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脉钙化斑块ct值

冠脉钙化斑块ct值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腔隙性脑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小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所形成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由于病变很小,常位于脑相对静区,许多病例临床上不能确认;多达3/4的尸检病例证实,而生前无卒中史或检查无明确神经功能缺损证据。不经CT证实,临床易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小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所形成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由于病变很小,常位于脑相对静区,许多病例临床上不能确认;多达3/4的尸检病例证实,而生前无卒中史或检查无明确神经功能缺损证据。Fisher自1965年以来通过大量病理学和临床研究,归纳出21种腔隙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的广泛应用使本病临床诊断已无困难。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病因如下。①最常见为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产生腔隙性病变。有资料认为,单一腔隙病灶与高血压无明显相关性,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原因。②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可导致腔隙性梗死。③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使已严重狭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形成微小梗死。④各类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及动脉粥样硬化斑等阻塞小动脉。有报道在视网膜动脉(50~150μm)和脑小动脉发现栓子,颈动脉系统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微栓子最常见来源,心脏病和真菌性动脉瘤也是栓子可能来源。⑤血液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高凝状态等也可能对发病起作用。

(二)病理

腔隙性梗死灶呈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或狭长形,直径多为3~ 4mm,小者0.2mm,大者达15~20mm。病变血管多为100~ 200μm直径的深穿支,常见于豆纹动脉、丘脑深穿动脉及基底动脉旁中线支。病灶常见于脑深部核团(壳核约37%、丘脑14%、尾状核10%)、脑桥(16%)和内囊后肢(10%),脑深部白质、内囊前肢和小脑较少发生。大体标本可见腔隙为含液体小空洞样软化灶,内有纤细的结缔组织小梁,可见吞噬细胞和微血管瘤。病变血管可见透明变性、玻璃样脂肪变、玻璃样小动脉坏死、血管壁坏死和小动脉硬化等。

(三)临床表现

因腔隙梗死发生部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综合征。表7-1为较常见的类型。

表7-1 腔隙综合征常见类型

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患有高血压病。通常在白天活动中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损常使临床表现明显。也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渐进发病,约20%的病例表现TIA样起病。

临床表现多样,有20种以上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识别腔隙性卒中综合征很重要,因其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临床主要有如下5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MH) 临床常见,通常为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为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不伴感觉、视觉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脑干病变不出现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亦可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内占位性病变引起。

PIH有7种少见变异型。①合并运动性失语:豆纹动脉闭塞所致,为内囊膝部、后肢及邻近放射冠白质病灶。不经CT证实,临床易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②PMH不伴面瘫:椎动脉或深穿支闭塞导致一侧延髓锥体微梗死。病初可有轻度眩晕、舌麻、舌肌无力等指示定位。③合并水平凝视麻痹:病理证实为脑桥下部旁中线动脉闭塞,累及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导致短暂“一个半”综合征。④合并动眼神经交叉瘫:大脑脑中部病灶累及动眼神经传出纤维。⑤合并展神经交叉瘫:脑桥下部旁中线区病变累及展神经传出纤维。⑥伴精神错乱急性发作和注意力、记忆力障碍:病理证实为内囊前肢及后肢前部病灶,破坏丘脑至额叶联系纤维。⑦闭锁综合征:四肢瘫,不能讲话,眼球垂直运动保留,是双侧内囊或脑桥病变使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双侧PMH。

2.纯感觉性卒中(PSS) 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对侧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侧病灶所致。大脑后动脉闭塞以及丘脑或中脑小量出血可出现类似表现。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 病变对侧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通常由对侧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颞、枕桥束及锥体束),以及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所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 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时易出现,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病变在脑桥基底部上1/3与2/3交界处,为基底动脉旁中线支闭塞;亦见于内囊膝部病变,可视为AH变异型。

5.其他综合征如感觉运动性卒中(SMS) 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瘫。病灶在丘脑腹后核并邻近内囊后肢,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所致。腔隙状态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出现的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四)辅助检查

CT可见内囊基底节区、皮质下白质单个或多数圆形、卵圆形或长方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无占位效应,增强可出现轻度斑片状强化(图7-1)。CT检查最好在发病7日内进行,以除外小量出血。MRI可显示脑干腔隙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MRI脑横断面、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可准确定位病灶。CT和MRI也可能未发现病变,但可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因受累动脉很小,脑血管造影正常,因此无须做此项检查。CSF检查正常,脑电图也无阳性发现。

(五)诊断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标准可供参考:①中老年人发病,有长期高血压病病史;②临床表现符合腔隙综合征之一;③CT或MRI检查证实与神经功能缺失一致的病灶,EEG、脑脊液和脑血管造影正常;④预后良好,多在短期内恢复。

(六)鉴别诊断

图7-1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注:箭头所指处为梗死灶

鉴别诊断包括:①除外小量脑出血和其他脑部病损;②排除微小或处于密度期而不能被检出的梗死灶;③能被CT或MRI检出,但不一定能解释当前病情的无症状性腔隙梗死。

(七)治疗

基本上与脑梗死相同。由于腔隙性梗死系深穿支阻塞,难以形成侧支循环,因此应重点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处理高血压病、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其发展、恶化。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①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可能性,这是预防本病的关键。②没有证据表明抗凝治疗会带来任何益处,阿司匹林效果也不确定,但由于这些治疗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低,故也经常应用。③其他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如尼可占替诺等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应用钙离子拮抗药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减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梗死复发率。④活血化瘀类中药对神经功能恢复可有所裨益。⑤控制吸烟、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可干预危险因素。

(八)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多数病例在梗死后2~3个月明显恢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