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异性或痉挛性心绞痛首选用药

变异性或痉挛性心绞痛首选用药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胸痛发作时相应时间的缺血性ST-T改变有助于确定心绞痛的诊断。男性稳定型心绞痛及有三支血管病变、心功能正常者5年存活率93%;心功能减退者则是58%。针对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降低心肌的耗氧,改善患者症状,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前胸、颈部,范围如手掌大小,可放射至左后背、左肩、左臂内侧、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胸痛常为压迫、胸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极度奔跑后心跳不适,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活动。

(3)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饱餐、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一些患者是在进餐后活动容易发作。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然后逐渐消失。心绞痛很少超过0.5h。

(5)缓解方式:停止原来活动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可在几分钟内缓解。

2.体征 多为非特异性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湿冷或出汗。有时可出现暂时性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对提示诊断有很大价值。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目前缺乏与心绞痛直接诊断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有助于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血糖、血脂(包括TC、TG,LDLC、HDL-C)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关,应该常规检查。此外,应完善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甲状腺功能的检查。

2.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心电图的ST段、T波的动态改变更有意义。

(1)静息时心电图:1/2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改变,如ST段和T波异常、心律失常等。

(2)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

①ST段压低,见于大多数心肌缺血发作,缓解后恢复。

②ST段一过性抬高,见于少数患者。

③T波倒置,在平时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假性正常化”)。

(3)心电图负荷试验:最常用的是运动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持续2min为运动试验阳性标准。

(4)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可从中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可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照。胸痛发作时相应时间的缺血性ST-T改变有助于确定心绞痛的诊断。

3.放射性核素检查

(1)负荷201 Tl/99mTc-MIBI心肌显像:Tl(铊)/99mTc-MIBI随冠状动脉血流很快被正常心肌细胞所摄取,静息时成像所示灌注缺损主要见于心肌梗死区(瘢痕部位),而仅在结合运动试验、药物负荷(双嘧达莫、多巴酚丁胺)试验时出现的灌注缺损提示心肌缺血。

(2)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PET):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示踪剂如18F、11 C、13 N等进行心肌显像。除可判断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外,尚可了解心肌的代谢情况,用于准确评估心肌的存活力。

4.超声心动图

(1)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各室腔的大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室壁的运动,在心绞痛不发作时,心功能多正常。

(2)心肌梗死后或严重的缺血状态下,室壁可以呈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运动障碍。

(3)运动或药物负荷时,或心肌缺血发作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评价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情况,有助于诊断。

5.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用于判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钙化,对判断斑块性质也有一定意义,见相关内容。

6.冠状动脉造影 对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及血管病变情况并决定治疗策略及预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典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

(2)冠心病危险因素。

(3)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包括发作时心电图改变、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的缺血表现。

(4)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多层螺旋CT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范围,有助于决定进一步治疗。

以上4条,第(1)、(2)条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第(3)条和(或)第(4)条即可明确诊断。第(4)条中的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还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2.劳力性心绞痛严重度的分级 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分级分为4级。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餐后、寒冷、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步行200m,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Ⅳ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3.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结合心电图(ST段抬高及异常Q波)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2)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多为持续性刺痛或灼痛,沿神经行径处有压痛。

(3)心脏神经症:患者常诉胸痛部位多在左胸乳房下心尖部附近,或经常变动,含硝酸甘油无效或在10多分钟后才“见效”,常伴有心悸、疲乏、头晕、失眠及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4)不典型疼痛还需与反流性食管炎等食管疾病、膈疝、消化性溃疡、肠道疾病、颈椎病等相鉴别。

(四)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可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危险分层有助于决定治疗策略。

1.临床评估 有外周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电图有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二度或以上房室阻滞、束支或分支阻滞)、运动耐量降低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高,预后不良。

2.负荷试验 运动心电图可以用Duke活动平板评分来评估其危险性。运动早期出现阳性(ST段压低>1mm)、ST段压低明显者预示高危患者。

3.左心室功能 心功能可以作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评估指标。LVEF<35%的患者死亡率每年>3%。男性稳定型心绞痛及有三支血管病变、心功能正常者5年存活率93%;心功能减退者则是58%。

4.冠状动脉造影 CASS注册登记资料显示,正常冠状动脉12年的存活率91%,单支病变74%、双支病变59%、三支病变50%,左主干病变预后更差。血管重建术(介入治疗、搭桥手术)可以降低病死率。

(五)全科医师处理

1.出现下列症状应高度怀疑劳力性心绞痛发生:

(1)胸痛、胸闷、心慌多与运动或情绪激动有关。

(2)持续时间比较短,多为几分钟,很少超过15min。

(3)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可以缓解,往往含化硝酸甘油更有效。

(4)多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

2.发作时处理

(1)让患者休息,有条件坐下或躺下更好。

(2)如果在医院或门诊部,应尽可能做发作时的心电图,并在发作停止后复查心电图。

(3)含化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

3.缓解期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100mg/d)、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硝酸酯类药物。

(2)杜绝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减肥、限酒;适量活动,以不出现症状或不适为原则。

(3)积极控制其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4)进行宣教,让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4.转上级医院诊治指征

(1)如果本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0~15min不缓解,应立即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2)近期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前延长、运动耐量降低,建议患者尽快转院治疗。

(3)患者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时。

(4)患者考虑血运重建手术,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六)专科治疗

主要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针对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降低心肌的耗氧,改善患者症状,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1.药物治疗

(1)发作时的治疗

①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②药物治疗:较重的发作,可舌下含化硝酸酯制剂(表6-1)。

表6-1 常用的硝酸酯制剂和不良反应

(2)缓解期的治疗

①生活方式的调整:宜尽量避免各种确知足以诱致发作的因素。如: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杜绝烟酒;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但以不致发生胸痛症状为度;一般不需卧床休息。

②药物治疗

改善预后的药物:

阿司匹林:所有患者只要没有用药禁忌证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mg/d。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氯吡格雷:属于血小板ADP受体抑制剂,主要用于支架置入以后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d,1次口服,至少维持治疗1年。

β受体阻滞剂:心肌梗死后患者长期接受β受体阻滞剂二级预防治疗,可降低相对病死率。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剂量,以能缓解症状、心率不低于50次/min为宜。

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TC和LDL-C,还有延缓斑块进展,使斑块稳定和抗炎等调脂以外的作用。所有冠心病患者,无论其血脂水平如何,均应给予他汀类药物。冠心病患者LDL-C的目标值应<2.60mmol/L(100mg/dl),对于极高危患者(确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目标为LDL-C<2.07mmol/L(80mg/dl)也是合理的。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损害和肌病。强化降脂治疗时,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应该使用ACEI。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能从ACEI治疗中获益,但低危患者获益可能较小。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硝酸酯类药: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药,能减少心肌需氧和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心绞痛症状。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舌下含服或喷雾用硝酸甘油仅作为心绞痛发作时缓解症状用药,也可在运动前数分钟使用,以减少或避免心绞痛发作。

长效硝酸酯制剂用于减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并可能增加运动耐量;长效硝酸酯类不适宜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治疗,而适宜用于慢性长期治疗。

每天用药时应注意给予足够的无药间期,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反射性加快和低血压,以上不良反应以给予短效硝酸甘油更明显。第1次含用硝酸甘油时,应注意可能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对由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不宜用硝酸酯制剂,因其可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减少左心室容量,进一步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程度,使心排血量减少,有发生晕厥的危险。

钙拮抗剂:钙拮抗剂通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减少心肌耗氧起缓解心绞痛作用,对变异型心绞痛或以冠状动脉痉挛为主的心绞痛,钙拮抗剂是一线药物。地尔硫和维拉帕米能减慢房室传导,常用于伴有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心绞痛患者,这两种药不应用于已有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

钙拮抗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外周水肿、便秘、心悸、面部潮红等,低血压也时有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头痛、头晕、虚弱无力等。

其他药物:

曲美他嗪: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代谢,改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而治疗心肌缺血。

尼可地尔:是一种钾通道开放药,与硝酸酯类制剂具有相似药理特性,对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可能有效。

中医中药治疗:目前以“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和“祛痰通络”法最为常用。

2.血管重建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由于PCI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危险性相对较低,易于被医师和患者所接受。对于低危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包括强化降脂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在减少缺血事件方面与PCI一样有效。对于相对高危险患者及多支血管病变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缓解症状更为显著,生存率获益尚不明确。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CABG可改善中危至高危患者的预后。某些特定的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类型手术预后优于药物治疗,这些情况包括:①左主干的明显狭窄;②3支主要冠状动脉近段的明显狭窄;③2支主要冠状动脉的明显狭窄,其中包括左前降支(LAD)近段的高度狭窄。

CABG总的手术死亡率在1%~4%,血栓阻塞可在术后早期发生,10%在术后1年发生,5年以后静脉桥自身会发生粥样硬化改变。静脉桥10年通畅率为50%~60%。

(七)随访及预防

参照急性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康复治疗与随访”部分。

要点提示

稳定型心绞痛全科医师处理要点

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之一,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的程度、持续时间、频次、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甚至数月内无显著不同,病变性质稳定。

典型心绞痛特点:胸痛或胸闷时感到胸部发紧,有压迫感和濒死感,伴有出汗和左上肢、颈部、肩背部等放射痛,阵发性发作一般持续3~5min,很少超过15min,常因体力劳动、饱餐和情绪激动等诱因引起发作,休息可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心电图特点:代表室壁节段性导联的ST段一过性下移大于0.05mV,极少数出现ST段一过性抬高,症状缓解后ST段可恢复。

重要检查:尽快心电监测,做心电图,化验心肌酶、肌钙蛋白、BNP、凝血功能、血常规和电解质检查,X线胸片检查、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

处理要点: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硝酸酯类药物,强调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病因治疗的重要性,坚持冠心病二级预防。

转院:心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心肌酶升高或需要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者,要及时转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