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NCD),包括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人类过早死亡和影响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其中心血管疾病位列5大慢病之首。2011年9月,联合国在俄罗斯召开的针对NCD高峰会议,指出NCD的全球重负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严重障碍。同样,我国NCD也成为头号健康威胁,每年约1 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超过80%,在疾病负担中占68.6%。最近公布的中国NCD报告中指出:2010-2030年中国NCD流行将不断加剧,NCD患者人数将增加2~3倍;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负担预计将增长近50%。在所有慢病负担中,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比重将超过50%。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将是遏制中国NCD进展的关键。
1.不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影响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已得到证实。2004年公布的INTERHERAT研究,在52个国家中(包括中国)262个中心的15 152例患者和14 820例的对照中进行的调查表明,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AMI)的危险因素大多由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心理社会压力、摄入水果蔬菜过少、饮酒、规律的体力活动少所致,这9种危险因素分别可以解释男性和女性心肌梗死原因的90%和94%。另有研究表明:80%的心血管病与生活方式有关,目前危害最大的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运动的生活方式和吸烟。饮食不健康和缺乏运动会导致血压和血糖的升高、血脂的异常以及超重和肥胖,进而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主要是指“三高”,即高饱和反式脂肪酸、高盐、高糖,特别是含糖饮料,每年至少导致1 400万例死亡,占NCD总死亡率40%;过多摄入食盐可以解释30%的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导致每年死亡300万,占NCD总死亡中的8%。Jensen等对“丹麦饮食、癌症与健康前瞻性研究”中54 783例50-64岁无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了平均7.7年的随访研究,以了解肥胖及生活方式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结果发现:不运动、吸烟、不健康饮食习惯、超重和肥胖都可以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风险,并且发现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ACS的发病风险在女性和男性中分别升高5%与7%。研究还发现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对同等条件人群的ACS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在肥胖者中,每周活动1.0~3.5h者患ACS的风险低于久坐者,不吸烟者低于吸烟者;健康饮食与ACS发病危险的降低也是一致的。因此,生活方式与肥胖对ACS的联合作用也应受到重视。我国人群的研究中也发现体力活动强度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呈负相关。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早已被世界公认,据WHO统计显示:全世界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数近500万/年,且吸烟人群逐年呈年轻化趋势。戒烟可以使其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59%。既往多研究主动吸烟,近年对被动吸烟的危害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期的Pell等前瞻性研究收集了苏格兰9家医院的ACS患者在无烟法律实施前10个月和次年相同时期的吸烟和被动吸烟的信息,以了解无烟立法的实施与ACS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无烟立法实施后ACS入院的患者从3 235减少到2 684,减少了20.5%;未及时就诊而死于院外的人数也下降了6%。因ACS入院的人数中吸烟人群下降了14%、既往吸烟者下降了19%、从未吸烟者下降了21%。同时发现在从不吸烟者中一周之内体内血清古丁尼(尼古丁在体内的代谢物,为间接吸烟量的判断指标)平均水平也从0.68ng/ml下降到0.56ng/ml。可见,被动吸烟的危害同样应受到关注。
另有研究证实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NCD的发生减少。2009年Earl S.Ford等发现具备四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即规律运动(大于3.5h/周)、坚持健康饮食、从不吸烟、不肥胖(体重指数小于30%)可以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癌症4种疾病的风险,且发病风险的程度与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数目有关,具备1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49%,2种降低63%,3种降低72%,4种降低78%。遗憾的是仅有9%的观察者具备了上述4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预防NCD的潜力巨大。
2.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和可以控制的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心血管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早期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血管重建技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由25%降低至10%,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医疗成本。尽管我国医疗技术已与国际平齐,心血管疾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较20世纪50年代上升4倍,呈“井喷”发展趋势,且发病年轻化。相比之下,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从1968-2000年下降了50%,其主要原因是从1968年起美国政府开始预防干预。
著名的“芬兰北卡心血管病预防项目的研究”也证实了生活方式改变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芬兰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高,研究者发现导致冠心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是高胆固醇血症,与芬兰人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开始以芬兰发病率最高的北卡罗利亚省为观察对象,经过25年的干预,芬兰人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变,如:黄油涂面包从80%降至5%,喝高脂牛奶从70%降至9%,每年摄入蔬菜水果从20千克升至50千克,男性吸烟率下降了50%,盐摄入量下降了20%等,结果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73%,期望寿命增长了约7年。之后芬兰政府将此项目推广至全国,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目前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远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新增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人数达1 000万,吸烟人数3.5亿,仅有26%人希望戒烟,且戒烟成功率仅11.5%。1992-2002年10年间,城市糖尿病患病率上升40%,超重和肥胖患者数增加1亿,成年人坚持锻炼的不到1/3。如何有效的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我国心血管病拐点下移任重道远。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包括政府的主导、创造健康社会环境、规范健康教育、缔造无烟环境、完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等。同时,广大医务人员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不能仅局限于疾病的治疗,更应该承担起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神圣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