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介入手术后护理

介入手术后护理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醉恢复室是对麻醉手术后引起的生理性扰乱进行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主要任务是保障病人在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是麻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设有传呼系统,与手术室及麻醉科相通,以便抢救时传呼麻醉医师。若病人术后生理功能较长时间不稳定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转入ICU继续监护治疗。

术后护理是指从病人离开导管室操作间进入麻醉恢复室(或术后监护病房)直至与手术相关的治疗结束期间实施的护理。此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严密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干预,预防、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各器官功能恢复。

一、麻醉苏醒期护理

(一)麻醉恢复室

麻醉恢复室(PACU)是对麻醉手术后引起的生理性扰乱进行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主要任务是保障病人在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是麻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后恢复的目的是术后病人的危重评估及使病人生理趋于稳定的过程,重点在于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紊乱,早期诊断和预防并发症。麻醉恢复室的护理人员是经过专业训练和培训的麻醉专科护士,能迅速识别术后并发症,并快速协助医师进行正确的处理,以保证恢复期安全与舒适。

1.组织结构 麻醉恢复室在麻醉科科主任负责下,由护士长管理,纵向为临床麻醉科负责苏醒过程的整个运作和业务经营过程等;横向为护理部职能管理部门,负责麻醉运行和经营过程中护理行为规范、护理工作职责,病人护理安全和质量。麻醉恢复室一般实行24h开放或日间开放,晚间急症手术可由ICU兼麻醉恢复室进行观察。配备由专职医师或经过麻醉护理专业培训的注册护士负责日常工作,护士的编制按病床与护士之比一般复苏病人为3∶1,高危病人为1∶1。

2.设置要求 麻醉恢复室应设在邻近手术室或手术室管辖区域内,以便麻醉医师了解病情,处理病人,或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送回手术室进行进一步处理。设有层流系统,环境安静、清洁、光线充足。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50%~60%,每月进行空气细菌监测,保持室内清洁。一般采用大房间集中安排床位,以护士站为中心,可以圈状设置复苏床单位;也可以对面扇形状设置复苏床单位,其规模应按手术室数量和所实施手术的种类而定,一般讲,手术室与复苏室床位比例为(1.5~2)∶1。床与床之间至少需要1.2m的空间。复苏床采用对接式平移手术床,可与手术转运床对接,病人无需搬动。配有双路和应急电源,重要设备配有不间断电源(UPS)。设有中心供氧、压缩空气、中心负压吸引,并在各床头设立终端。室内设有传呼系统,与手术室及麻醉科相通,以便抢救时传呼麻醉医师。复苏床周边配备一个电源开关,接数个插头的多用途电源插座,2~3套中心供氧装置、2套压缩空气装置、2~3套负压吸引装置、1套亮度可调灯、1套应急灯。床边设有一个多功能柱,其上设有电源插座、设备搁架、气体接口、呼吸装置等。

3.常规设备 麻醉恢复室具有监测和处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基本设施。应备有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肌松监测仪等大型设备,每张床旁应具备有灭菌的吸痰管、导尿管、吸氧导管或面罩、口咽及鼻咽通气道、胸腔闭式引流瓶、尿引流瓶(袋)、胃肠减压装置等。每张床位旁应有无创血压监测、有创血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监测仪、二氧化碳监测、输液泵、微量推注泵、吸引器、吸氧导管、简易呼吸器。配备专用抢救车,内有常用的呼吸、循环等急救药品和用品。

4.收治标准 各种麻醉药物在病人体内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排出,剩余的药物可能会对肌肉、呼吸、循环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麻醉后的病人需进入麻醉恢复室进行监护。包括:①凡麻醉后病人未清醒,自主呼吸未完全恢复、肌肉张力差或因某些原因气管导管未拔除者;②凡各种神经阻滞发生意外情况,手术后需要继续监测治疗者;③凡术后有氧合不全及通气不足的症状和体征者均应送恢复室。

5.出室标准 包括:①恢复知觉和定向力;②气道通畅,无呕吐和误吸的危险;③呼吸循环功能已稳定。若病人术后生理功能较长时间不稳定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转入ICU继续监护治疗。

Steward曾提出在病人出恢复室以前,应由麻醉医师对病人苏醒程度作一总的评价,苏醒程度可根据:①清醒程度;②呼吸道通畅程度;③肢体活动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凡Steward苏醒评分(表10-5)达到4分以上者,可离开恢复室。

表10-5 Steward苏醒评分表

(二)麻醉苏醒期护理

手术操作结束,病人从麻醉中复苏的阶段为苏醒期,苏醒以血压平稳、呼吸良好、意识清醒为标志。对于麻醉尚未完全清醒病人,随时有发生窒息、意外损伤、出血和休克的可能,护士应严密守护至病人清醒能准确回答问题为止。

对于苏醒期病人,护士应全面检查病人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手术名称、术中情况、疾病护理、引流物种类和情况、伤口部位及变化、预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做到心中有数。在复苏期间除按医嘱每15~30min观察病人的意识、活动、呼吸、循环、皮肤色泽1次并准确记录;还要主动地注意观察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遇到舌后坠,应将下颌部向前向上托起;出现烦躁、发绀、呼吸困难应尽快找出原因,对症处理。麻醉清醒前病人常有躁动,应适当加以约束或加护栏保护,严防引流管脱出或敷料被拉扯等情况发生。可通过观察病人的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来估计麻醉深度;如瞳孔小,浅反射消失,脉搏慢,呼吸深而均匀,表示麻醉程度尚深,短时间内不会苏醒;反之,瞳孔放大或正常,睫反射存在,眼球转动灵活,脉搏略速,呼吸浅、速且不规则,表示病人即将苏醒。此时,护士应警惕病人坠床,冬季复苏期要注意保暖。

二、术后搬运与交接

1.术后搬运 术后搬运应特别注意确保病人安全,至少有4人参与,动作轻稳,步调一致,尽量减少震动。随时注意穿刺部分情况,尽量避免增加切口张力和压迫手术部位。注意保护输液肢体,保护和固定引流管,勿使其牵拉或滑脱。

2.术后交接 术后病人回病房安置妥当后,病房护士应根据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交接表(表10-6)确认病人相关信息,同时与导管室护士、麻醉护士/医师、手术医师完成交接,包括:手术与麻醉实施情况、术中出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术中意外及特殊用药、引流管留置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皮肤情况、观察与护理要点等。

表10-6 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交接班表

说明:1.此表为介入手术病人一般护理情况交接班
2.由导管室护士逐项填写,病人由卫生员护送至病房,病房护士填写签字后带回导管室,保留一个月(特殊情况例外)
3.交接班有疑问时,导管室应派负责人到病区,妥善解决

三、卧位与活动

一般根据麻醉或手术的性质、部位,按医嘱安置手术后体位。全麻未清醒者,为防止舌后坠和误吸,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腰麻、硬膜外麻醉,术后需去枕平卧6h,避免脑脊液从蛛网膜下隙针眼漏出,致脑脊液压力降低引起头痛。麻醉清醒后及局部麻醉者,如病情平稳,则改为半卧位,抬高头部30°~45°。动脉穿刺者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12h,静脉穿刺者下肢伸直并制动6~8h,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肢体制动解除后可左右旋转或取健侧卧位。因病人处于一种强迫体位时间过长,将产生精神高度紧张,导致较严重的不适感。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护士应指导病人翻身,翻身方法是:病人用手紧压穿刺处向健侧转动体位,避免屈膝、屈髋。术后需抗凝治疗的病人,24h后可下床活动,一般造影病人12h可下床,如果使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或缝合器者,4h可下床活动,所用介入治疗病人均应该尽量避免下蹲及增加腹压的动作。

四、病情观察

病人回病房后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遵医嘱连接好监护仪,按要求使各种引流管、氧气管处在功能状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全麻及危重病人,应每15~30min测一次体温、血压、脉搏、呼吸以及神志、瞳孔等,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2~4h测定一次或按医嘱执行。一般手术可每4h观察记录一次。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皮肤色泽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观察足背动脉30~60s/次,双足同时触摸,以便对照。血栓形成多在术后1~3h内出现症状,所以术后24h要做好观察记录。若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

大部分栓塞术病人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在37.5~38.5℃,护士应定时测量体温,并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肾对对比剂、化疗药及毒素的排泄。对高热病人应及时查找原因,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对颅内疾病介入治疗的病人,还应注意意识、瞳孔、语言及肢体活动变化,观察有无脑水肿、脑出血等情况的发生。对溶栓术后的病人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警惕内出血的发生。

五、穿刺部位护理

介入治疗结束后,穿刺点压迫15~20min后加压包扎,用1kg的沙袋压迫穿刺部位,动脉穿刺者压迫6h,静脉穿刺者压迫2~4h,注意沙袋不能移位。避免剧咳、打喷嚏和用力大便,以免腹压骤增而导致穿刺点出血。介入手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敷料脱落、出血、皮下血肿形成以及感染等情况。少量的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可适当加压包扎;渗血渗液较多时应加强观察,分析原因。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评估穿刺部位愈合情况,观察有无发红、变色、温度改变、肿胀及触痛,观察切口周围有无胶布过敏或绷带固定引起的损伤。

六、饮食和输液

对于非胃肠道手术病人,局麻或小手术后饮食不必严格限制;椎管内麻醉术后如无恶心、呕吐,4~6h后可给饮水或少量流汁,以后酌情给半流质饮食或普食;全麻术后病人,宜在次日进食。胃肠道手术病人,一般在术后2~3d内禁食,待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饮食,应少量多餐;以后再酌情逐渐改为半流质以至普食。

在术后禁食或饮食不足期间,需静脉输液来供给水电解质和营养成分。补充液体的性质、量和速度应根据病人水和电解质的丢失量和需要量进行调节。对于贫血、营养不良的病人可适当输血或血浆等;长期禁食或不能进食者,可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或管饲饮食。

七、术后教育

为促进病人术后恢复,护士要做到:①告知病人手术成功并已返回监护室或病房;②告知各种引流置管及其配合方法,取得病人的配合并消除其恐惧心理;③教会疼痛的描述、镇痛方法的选择及应用;④术后活动与功能锻炼的意义和方法;⑤术后饮食的要求与配合;⑥术后发热的原因与处理方法,外科热作为术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一种正常反应,体温可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可行物理降温,1~2d后会逐渐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同时要鼓励病人争取早日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钱晓春 张玲娟 韩文军)

参考文献

[1]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2号,2005.

[2]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

[3]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4] 戴体俊.麻醉药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朱建英,韩文军.现代临床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6] 陈孝平.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 王庆珍.论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与护士的告知义务.护理学杂志,2005,20(21):40-41.

[8]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9] 王静.麻醉护士——一个多元化的角色.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1A):3119-3120.

[10]裴颖颖.浅谈麻醉科护理措施与麻醉质量.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21):1938-1939.

[11]安小芳,陈书华,侯宁蕊.围手术期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5,19(3B):475-476.

[1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3]王明安,王明德.麻醉后恢复期病人的评估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4]王桂珍,许伟,齐少春,等.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当代护士,2011,10:68-69.

[15]谢新朵,齐少春,樊桂莲,等.颅内血管畸形介入治疗11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86-87.

[16]陈倩,张洪云,齐少春,等.麻醉方式的改变对介入手术中护理工作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8:2990-2991.

[17]齐少春,刘洪珍,张岱.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术期护理.当代护士,2009,1:27-28.

[18]王桂珍,刘洪珍,齐少春,等.布-加综合征致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2):1413-1415.

[19]刘洪珍,齐少春.介入治疗不同部位穿刺的观察及护理.当代护士,2009,10:83-84.

[20]刘新杰,栾涛.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1,17(8):90-91.

[21]李丽君,刘新杰.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14(6):67-68.

[22]范红,尹海芳,陈茹.食管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微创医学,2008,3(3):282-284.

[23]汪志青.双人配合护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7):2053-2055.

[24]陈怡绮,白洁,李波,等.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维持的比较.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1,32(3):262-264,2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