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刺针 为介入治疗最基本的器械。经穿刺针建立通向血管内的通道,是完成腔内介入治疗的关键。因此穿刺针的发展与研究,是建立在完成通道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穿刺针多为套管针,由外套管和针芯组成,也有不带内芯的穿刺针。大多为不锈钢制成,外套管也可用塑料制作。穿刺针的外径单位“G”(gauge)表示,其内径单位为了和通过的导丝相对应则采用“英寸”(in)表示。
2.血管鞘 作为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常用装置,它是从皮肤到血管腔内建立的一条通路。血管鞘是为了避免导丝与导管反复出入血管对局部管壁造成的损伤。由带有反流阀的外鞘和能够通过导丝的中空内芯组成,用硅胶制成的反流阀在防止血液外逸同时,可以反复通过相应口径的导丝和导管,且不会造成血管壁损伤;内芯较硬,头端成锥状并且不透X线,是所有血管内操作的入口。血管鞘由内径标注,单位为“F”(French)。常用血管鞘长度为10~11cm,特殊的为23~25cm的长鞘。
3.导丝 导引钢丝是导引导管入血管,或者利用导丝的导向和支撑性能,将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时的重要器材。一般为特殊不锈钢制成,由芯轴和外套组成。外套为细不锈钢丝绕成的弹簧状套管,套于芯轴外面。导丝头端3.5cm相对较为柔软,操作中可避免损伤血管内壁。临床实践中可根据物理特性的不同分为超滑导丝、超硬导丝、超长的交换导丝,还可以根据用途的不同如有中空的溶栓导丝等。导丝的直径用“英寸”(in)表示。一般情况0.035in(1英寸=2.54厘米)导丝是首选,精细的导丝可达0.018~0.021in,主要用于直径较小的血管分支。
4.导管 为介入治疗的主要器械,可根据操作目的分为造影导管、引流导管、球囊扩张导管等,作为造影、引流、扩张狭窄管腔用途。目前导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用途不同。因此,合理选择适当的导管是操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根据导管末端开孔的位置可分为:端孔导管、侧孔导管、端侧孔导管。
(2)根据导管末端的形态可分为:直形导管、C形导管、猪尾形导管、盘曲形导管、RH导管、Headhunter导管、Newton导管及响尾蛇导管等。
(3)根据导管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聚乙烯导管、聚四氟乙烯导管、聚氯乙烯导管和聚氨甲酸酯导管。其中,聚乙烯导管硬度适中,可塑性好,具有相当的弹性和扭力,表面摩擦系数相对较小,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一类导管。
导管长度以厘米(cm)表示,按临床的需求不同有不同长度,最短者仅15~20cm,长者可达120~150cm。导管的管径一般指外径,单位用“F”(French)表示。换算单位见表3-1。
表3-1 导管和血管鞘单位换算表
同口径的血管鞘与导管由于管径标注关系的不同(即8F的鞘管允许通过8F的导管)。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材规格不同,但造影或治疗时选用时必须互相匹配,否则会造成材料浪费,检查失败甚至会造成并发症。各种介入治疗器材匹配见表3-2。
表3-2 常用穿刺针、导丝和导管匹配规格表
5.扩张器 多由质地较硬的聚四氟乙烯制成,头端光滑细小呈锥形,用于扩张皮肤切口、皮下组织(筋膜)和血管穿刺孔,以便于导管进入,并可减少导管头端损坏及其对血管壁的损伤。使用方法:导丝经穿刺针进入血管后,拔出穿刺针,沿导丝送入扩张器,反复进出血管数次,使穿刺形成的创道略为扩大,再拔出扩张器送导管。
6.通断开关与连接管 通断开关连在导管末端,主要用于需反复操作或连接多路管道时。按材质分为塑料和金属两种;按功能分为一路、多路和多侧口开关三种。连接管则是用于连接高压注射器、导管、通断开关、压力监测等设备之间的透明塑料管道。按承受压力大小可分为高压连接管和普通连接管两种,按接头用途可分为公母型(FM型)和公公形(MM型)。管径大小用“F”表示,长度为30~240c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