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的深入探索,是一个药工必须经历的过程。前面已经了解了中药的发展历程,那么,现在就应该了解一下中药的产地吧!要渊薮中药的产地,就要了解一个很重要的名词——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并非近年来的新兴名词,更不是舶来品。说起道地药材,也许有人会质疑,什么才是道地药材?如果有看过大夫的人也许会留意到这些药名“川黄连”“广陈皮”“怀牛膝”“云茯苓”“化橘红”等,为什么要在药名前加上一个字呢?这样的描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说明这药物的生长地。为什么要强调药物的生长地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道地药材了。橘子生在淮北和淮南,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拿贝母来说吧,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大贝母或象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的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的咳嗽或虚劳咳嗽。
对于道地药材的重要性,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论述了“道地”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又云:“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为性理,不及本邦。”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这就说明了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常常得到人们赞誉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内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广东新会的陈皮,浙江杭州的菊花、芍药,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四大怀药),江苏的苍术,云南的茯苓、三七等。道地药材的药效的确不错,但是道地药材毕竟数量有限,因此,开发和建立更多的道地药材基地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长远规划。
从道地药材的概念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不合理的采收对于野生动物、植物来说,还会严重损害药材资源。如果生长或栽培、驯养的环境适当,土地合宜,采收适时,贮存恰当,则药材质量高,药性强,疗效好,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已经指出:“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存新,并各有法。”此后,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药物产地,采收与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平川大地、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辽阔海域,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各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宋代寇宗奭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古人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上述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规格也不一样。
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对于今后发展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无疑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各种“道地”药材和产量毕竟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实际上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也可不必拘泥于道地的地域限制。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我国已能从事某些原来产量不多而需要量日益增加药材的异地引种和动物的驯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此项工作正在不断取得成效。研究“道地”药材和栽培技术及其生态系统,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以扩大优质药材生产,但确保药品原有性能功效是关键。总之,应以是否确保疗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真正涵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