侧面和上面。外侧支发自大脑后动脉围绕中脑处,血管穿脉络裂与脉络膜前动脉的分支吻合,参与组成侧脑室脉络丛,并发出分支供应海马结构。
总之,大脑后动脉的供应范围,以颞叶底面和枕叶内侧面为主,包括海马旁回及海马旁回钩,枕颞内侧回、舌回、扣带回峡、楔叶、楔前叶后1/3和顶上小叶后部。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闭塞时,出现两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黄斑视力保存,胼胝体压部受累,可阻断左侧大脑半球语言区到右侧大脑半球枕叶的纤维联系,产生失读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