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10编码】 K92.208
消化道出血是指由消化道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呕血和(或)血便。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病因】
不同年龄组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见表10-9。
表10-9 不同年龄组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临床表现】
1.呕血与血便 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出血300~500ml,可以表现为呕血,呕出血颜色主要取决于在胃内停留时间,时间短为鲜红,反之则为咖啡样。均有黑粪(柏油样便),如出血量大,则可排暗红色大便。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主要是便血,粪便的色泽、性状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出血部位愈低,出血量愈大,出血愈快,则粪便颜色愈红。高位出血在肠内停留过久可呈柏油样,直肠肛门出血多为鲜红色。按出血量大小,患者可出现头晕、疲乏无力、贫血,甚至休克等表现。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10%时,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出血量在10%~20%时,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肢端发凉,血压下降;出血量在20%~25%时,出现口渴、尿少,脉搏明显增快,肢端凉,血压下降,脉压减少;出血量在25%~40%时,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明显休克症状;出血量>40%时,除一般休克表现外,还有神志不清、昏迷、无尿,血压测不出,脉压为零。
3.发热 根据原发病和出血量多少可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感染性疾病所致出血常伴高热,大量出血由于血红蛋白分解吸收导致发热,少量出血一般不引起发热。
4.少量慢性消化道出血 反复少量出血引起慢性贫血,表现为贫血貌、乏力,大便外观正常,隐血试验阳性。
5.其他 肠性氮质血症。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均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
2.大便常规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肝、肾功能检查 除原发肝病外,消化道出血时肝功能大多正常;大量出血时尿素氮增高。
4.内镜检查
(1)胃镜、结肠镜检查:消化道出血12~48h进行检查,其阳性率较高,原则上患儿休克得到纠正,生命体征稳定,诊断不明确,应尽早行胃镜检查。
(2)小肠镜检查:对于推测病变在小肠者,可以应用小肠镜检查。
5.胃肠钡剂造影 钡剂造影和钡灌肠可以观察全消化道的形态和功能,至今仍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病因的措施,因其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对出血定位诊断帮助不大,在急性活动出血时或中止出血48h内不宜做,因此,胃肠造影放在内镜后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6.血管造影 内镜及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可做选择性动脉造影,活动性出血时诊断阳性率高。通过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染色出血的血管,根据情况可行栓塞治疗。
7.核素扫描 对消化道出血用放射性99mTc扫描,诊断出梅克尔憩室和肠重复畸形。
8.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能有效诊断梅克尔憩室。
【鉴别诊断】
1.根据呕血、便血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和大便隐血阳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不同程度的降低,肛门指检或内镜、X线钡剂造影、动脉造影等特殊辅助检查证实有引起出血的病变存在。主要排除下列情况:口、鼻和咽部出血;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和其他原因休克的鉴别。
2.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出血停止者往往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肠鸣音不再亢进,心率、脉搏、血压恢复正常,胃管抽吸液的颜色由血性变清,大便隐血试验转阴,血尿素氮恢复正常。
3.当出现以下情况表明消化道有活动性出血:①心率增快,血压下降;②反复呕血或黑粪增多,稀薄便,甚至呕鲜红色血,排暗红色粪便;③虽经补液、输血等,但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未见明显改善;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持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升高;⑤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治疗】
1.一般治疗
(1)护理:急性期需暂时卧床休息、吸氧。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观察意识、皮肤色泽、四肢温度和肠鸣音等。轻度出血者,可进流质饮食;中度以上出血或频繁呕吐者,需暂禁食。必要时插胃管。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者需禁食,血止2~3d方可进流质饮食。大量出血时可及时从胃管吸出胃内容,防止吸入性肺炎,应用冰盐水洗胃后有助于胃镜检查。
(2)营养管理:由护士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初始评估,记录在《住院患者评估记录》中。总分≥3分,有营养不良的风险,需在24h内通知营养科医师会诊。
(3)疼痛管理:由护士对患者的腹痛情况进行初始评估,疼痛评分在4分以上的,应在1h内报告医师,联系麻醉科医师会诊。
2.尽快补充有效血容量 尽快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右旋糖酐-40(每日≤1 000ml),快速静脉输入。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应及时纠正。待配血后立即输血。轻度出血不必输血,通过输液大部分可以纠正。当失血量>20%时,即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应尽可能快速输入足量全血,以维持有效循环;也可输注浓缩红细胞。在紧急情况下可输注右旋糖酐-40,能提高胶体渗透压、扩张血容量,每次15~20ml/kg,每天1~2次,但大量输入右旋糖酐-40后可引起凝血障碍,个别患儿可发生过敏和溶血,故应掌握适应证和用量。
紧急输血指标:①血红蛋白<70g/L或血细胞比容<25%;②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压下降25%以上;③体位改变时出现晕厥,脉搏≥120/min。
3.药物治疗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如小静脉或毛细血管渗血可用酚磺乙胺、巴曲酶等,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可用生长抑素,应激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出血则用黏膜保护药和制酸药。
(1)巴曲酶:是从巴西腹蛇毒液中提炼出的凝血素,在血管破损处局部发挥作用而不发生血管内凝血,<1岁,每次0.2~0.3kU;1—3岁,每次0.33kU;>3岁,每次0.5kU,每天1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连续2~3d。
(2)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可使内脏血管收缩,减少门静脉主干血流量的25%~30%,降低门静脉压12.5%~50%;还可抑制胃肠道和胰腺的内分泌,保护胃黏膜。常用药物有施他宁,半衰期为1~3min,首剂250μg加入5%葡萄糖液10ml中,缓慢静脉注射,维持量为3.5μg/(kg·h),止血后维持48~72h。
(3)制酸药: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只有当pH>6时才能发挥作用,新形成的凝血块在胃液pH<5时会被消化,因此,制酸药对控制消化道溃疡出血效果明显。西咪替丁,每次10mg/kg,静脉注射,每天2~3次;奥美拉唑,每次0.8mg/kg,静脉注射,每天1次。
4.胃灌洗止血
(1)凝血酶200U加入生理盐水10ml中注入胃内保留,每6~8小时可重复1次,此溶液温度不宜超过37℃,同时给予制酸药,效果会更好。
(2)胃内降温法:冰盐水洗胃可使胃内局部降温,胃黏膜表面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除去胃内积血,有利于观察出血是否停止,亦是急诊胃镜检查前的准备。
5.内镜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可用胃镜直视止血,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注入硬化剂,使曲张静脉栓塞机化,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另行曲张静脉环扎术,也可达到上述目的,但技术要求较高。胃和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出血,根据病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如直接喷洒药物、电凝、激光、微波和钳夹止血等。结肠、直肠和肛管出血,可用结肠镜和直肠镜止血,有电凝、激光、微波和钳夹止血等方法;如息肉出血,可行息肉切除。
6.血管栓塞术 选择性动脉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然后行栓塞术,此方法在临床应用较少。
7.外科手术治疗 经积极内科治疗,仍继续出血者或反复再出血者可外科手术。手术适应证:①出血量大,经内科治疗仍不能止血,并严重威胁患儿生命;②复发性慢性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不能控制;③一次出血控制后且诊断明确,有潜在大出血的危险者。
【分级及诊治指引】
消化道出血分级及诊治指引见表10-10。
表10-10 消化道出血分级及诊治指引
【入院标准】
1.消化道出血合并中、重度贫血。
2.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3.消化道出血病因未明。
【特殊危重指征】
1.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2.反复呕血或黑粪增多,稀薄便,甚至呕鲜红色血,排暗红色粪便。
3.虽经补液、输血等治疗,但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未见明显改善。
4.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持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升高。
5.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会诊标准】
1.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出血性休克,积极抗休克治疗效果欠佳,需要高级生命支持,请PICU医师会诊。
2.出血原因未明,经内科治疗仍不能止血,请胃肠外科医师会诊。
【并发症及处理】
消化道大出血合并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给予积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
【谈话要点】
1.患儿目前的病情及主要诊断治疗方案。
2.监测血常规、大便常规的必要性,如需要电子胃肠镜、放射性核素计算机断层摄影(ECT)检查,则说明电子胃镜、ECT等检查过程及风险。
3.一边治疗一边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临床诊断。
4.目前治疗是纠正失血、使用制酸药和胃肠黏膜保护药,必要时给予施他宁止血,合并外科情况要外科手术治疗。
5.部分患儿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
6.大多数患儿经治疗可以达到治愈,部分疾病可能有再发出血的风险。
7.此次入院的预计费用。
【出院标准】
无活动性出血,失血、体液紊乱纠正,病因明确;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试验正常。
【随访指导】
1.定期到消化专科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呕吐、大便情况,定期复查大便常规+隐血试验、血常规等。
2.出现以下紧急情况需及时返院或到当地医院治疗:①再发呕血、便血。②出现服药后出皮疹、剧烈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
3.健康宣教
(1)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疲劳与各种刺激性饮食,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少用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2)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自觉依时服药和复诊,交代目前服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3)如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紧急情况,建议马上到当地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门急诊标准流程】
消化道出血门急诊标准流程见图10-15。
图10-15 消化道出血门急诊标准流程
※门诊护理初评估根据《儿科急诊预检分诊指引》进行,详见附录C;※※专科评估根据表10-10进行
【住院标准流程】
消化道出血住院标准流程见图10-16。
图10-16 消化道出血住院标准流程
※住院护理初评估根据《病人入院护理评估记录》进行,使用疼痛、营养等评估工具,详见附录D;※※专科评估根据表10-10进行
(梁翠萍 耿岚岚 龚四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