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右心衰竭是指右心在短时间内发生急性功能障碍,同时其代偿功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导致的以急性右心排血量减低和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右心衰竭多见于右心室梗死、急性大块肺栓塞和右侧心瓣膜病。临床相对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 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及上腹疼痛等;此外,突发呼吸困难,可伴不同程度的发绀;双下肢水肿;神经系统症状如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
2.体征 心脏相对浊音界向左侧扩大,三尖瓣听诊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及分裂,心前区奔马律;若继发于左心衰竭,可全心扩大。心脏外体征可见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有压痛、双下肢水肿、胸腹腔积液。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无明显特异性。因长期缺氧可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常升高;急性肺栓塞时D-二聚体可明显升高。
2.心电图 多表现为右房、右室增大或肥厚。
3.X线胸片 可因不同的基础病因而出现相应的特征性X线征象。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肺动脉段突出(>3mm)、右下肺动脉横径增宽(>15mm)及“残根征”。而肺栓塞早期可出现肺下叶卵圆形或三角形浸润阴影。
4.超声心动图 主要表现为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右心室壁增厚及运动异常、右心室增大,右心排血量减少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右心衰竭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如突发的呼吸困难、低血压、颈静脉怒张等,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能作出诊断。但临床上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肺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心脏压塞、心包缩窄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右心衰竭的治疗主要应用利尿药,以减轻水肿,但要防止过度利尿造成心排血量减少。此外,由于引起的急性右心衰竭的原因不同,治疗时需有一定的针对性。
1.右心室梗死伴急性右心衰竭
(1)扩容治疗:当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在检测中心静脉压的基础上首要治疗是大量补液,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生理盐水20ml/min静脉滴注,直至PCWP上升至15~18mmHg,血压回升和低灌注症状改善。24h内输液量在3 500~5 000ml。对于充分扩容而血压仍低者,可给予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如在补液过程中出现左心衰竭,应立即停止补液。
(2)如右心室梗死同时合并广泛左心室梗死时,则不宜盲目扩容,防止造成急性肺水肿。如存在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和PCWP升高,不宜使用硝普钠,应考虑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
(3)禁用利尿药、吗啡和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药,以避免进一步降低右心室充盈压。
2.急性大块肺栓塞所致急性右心衰竭
(1)镇痛:吗啡3~5mg静脉注射。
(2)吸氧:鼻导管或面罩给氧6~8L/min。
(3)溶栓治疗:常用尿激酶或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停药后应继续肝素治疗。用药期间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使之延长至正常对照的1.5~2.0倍。应持续滴注5~7d,停药后改用华法林口服数月。
(4)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危重患者(如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若经肺动脉造影证实为肺总动脉或其较大分支内栓塞,可做介入治疗,必要时可在体外循环下紧急早期切开肺动脉摘除栓子。
3.右侧心瓣膜病所致急性右心衰竭 给予相应的急症处理后可考虑在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后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
要点提示
急性右心衰以急性右心充盈减少/排血量减低和体静脉淤血为主要病理特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双下肢水肿等。
常见病因:急性右室梗死、大面积肺栓塞和右室心肌病等。
典型体征:心脏听诊可闻及三尖瓣听诊区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及分裂、心前区奔马律;X线胸片提示肺动脉段突出(>3mm)、右下肺动脉横径增宽(>15mm)。
处理要点: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综合治疗。因右心室梗死所致的急性右心衰,治疗以扩容为主,每日输液量可达3 500~5 000ml,慎用利尿药和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药,因为可能无益而有害;而肺动脉栓塞所致的急性右心衰竭,治疗以抗凝和溶栓治疗为主。
转院: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转入上级医院进行肺动脉取栓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