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10编码】 A09.903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病因】
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1.感染性因素
(1)病毒:是我国目前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和星状病毒,其他有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和冠状病毒等。
(2)细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致病性、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分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②志贺菌属;③沙门菌属;④空肠弯曲菌;⑤伤寒杆菌。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
(4)寄生虫:临床已少见,病因可以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2.非感染因素
(1)食饵性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常因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引起。
(2)症状性腹泻: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或病原体的毒素作用而并发腹泻。
(3)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豆浆)过敏引起的腹泻。
(4)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活力降低(主要为乳糖酶),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使乳糖积滞引起腹泻。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诊断要点】
1.根据大便性状和次数判断。根据家长和看护者对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病程为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2个月。
3.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评估。
(1)脱水程度的分度与评估:见表10-5。
表10-5 脱水程度的分度
(2)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黏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有条件者尽量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鉴别诊断】
1.肠套叠 部分患儿初起以腹泻为首发症状,但根据其他临床表现,如呕吐、阵发性腹痛(哭闹)、血便和腹部扪及肿块可以疑似诊断。腹部超声扫描检查发现腹部肿块和横断面显示同心圆可确诊。
2.急性阑尾炎 临床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部隐痛,逐渐加重,并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或突然导致全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发热。体检: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局部腹肌紧张,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若为盲肠后阑尾可出现腰大肌试验阳性,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腹泻开始为水样或黏液稀便,继而出现赤豆汤样血水便或果酱样便。患儿多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烦躁、嗜睡、面色苍白,严重时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有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
治疗原则是预防和纠正脱水,饮食调整,对症治疗和合理用药。
1.预防和纠正脱水
(1)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一开始,就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个月者,补充液体50ml;6个月至2岁者,补充液体100ml;2—10岁者,补充液体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年人按需补充),直到腹泻停止。
(2)轻至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口服补液盐(ORS),用量(ml)=体重(kg)×(50~75),4h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②ORS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4h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
(3)重度脱水:静脉输液。液体采用静脉用的糖、盐混合溶液,需到医院进行,首先以2∶1等张液20ml/kg,于30~60min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并进行评估,如循环未改善则可再次扩容。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按80ml/kg继续静脉滴注,先补2/3量,婴幼儿输注5h,较大儿童输注2.5h;在补液过程中,每1~2小时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如无改善,则加快补液速度;婴儿在6h后或较大儿童在3h后重新评估脱水情况,选择适当的补液方案继续治疗;一旦患者可以口服,通常婴儿在静脉补液后3~4h后,儿童在1~2h后,即给予ORS。
(4)鼻饲管补液:重度脱水时如无静脉输液条件,立即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静脉补液,转运途中可以用鼻饲点滴方法进行补液。液体采用ORS液,以每小时20ml/kg的速度补充,如患者反复呕吐或腹胀,应放慢鼻饲点滴速度,总量不超过120ml/kg。每1~2小时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
(5)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一般主张pH<7.3时可用碱性液。若已知血气分析结果,可用剩余碱(BE)值按公式计算:5%碳酸氢钠毫升数=[-测定BE(mmol/L)]×体重(kg)×0.5,一般可首次补给1/2计算量,密切观察病情,复查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剂量。
2.饮食调整
(1)继续母乳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非母乳喂养儿继续喂配方乳,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面条、烂饭、蛋、鱼末、肉末。鼓励患者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给予低(去)乳糖配方奶,时间为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2)糖源性腹泻: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去(或低)乳糖配方奶或豆基蛋白配方奶。
(3)过敏性腹泻:以牛奶过敏较常见,避免食入过敏食物或采用口服脱敏喂养法,不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婴儿通常能耐受深度水解配方奶,如仍不耐受,可采用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奶。
(4)要素饮食:适用于慢性腹泻、肠黏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征者。
3.对症治疗
(1)肠黏膜保护药:如十六角蒙脱石。
(2)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
(3)微生态疗法:给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4.静脉营养 用于少数重症病例,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伴有重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者。
5.细菌感染性腹泻 合理应用抗生素。
【分级及诊治指引】
小儿腹泻病分级及诊治指引见表10-6。
表10-6 小儿腹泻病分级及诊治指引
【入院标准】
腹泻病患儿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需住院治疗。
1.腹泻病合并频繁呕吐。
2.腹泻病合并中度以上脱水,并且不能口服补液者。
3.腹泻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
4.腹泻病合并中度或重度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特殊危重指征】
1.重度脱水。
2.严重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3.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
4.并发中毒性心肌炎。
5.并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6.出现抽搐、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症状。
【会诊标准】
1.出现难以纠正的重度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需请PICU医师会诊。
2.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需请外科医师会诊。
3.并发中毒性心肌炎,需请心内科医师会诊。
4.出现抽搐、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症状需请神经科医师会诊。
【并发症及处理】
1.并发重度脱水和严重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时,予以积极纠正。
2.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请外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
3.并发心肌炎和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予以营养心肌及护肝治疗。
【谈话要点】
1.患儿患腹泻病的脱水程度、可能病因及病程。
2.需完善血常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细菌,必要时要行胃肠镜检查。
3.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及纠正脱水、合理饮食及营养、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若为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则给予抗感染治疗。
4.可能并发肝功能和(或)心功能损害、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激发营养不良等。
5.大多数预后良好。
6.此次入院的预计费用。
【出院标准】
1.精神、食欲好转,无发热,呕吐停止。
2.大便性状好转,次数接近正常。
3.脱水、电解质紊乱纠正。
4.合并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者,患儿进食量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
【出院指导】
1.腹泻病若好转出院,需到消化专科门诊随访治疗。
2.出现以下紧急情况需及时返院或到当地医院治疗:①腹泻加重,出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唇干、尿少等情况。②关节肿痛明显加剧。③抽搐、精神倦怠、喷射性呕吐等神经系统表现。④皮肤黏膜瘀斑、脏器出血表现。⑤出现服药后出皮疹、剧烈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
3.健康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及饮食习惯。
【门急诊标准流程】
小儿腹泻病门急诊标准流程见图10-9。
图10-9 小儿腹泻病门急诊标准流程
※门诊护理初评估根据《儿科急诊预检分诊指引》进行,详见附录C;※※专科评估根据表10-6进行
【住院标准流程】
小儿腹泻病住院标准流程见图10-10。
图10-10 小儿腹泻病住院标准流程
※住院护理初评估根据《病人入院护理评估记录》进行,使用疼痛、营养等评估工具,详见附录D;※※专科评估根据表10-6进行
(陈佩瑜 龚四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