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鼻泪管阻塞是溢泪症(epiphora)的主要病因之一。所谓溢泪症是以泪道阻塞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流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眼科常见病,其发病率约占门诊病人的3%,在临床上,其发病原因很多,但以自发性炎症与瘢痕引起的阻塞最为常见。其他少见的原因有肿瘤、手术瘢痕、结石及异物等。阻塞部位以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最为常见,泪小管次之。Compbell于1964年通过泪道造影对200例泪道阻塞的部位进行了分析:泪小管阻塞者44例;泪囊颈部(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阻塞125例;鼻泪管阻塞者31例。常见的泪囊炎分为3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慢性炎症都不会自行痊愈。
鼻泪管阻塞主要由泪囊特发性炎症引起,表现为溢泪,常伴有泪囊内积脓,明显影响生活与工作。尽管手术治疗效果较为肯定,但有遗留瘢痕等缺陷,且仍有部分病人疗效不佳。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开始报道采用介入技术治疗鼻泪管阻塞引起的溢泪症。从1997年开始,我国也采用置入Song塑料支架治疗鼻泪管阻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正常与病理解剖】
1.鼻泪道的解剖:在上、下眼睑的鼻侧,各有一泪小点,此为泪小管的开口,当眼睑外翻时,通过泪小点垂直向后2mm,然后转向鼻侧,上泪小管偏向下行,下泪小管偏向上行,总长约10mm。在眼水平线上汇合成泪总管后或分别进入泪囊。泪囊为卵圆形,在泪总管水平以上部分称底部,高3~4mm;以下为体部,长8~9mm,泪囊前后深径48mm,侧宽2~3mm。泪囊向下通过连接处与鼻泪管相连,鼻泪管直径4mm,长18mm,下口可能是圆形、卵圆形或裂隙状,开口处有一瓣,称Hasner瓣,此瓣打开时直径为3~4mm,它的功能为当用力擤鼻时可防止鼻分泌物从鼻腔进入鼻泪管。鼻泪管向下开口在下鼻道,离鼻腔底部有7.5mm。
2.慢性泪囊炎时,其囊壁纤维化增厚可达正常者的2~3倍,而且囊腔明显缩小;黏膜下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因急、慢性炎症程度不同其细胞成分各异。黏膜下的弹性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瘢痕组织形成,囊腔缩小,泪囊与鼻泪管连接处为纤维索条闭塞。
感染的主要细菌是肺炎链球菌,其次是葡萄糖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临床表现】
泪道的主要功能是引流泪液入鼻腔。鼻泪管阻塞的病人均有泪液从泪道流出不畅,而从睑缘溢出等症状,部分病人伴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回流,少数病人伴有头痛、视力下降。根据溢泪程度进行分级:0级,无溢泪;Ⅰ级,偶尔流泪,每天不超过2次擦泪;Ⅱ级,每天擦泪3~4次;Ⅲ级,每天擦泪5~10次;Ⅳ级,每天擦泪10次以上;Ⅴ级,持续流泪。
【影像学诊断】
1.泪囊造影 以生理盐水冲洗泪道,压迫泪囊,将泪囊中的脓液或黏液挤压冲洗干净,扩大泪点,然后经泪点用泪道冲洗针头,注入碘油,或40%~60%的泛影葡胺1~2ml,拭去结膜囊残留对比剂,摄眼眶正、侧位X线片,观察对比剂充盈情况。若泪道通畅,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显影清楚,并有少量对比剂流至鼻底或鼻咽部。由于泪道各部分充填时间不同或对比剂通过太快,各部分不在同一照片上显影,可在注射对比剂后第1、5、10min及30min摄片或连续拍摄,可观察到对比剂在同一照片上显影情况,正常泪囊的后前位观为一细长微弯的条状影,下端较宽。鼻泪管上1/3较宽,中部难显影,下端大而不规则,对比剂集聚处即为下口。若鼻泪管阻塞,泪囊显示扩张,泪小管也充填,阻塞部位界限清楚。泪囊憩室的形态也亦可显示,不含钙盐的泪囊结石可显示为充盈缺损。泪囊周围如有肿瘤压迫,也可通过泪囊的移位或变形显示出来。如果鼻内有少许对比剂,泪囊稍扩大,而在30min后仍不排空,即使在泪道冲洗时液体尚能通过,仍可以判断为部分阻塞或功能性排泪不足。
图16-3 数字减影泪囊造影
左侧泪道正常;右侧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完全阻塞,泪囊扩张
2.实时造影 与上述传统对比剂相比,实时造影更为清晰、明了。通过泪点将泪囊造影针插至泪囊行泪囊造影,只用水溶性对比剂而不用碘油,直接在血管造影机进行造影,尤其采用数字减影泪囊造影(图16-3),可更好地显示病变与解剖结构。
3.泪道核素造影 结膜囊内滴入核素对比剂,如113Sn与113mIn的冲洗液,其母体半衰期可达115d,子体半衰期为1.7h。核素对比剂既可了解泪囊的器质性病变,又能了解其功能。操作简便,不需插管。避免了人为的反射性流泪现象及黏膜损伤。但核素对比剂显像不够清晰,可能产生错误理解。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鼻泪管支架置入术的适应证为泪囊或鼻泪管阻塞引起的溢泪和(或)泪囊炎反复发生。阻塞可为完全,也可为部分性,持续2个月以上;溢泪程度为Ⅲ~Ⅴ级(每天擦泪超过5次),或者溢泪不到Ⅲ级,但常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溢出;泪道阻塞的原因可为自发性或外伤性。
2.禁忌证 急性炎症是唯一的禁忌证。局部骨折且断骨对位不整引起的泪道阻塞是一个相对禁忌证,因导丝及其他器械难以通过阻塞部而不易成功。
【术前护理】
1.常规护理与心理疏导。
2.询问病人有无鼻部外伤史,既往鼻腔内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等。
3.术前常规用药。
4.术前15min,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术中护理配合】
1.麻醉及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腔。先将2~3个棉条用等量的盐酸地卡因(10%)与肾上腺素(1∶100 000)潮湿后填入下鼻道进行局麻,并可减轻鼻黏膜充血,保留3~5min取出,再用0.4%倍诺喜滴眼液滴眼行眼结膜表面麻醉。
(2)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给病人戴上手术帽,盖住额部头发,铺单暴露鼻眼部。
(3)防护:如球管在上者,用铅橡皮保护双侧眼球。
2.常用器材与物品
(1)眼科造影手术包:见表16-4。
表16-4 眼科造影手术包
(2)鼻泪管支架置入器材:表16-5。
表16-5 鼻泪管支架置入器材
3.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见表16-6。
表16-6 鼻泪管阻塞介入治疗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续 表)
【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鼻泪管支架对于身体而言是一异物,病人常会感觉不适,产生焦虑心理,由于手术操作过程及支架置入对眼部和鼻泪管的刺激,会出现轻微疼痛、流鼻血。由此病人会产生恐惧,护理人员应及时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其为暂时性。如出血不止,则及时就诊。
2.术后观察有无异物感、鼻出血、疼痛,一般上述现象会在1~2d消失。部分病人可能会有消毒液入眼或手术过程的刺激,出现眼睑肿胀,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数天后会自行消失。此类病人为门诊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术后观察1~2h无特殊情况者可离院。平时可采用电话询问主诉,与病人加强沟通,必要时预约病人复诊。
3.术后观察溢泪症状改善情况。
4.预防感染:保持鼻泪道通畅;指导病人口服抗生素3d;每天用生理盐水进行泪道冲洗1次,连续冲洗5d;以后每周2次用上述液体冲洗泪道,连续3周;然后每月1次用上述液体冲洗泪道,连续2个月;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每天1次,持续1周;术后同时用抗生素眼液滴眼每天2次,持续1个月。
由于鼻部感染,鼻泪管可再次阻塞,必要时可经鼻拔出鼻泪管支架。
【健康教育】
1.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2.根据要求来院行泪道冲洗,按时滴眼液。
3.注意用眼卫生,3~6个月行泪道造影复查。
4.若再次出现溢泪情况,随时复诊,必要时取出鼻泪管支架再行置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