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病患者心理问题常见
心脏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异常十分常见。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40%,高血压20%,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5%~55%。心脏手术后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高达60%~75%。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心理障碍的远期发生率10%~20%,远高于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病率。约1/3的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术后患者出现明显抑郁、焦虑情绪,并害怕自动转复除颤的发生。
心脏病后精神心理异常的发生与发展和患者的康复密切相关。尽管这些抑郁症绝大多数是轻中度抑郁,重度抑郁者仅占5%。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病死率比非抑郁者高30%,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高50%。以往的研究表明,抑郁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提示患者在心肌梗死后6~18个月的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二)发病机制
现在医学模式把疾病分为:躯体疾病、身心疾病及精神疾病三大类。冠心病属于身心疾病的范畴,虽病理改变主要在心脏,但心理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在焦虑抑郁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通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相同的神经、生化、内分泌和神经解剖的改变(血小板比较容易凝结形成血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大量化学介质分泌等),这些可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和心电的不稳定性。同时心理因素和身体因素均会引起焦虑、紧张、愤怒、烦恼等不良情绪,会引起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其他紧张激素大量涌出,在身体上造成明显后果,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应激能力增强。严重时还会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痉挛、阻塞而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当患者不能适应机体的调节反应时,将会导致原本正常的应激反应逐步演变为病理状态,产生慢性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
(三)常见心理问题
心脏病发作的严重症状,会直接导致患者产生创伤后情绪紊乱、抑郁、悲观,性格变得暴躁、失眠等;对周围事物冷漠,食欲缺乏,丧失生活目标和乐趣;劫后余生的心情导致患者对生命异常珍惜。担心疾病复发,怕死的心理使患者处处小心翼翼,敏感的患者甚至妄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对将来的生活失去信心,担心出院后病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认为住在医院最安全而拒绝出院。他们对前胸的任何症状都特别敏感。只要一有风吹草动,无论其是否与心脏相关,都会联想到心脏而马上就医。上述精神神经的症状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十分不利,使住院时间延长,严重者还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很多医师对此不甚了解,认为患者是“无病呻吟”或“神经兮兮”而未加重视,另有医师会对这类患者反复检查,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由于长期处于一种惊恐状态而无法正常生活,更有甚者会萌发轻生的念头,需要住院治疗。尽管这么做符合患者的“要求”,但是“破财”未能“免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果医患双方都不满意。
调查表明,在心脏起搏器手术前,72.6%的患者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不了解,81.7%的患者担心手术中的并发症,60.9%的患者担心术后丧失劳动能力,65.8%的患者担心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手术后,有30%~61%的患者出现了置入心脏起搏器前没有的症状,都认为与心脏起搏器有关,其原因28.6%的患者怀疑手术没有做好,17.8%的患者认为心脏起搏器工作不正常,49.5%的患者经常担心心脏起搏器质量问题,12.7%的患者担心疾病发展心脏起搏器不够安全,伴有手术后心理障碍的起搏器置入患者往往存在长期过分关注起搏器,期望值过高,认为心脏起搏器能帮助他解决所有问题,一旦有临床其他不适症状或疾病,都会归咎于心脏起搏器。在手术后近期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有高达35%~42.7%的患者存在焦虑,38.7%~39.9%存在抑郁,它与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的各种各样躯体症状有密切关系。
(四)抑郁障碍的识别
在社区或综合医院门诊,应注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处理躯体疾病的同时,应注意患者症状的躯体成分和心理成分。患者是否存在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现有的客观检查不足以用躯体疾病来解释,应注意患者的情感,是否表现为悲伤,是否存在不安、压抑或是惊恐甚至激动的情况,主动询问患者是否会常觉得闷闷不乐甚至痛苦不堪?如果回答是或可疑时,应进一步询问内心感受和主观感觉。同时注意患者的睡眠情况,有无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惊醒或是早醒,其中早醒往往是抑郁症的特征性表现。此外,临床医师应主动询问患者有无消极念头和自杀想法,这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五)治疗
1.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 心脏病发作是一种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医护人员应该体谅患者,给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贴心的照顾。医患间的真挚情感与信任,是培养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医疗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娴熟的技术,善意的同情,才能取得患者认可,做到身体在场,心理共鸣的境界。
2.心理与疾病关系的知识宣教 医师应该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脏病的基本知识,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护人员应采取认真的倾听、鼓励、说服、启发和指导的方式,再配合宣传手册、网络资讯等手段,让患者了解疾病。
3.药物治疗 对于那些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适当地使用抗抑郁药物,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各方面资料显示,采取这种综合性疗法后,近乎95%以上的患者都会得到有效的治疗或
附2:脑卒中社区慢病管理流程痊愈。
总之,心脏病后心理障碍,只要医患双方都加以重视,对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施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是可以克服的。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医院有必要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方面的培训,心内科医师应该提高对这种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必须清楚精神障碍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病后的“自然反应”。因此心脏科医师不但要为患者治疗躯体的疾病,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恰当干预,使患者彻底地恢复健康,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姚晓爱 杨水祥 黄红东 孟 然 邹 辉 关 付 王效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