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心律失常
(一)射频消融术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适应证:①心动过速反复发作,症状明显,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者;②因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或不愿长期药物治疗者。
(2)旁路消融的适应证:①伴有症状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或药物预防无效或药物治疗产生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②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且不能耐受药物治疗。
(3)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指征:①伴有症状的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②对药物不能控制心室率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Ⅰ型或Ⅱ型心房扑动,尤其是心脏逐渐增大或心力衰竭难以控制时。
(4)其他适应证:①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②室性心动过速;③频率过快的窦性心动过速;④伴有症状的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且不能接受药物治疗者。
2.禁忌证 射频消融术除妊娠中的女性是明确禁忌证(因为X线照射可能对胎儿有害)外,无明显禁忌证。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不频繁、心律失常发作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易于用刺激迷走神经手法或药物中止者,应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同其他介入治疗。
2.术前准备
(1)常规准备同其他心脏介入治疗。
(2)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2周,向病人讲解停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Holter检查,观察心律失常的形态和规律,直至心律失常发作频繁、恒定。行心电图检查,连续记录多个心律失常,仔细比较心律失常的形态,便于和术后心电图比较。
(3)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4)备齐术中可能使用的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及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内的各种抢救药物,备齐心电监护仪、射频发生器、除颤仪、吸引器及气管插管所需设备等。
(5)心理护理,病人对射频消融术缺乏了解而产生紧张、恐惧不安情绪,护士应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和安慰。
【术中护理配合】
1.射频消融手术包 见表11-16。
表11-16 射频消融手术包
2.物品器械准备 见表11-17。
表11-17 射频消融术物品器械准备
3.手术步骤和护理配合 见表11-18。
表11-18 射频消融术手术步骤和护理配合
【术后护理】
1.心电图的观察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尤其要观察有无室性心动过速,同时予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心律失常的形态,经常巡视病人,询问有无胸闷、心悸等不适主诉,做好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护。
2.并发症观察
(1)心脏压塞:在房颤消融并发症中最常见,其发生率为1.2%~5%。大多数不是射频消融的直接后果,而与病人心房解剖结构异常、导管在冠状窦内或心房、心室内操作粗暴和消融温度有关。早期消融有心脏压塞的报道,随着此项技术的发展,近来很少有发生心脏压塞者。发生心脏压塞后可先进行闭式引流,一般不需要外科介入,病情稳定后可撤除引流管。
(2)房室传导阻滞(AVB):对靠近心脏传导系统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消融时,均有导致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早期房室结改良术消融快径,AVB的发生率可高达10%,严重者需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改用慢径消融改良房室结后,放电时密切监护体表和心内心电图,如见到连发的快速交界性心律时,及时在5s内终止放电,则可大大降低AVB的发生率。一旦发生房室阻滞后可酌情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3~7d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3)气胸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操作不熟练时,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气体量大时可进行抽气引流。
(4)周围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多发生于穿刺部位,病人可发生股静脉血栓和股动脉内血栓形成。
(5)心房-食管瘘是房颤射频消融术中不常见但最严重的并发症。病人表现为术后数天内出现高热、胸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症状、体征。一旦确诊应立即行开胸修补术。
(6)其他少见的并发症:误穿锁骨下动脉、冠状动脉损伤与急性闭塞、心房内血栓形成、主动脉瓣损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及膈神经损伤等。
3.伤口的护理 病人回病房后每30分钟测血压1次,连续6次,2~4h后如病情平稳即可拔除动脉鞘管,拔管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嘱病人排空大小便,准备好抢救器材和阿托品、多巴胺等药物,保持静脉通畅,以防止拔管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拔除鞘管后伤口按压20min,再加压包扎,予沙袋压迫6h,嘱病人患侧肢体制动,卧床休息12h。拔除动脉鞘管后护士要经常巡视病人伤口情况,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温、颜色变化,防止动脉栓塞的发生。嘱病人咳嗽时紧压穿刺点,如穿刺部位有湿热感,立即报告医护人员,给予重新加压包扎,并延长卧床时间;如有皮下淤青要做好标记,动态观察其大小,防止皮下血肿的发生。
4.疼痛的护理 少数病人在术中主诉放电时有胸部或背部疼痛,术后可能出现类似的疼痛。护士要向病人解释发作的诱因,教会病人胸痛时自我护理的方法,如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等。并用长海痛尺对病人胸痛进行评分,评估疼痛的性质、范围、持续时间,当评分>5分需给予药物镇静镇痛,同时观察药物的疗效。
5.一般护理 术后30min后可进食、水。由于术后12h都要卧床休息,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进行,因此应避免产气、刺激性食物。术后要适量饮水,一旦发生尿潴留要及时诱导排尿或导尿,以免膀胱过度充盈发生意外。同时术后要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并观察病人体温和血常规变化。
【健康教育】
定期复查心电图,严格按医嘱服药,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6个月。
1.术后1个月避免重体力劳动,活动适度,维持日常生活自理即可,待心功能恢复后再逐渐加大活动量,以保护心功能。保持心情舒畅。
2.教会病人测量脉搏,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3.出院3个月内每2周门诊复查1次,如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4.对于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病人,术后2个月内需半流质饮食,避免吃刺激、坚硬的食物;禁烟、戒酒,术后6个月内口服华法林抗凝,剂量应根据INR数值来调节。一般INR要求控制在2~3。服用华法林期间应少食含维生素K高的食物,定期复查INR。术后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平稳后改为每月复查1次。
(二)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安置术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原因,约占心脏性猝死的87%,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应用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ICD包含一个体内除颤器和起搏器,在发病后那生死攸关的几秒钟内,ICD像一头警犬自动地进行监测,当检测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ICD能及时进行电冲击和起搏治疗。
【适应证和禁忌证】
1.2008年ACC/AHA/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中的适应证
(1)Ⅰ类适应证:①非可逆因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搏骤停幸存者(证据水平A);②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证据水平B);③不明原因的晕厥病人,电生理检查诱发临床相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证据水平B);④心肌梗死40d以上,LVEF<35%, NYHAⅡ级或Ⅲ级(证据水平A);⑤NYHAⅡ级或Ⅲ级,LVEF≤35%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证据水平B);⑥心肌梗死40d以上,LVEF<30%,NYHAⅠ级(证据水平A);⑦心肌梗死所致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LVEF<40%且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证据水平B)。
(2)Ⅱa类适应证:①不明原因晕厥,伴随明显左心室功能障碍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证据水平C);②心室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证据水平C);③存在1个以上心脏性猝死主要危险因素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证据水平C);④存在1个以上心脏性猝死主要危险因素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人(证据水平C);⑤服用β受体阻滞药期间有晕厥或室性心动过速并发长QT综合征病人(证据水平B);⑥等待心脏移植的非住院病人(证据水平C);⑦有晕厥史的Brugada综合征病人(证据水平C);⑧未发生心搏骤停,但有明确室性心动过速记录的Brugada综合征病人(证据水平C);⑨服用β受体阻滞药期间有晕厥发作和(或)记录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证据水平C);⑩心脏结节病、巨细胞心肌炎或Chagas病病人(证据水平C)。
(3)Ⅱb类适应证:①LVEF≤35%且NYHAⅠ级的非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证据水平C);②有心脏猝死危险因素的长QT综合征病人(证据水平B);③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伴晕厥,有创和无创检查均不能明确病因者(证据水平C);④有猝死史的家族心肌病病人(证据水平C);⑤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病人(证据水平C)。
(4)Ⅲ类适应证:①满足以上Ⅰ、Ⅱa、Ⅱb类适应证,但不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生存1年以上者(证据水平C);②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病人(证据水平C);③存在明显的精神疾病,且可能由于ICD置入而加重,或不能进行系统的随访者(证据水平C);④NYHAⅣ级,不适合心脏移植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证据水平C);⑤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不明原因晕厥且未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证据水平C);⑥手术或导管消融可治愈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病人(证据水平C);⑦无器质性心脏病,由完全可逆因素引起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证据水平B)。
2.禁忌证
(1)原因不明的晕厥,又未证实系室速、室颤所致者。
(2)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病因可逆或可纠正,如急性心急梗死、心肌炎、电解质紊乱或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3)无休止的室速。
(4)导管消融或外科手术可治疗的室速或室颤,如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所致的室颤、特发性室速或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法洛四联症并发的室速。
(5)需考虑的社会、医疗或心理方面的因素,如有明显的精神障碍,难以配合或难以随访的病人;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心功能不全,且不能行心脏移植的病人,其他终末期病人(预期寿命<6个月)。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因ICD价格昂贵,又是一项新技术,临床应用数量尚不多,治疗效果如何,是否接受该治疗,病人及家属均存在顾虑,加之心律失常的阵发特点也常常使病人存在侥幸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讲解ICD系统的基本知识,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签定手术同意书。
2.术前准备
(1)护士应协助医师尽快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及准备工作,同时酌情给予适量β受体阻滞药,以免术前发生猝死。
(2)装备良好的全套ICD置入系统。
(3)ICD置入术由临床电生理和埋藏起搏器经验丰富的医师及熟知ICD性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因术中要诱发、终止室颤,需给予全身麻醉,并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应至少请一名麻醉师和一名心外科医师到场协助。
(4)术前电生理检查,明确能否诱发出VT/VF及其频率、形态、终止方式;尽可能停用抗心律失常药3个半衰期;心力衰竭应尽可能消除或加以改善。
(5)讨论确认手术适应证,安置位置与途径,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制定相应的防治预案。
(6)备皮范围上及下颌,下至肋缘,内至胸部正中线,外至腋中线。
(7)给予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以便抢救用药。
【术中护理配合】
1.麻醉及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
(2)取平卧位,暴露前胸部,头偏向手术部位的对侧。
2.常用物品 见表11-19。
表11-19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安置术常用物品
3.起搏器器械包 见表11-20。
表11-20 起搏器器械包
4.手术步骤与护理配合 以头静脉途径为例,见表11-21。
表11-21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安置术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ICD术后病人关注的焦点是手术后效果,多数思想上有一定压力,尤其是在清醒状态下被电击过的病人,感到恐惧不安,因此进行心理护理是重要的。护理人员应给病人适当的解释和安慰,告诉病人这几次放电均系ICD准确识别心律失常并按预设工作模式工作,说明ICD的有效性,且ICD各项工作参数均系人为设置,可根据病情调节。同时我们认真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终止方式,及时修改ICD的工作模式,使之更适应病人病情,电击次数明显减少,再配合少量镇静药,让病人充分休息,使焦虑、恐惧解除。
(2)生命体征的监护:术后病人入住监护病房,心电、血压监护24~48h,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尤其是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监护中若发现VT和(或)VF,应守候床边,观察记录起搏器工作状况及病人意识等,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
图11-14 ICD安置的导线在皮下的位置图
图11-15 ICD安置的导线在心脏的位置
(3)预防感染的护理:术后常规伤口护理,每日伤口换药1次,7~10d拆线。在此期间观察病人伤口有无红、肿、热、痛及切口皮肤的张力情况。术后3d内每6小时测体温1次,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以防血行感染。
(4)基础护理:术后卧床休息3d,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限制术肢活动,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放在病人健侧,以便病人使用。护理人员应主动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减少病人的活动,避免电极脱位而引起ICD功能失灵;72h后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并指导病人做上肢和肩关节前后适当运动。
(5)饮食护理:给予病人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易消化饮食,增强病人机体抵抗力,使伤口早日愈合。
(6)出院前指导:病人出院时常担心出院后ICD不能正常工作,护士要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并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指导用药和避免加重心力衰竭的诱因等,除永久起搏器携带者的常规指导外,护理人员应教会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每次自测脉搏1次。还应为病人建立随访卡,记录病人资料和ICD安装时间、型号、厂家、使用年限等,嘱病人外出随时携带小卡,并做好事件记录,定期随访,第一年隔月随访1次,次年每月随访1次,尤其是当ICD预期寿命临近时,更应缩短随访间期。
【健康教育】
在手术后康复的过程中,病人应遵照以下要求。
1.根据医师的指示进行体育锻炼、沐浴和散步活动。
2.避免穿紧身的衣服以免刺激埋置ICD处的皮肤。
3.按照医师指示,限制上肢的活动。
4.术肢负重不能超过5~7.5kg的物品。
5.不能过分地推、拉或扭动上肢。
6.如伤口出现红、肿或流液,应及时向医师报告。
7.将置入ICD的情况告知其他医师(包括牙科医师),使他们在对病人进行手术和牙科治疗前后,为病人注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8.遇到以下情况,应及时联系医师。
(1)发生快速心律失常时,症状持续的时间超过3min或超出医师规定的时间长度。
(2)伤口出现红、肿或渗液现象。
(3)不明原因发热达2~3d。
(4)对ICD或所服用的药物有任何疑问。
(5)计划旅行或搬家。
(6)发生任何异常情况,如出现新的不能解释的症状或出现置入ICD前有过的症状。
(7)ICD每次放电或短期内发生多次放电。
(8)术后加服、更换或调整抗心律失常药。
(9)ICD复律或除颤无效后。
二、人工心脏起搏介入治疗护理
【概述】
人工心脏起搏术(artifical cardial pacing)是用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不仅已广泛地用于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亦已用于心动过速的治疗,特别是随着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的深入,促进了导管电消蚀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开展,所以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已成为心脏病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作用机制】
起搏或传导系统功能有障碍的心脏,心率极为缓慢,甚至停搏。如此时心脏仍保持兴奋性、传导性以及收缩功能,则以人工心脏起搏器发出一定形式的微弱脉冲电流,经导线传至电极,电极与心肌接触而使电脉冲刺激心肌,引起心脏兴奋收缩。即用人工的异位兴奋灶来替代正常的心脏起搏点,从而控制心脏按一定节律收缩。
【人工心脏起搏器及其类型】
1.脉冲发生器 是起搏系统的主体。使用时埋置在病人体内的称埋藏式起搏器,放在体外的称体外式起搏器。起搏器的种类根据起搏电极所在心腔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单腔起搏器(心房或心室)和双腔起搏器(心房和心室)。按起搏脉冲与病人自身心律的关系又可分为非同步起搏(目前已基本不用)和按需型起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类型),后者可感知病人自身心脏搏动,视需要发放电脉冲,故不发生竞争心律。
2.电极 目前主要用心内膜电极,此外还有心外膜电极和胸壁电极。
3.电源 用锂电池系列供电,一般可用6~8年,有可能达14~15年。
【起搏方法】
1.永久埋藏式心脏起搏 将单电极导管从头静脉(在锁骨外侧段下沿三角肌胸大肌沟切开寻找)、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送到右心室尖部,并将电极接触心内膜,带有无关电极的起搏器埋藏在胸壁胸大肌前皮下组织中而起搏。适用于所有需长时间起搏的缓慢心律失常病人。用双极起搏器需另置一起搏电极于右心房。如用程序可控制起搏器还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2.临时心脏起搏 采用双电极导管经外周静脉(常用右股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送至右心室,电极接触到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该方法适用于急需起搏,但放置时间不能太久,一般不能超过1个月,以免发生感染。
【适应证】
1.临时起搏器的适应证
(1)反复阿-斯综合征发作者。
(2)急性心肌梗死。
(3)心脏外科手术后的二度Ⅱ型以上AVB或SSS。或术后预计有低排血量、低血压或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预防性地行房室顺序的临时起搏。
(4)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心室造影术等心导管检查过程中安装临时起搏器。
(5)已用大量抑制心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又需电击除颤时,可预先安装临时起搏器,以预防电击后心脏静止。
(6)为起搏器依赖病人更换新的永久起搏器时做临时性支持。
2.永久起搏适应证
(1)心动过缓起搏
①心脏传导阻滞:有症状的二度Ⅰ、Ⅱ型AVB;有症状的先天性三度AVB;有症状的获得性三度AVB;有症状的手术后永久性AVB;房颤伴三度CAVB。
②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有症状的窦性心律过缓药物治疗无效者;有症状的窦性心律停搏或S-AB(窦房传导阻滞)。
③心动过缓伴频发期前收缩者。
④儿童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⑤程控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
⑥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2)非心动过缓起搏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
②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③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④长QT综合征。
⑤某些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
【术前护理】
1.术前宣教: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有关知识及指导术中配合,以消除紧张心理。请手术成功的病人亲自介绍体会,使病人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项。同时,根据病人提出的问题和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压力,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利手术顺利施行。
2.做青霉素和奴夫卡因皮试。
3.完善各种检查,了解各脏器的功能。
4.手术部位常规备皮。
5.手术日清晨禁食、禁水(药物除外),术前30min排空膀胱。
6.术前排空大小便,精神过度紧张者,可在术前30min给予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
7.更换衣裤。
8.开放静脉通道,备齐一切抢救设备及药品。
【术中护理配合】
1.麻醉及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
2.常用器材和物品 同ICD安置术。
3.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同ICD安置术。
【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 起搏器置入术后由于病人肢体制动时间较长,伤口疼痛,容易使病人产生不舒适感,护理人员应加强沟通,做好健康教育,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手术并发症
①危重的心律失常:当电极插入右心室时,往往因机械性刺激引起室性期前收缩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重者可致室颤而死亡。因此,安置起搏电极时必须配备除颤器。密切观察,一有短阵室速时,应很快将电极撤回到心房。
②心肌穿孔:是插入电极时使用了硬的导管指引钢丝及操作粗暴所致。
③气胸:由穿刺针误入胸腔刺破肺引起。少量气胸不必特殊处理,如为张力性气胸应作紧急处理。
(2)伤口并发症
①血肿形成:可见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出血,埋藏处囊腔小动脉出血,电极插入头静脉口结扎不妥而致出血。出血多者可形成血肿,必要时可在严密消毒下用针抽吸出积血。预防的方法是术时注意止血,术后局部用小沙袋压迫6h,对使用抗凝血治疗的病人,更要小心。
②囊袋感染:局部感染最常发生在放置脉冲发生器的部位,一般发生在术后2~4d,可能与早期应用抗生素但没有完全控制感染有关。感染后局部肿胀变硬、触痛、缝线处发红,继而可有波动感。局部一旦发生感染应作积极处理,有积血淤滞者,先抽去积血,抽出液应做细菌培养,然后注入抗生素,并密切观察,必要时可全身抗生素治疗。
③皮肤坏死:主要是覆盖在脉冲发生器表面的皮肤坏死穿破,可由不明显的慢性感染或因此处皮肤很薄,受压迫的局部循环不良所致。
(3)晚期并发症:起搏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心室起搏的病人,其主要原因如下。①单纯心室起搏时,心排血量比正常房室顺序收缩时降低10%~35%;②房室瓣不能同步活动,心房收缩可能出现在房室瓣关闭时,而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可能开放,前者使心房内的血液反流入静脉系统导致静脉压升高,后者因房室瓣反流也引起心房和静脉压升高;③室房传导能刺激心房和肺静脉壁上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传导这些冲动到中枢,反射性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以上综合因素而导致头晕,晕厥先兆或晕厥,疲乏无力,低血压等。可在起搏器置入前行心室起搏测试或选用生理型起搏器。
(4)膈肌及胸腹肌抽动,可调整电极或程控起搏器输出能量解决。
3.一般护理
(1)术后12h平卧或健侧卧位,逐渐增加活动量。
(2)术后用沙袋压迫2~4h,绝对卧床6h,禁止术侧卧位,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
(3)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囊袋渗血情况,必要时放引流条。
(4)心电遥测48~72h,注意心律及心率变化。
(5)测体温,4/d×7天。
(6)测血压,1/30min×6次。
(7)避免切口污染,术后应用抗生素5~7d。
(8)第4日开始协助并鼓励病人做术侧肢体的关节活动,以防关节僵硬。
(9)治疗原发病,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心律失常。
(10)填写病人随身携带的登记卡。
(11)术后7~10d拆线。
【健康教育】
1.病人应随身携带及妥善保存起搏器置入卡(有起搏器型号、有关参数、安装日期等)以便治疗,也便于登机时通过金属检测仪的检查。
2.教会病人自己数脉搏,出现脉率比设置频率低10%或再次出现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3.因其他问题就医时,应告知医师身上装置有人工心脏起搏器。
4.不要随意抚弄起搏器置入的部位。自行检查该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或出血现象,出现不适立即就医。
5.教导病人避免出入高电量、强磁场的场所,远离某些家用电器、医院的理疗设备,以免干扰起搏功能。
6.避免剧烈运动,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做用力过度或幅度过大的动作(如背、扛重物,打网球,使用粗重工具等),以免影响起搏器功能或电极脱落。
7.定期随访,最初半年每个月1次,以后每3~6个月1次。以测定起搏器功能,当电池即将耗尽前每周1次。每年摄片1次,主要观察电极有无移位、断裂,心脏穿孔等,小儿因生长发育易致电极移位,应半年摄片1次。
8.生活指导,洗澡时勿用力搓揉埋藏起搏器处的皮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