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生障碍性贫血换骨髓成功率多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换骨髓成功率多少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临床表现和外周血象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但骨髓涂片检查不符合者,必须进行骨髓活检以利及时确诊。范科尼贫血基因检测可确诊。1.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个排除性的疾病,其诊断的确立需进行较长时间详细的体检、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甚至诊断性治疗后才能得出,期间请耐心配合,并按期复诊。

【ICD-10编码】 D61.904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的一种全血细胞减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无肝、脾或淋巴结肿大,血常规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不升高。

【病因】

15%~20%再生障碍性贫血属先天性或遗传性,可有家族史和(或)伴一种或多种畸形。70%~80%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因不明,其中部分病例可能与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有关,目前认为此类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以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为特征,以骨髓造血组织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治疗的依据。

【临床表现】

1.出血 常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或鼻出血。

2.贫血 苍白、乏力、气促等。

3.感染 反复发生口腔黏膜溃疡、坏死性口炎及咽峡炎,甚至并发败血症。

4.其他 肝、脾和淋巴结一般不肿大,但在多次反复输血后,可出现肝、脾轻度肿大。

【辅助检查】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如只有1~2系下降,则需有血小板计数降低。

2.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伴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全片<7个)。如有增生活跃现象,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尽量行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巨核细胞减少。对于临床表现和外周血象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但骨髓涂片检查不符合者,必须进行骨髓活检以利及时确诊。

3.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和急性白血病等。

【诊断标准与分型标准】

1.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伴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全片<7个)。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巨核细胞减少。

(3)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和急性白血病等。

2.分型标准

(1)根据病情分型:同时符合下列3项血象标准中的2项者,应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计数<15×109/L;②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③血小板<20× 109/L。

(2)根据病程分型:①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AA-Ⅰ型),病情进展迅速,外周血象下降较快,一般在3个月内达到SAA标准。②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SAA-Ⅱ型):病情较缓慢,>3个月进展到上述SAA标准者。③一般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外周血象未达到SAA标准者。

3.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正规治疗1年以上无明显血象回升者为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特殊危重指征】

1.高热持续不退。

2.血红蛋白急速下降,出现明显脏器出血表现。

3.生命体征不稳定,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鉴别诊断】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本病除出血外无其他表现。血象仅有血小板一系的改变,如有贫血,其程度应与出血量一致。骨髓涂片检查见巨核细胞大多增生,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2.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和外周血象可类似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急性白血病常伴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骨髓涂片检查见幼稚细胞即可明确诊断。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感染和出血相对较轻,网织红细胞计数不减少,骨髓涂片检查常增生活跃,含铁血黄素尿检测阳性,CD55-、CD59-细胞比例下降可确诊。

4.范科尼综合征和其他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见于学龄前期(<6周岁)患儿,有家族史,多伴骨骼等其他脏器畸形,也可有皮肤色素沉着,智力落后,特殊面容等。部分病例胎儿血红蛋白、胰腺消化酶水平、消化功能和染色体检查异常。范科尼贫血基因检测可确诊。

5.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多有血液病基础,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加重,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增高,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高,本病预后良好,多数患者经输血渡过急性期后自然恢复。

6.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全血细胞减少,但网织红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低。骨髓红系和(或)粒系百分比不低,或巨核细胞不少,易见红系造血岛或噬血现象。对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等B淋巴细胞抑制治疗反应好,环孢素可巩固其疗效。

【治疗】

1.支持治疗

(1)护理:避免剧烈活动,从事能耐受的体育锻炼,预防外伤。

(2)营养管理:由护士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初始评估,记录在《住院患者评估记录》中。总分≥3分,有营养不良的风险,需在24h内通知营养科医师会诊。患者食物选择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为原则,忌酸、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3)预防及治疗感染:避免接触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注意口腔、肛周、会阴黏膜护理,积极预防及治疗感染。

(4)心理治疗:鼓励患儿参加正常活动和上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试用,疗程7d,如无效即应停用。

2.造血干细胞移植 SAA-Ⅰ型、SAA-Ⅱ型:如能找到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供者或脐带血,应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HLA配型相合同胞供者为首选。

3.免疫抑制治疗 SAA-Ⅰ型、SAA-Ⅱ型患者如无条件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应尽早开始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首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

4.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雄性激素+中成药制剂+CSA。

(2)如治疗1年以上无效为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应考虑联合免疫抑制疗法。

【并发症及处理】

发生出血,给予积极止血、输注血小板。缺血缺氧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输注红细胞。发生感染时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

【分级及诊治指引】

再生障碍性贫血分级及诊治指引见表14-6。

表14-6 再生障碍性贫血分级及诊治指引

【入院标准】

原因不明的全血细胞减少或两系细胞减少,其中包含巨核细胞减少。

【会诊标准】

1.如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时,需请眼科医师会诊。

2.如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请神经科医师会诊。

3.如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生命支持时,需请PICU医师会诊。

【谈话要点】

1.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个排除性的疾病,其诊断的确立需进行较长时间详细的体检、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甚至诊断性治疗后才能得出,期间请耐心配合,并按期复诊。

2.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自身抗体、C反应蛋白、病原学(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等)、CD55、CD59、四肢骨影像学检查、骨髓细胞学(多部位)等是必须进行的检查,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

3.治疗的目的是使血象和骨髓象改善,不再依赖输血,减少感染和出血,提高生活质量。

4.目前治疗是SAA-Ⅰ型、SAA-Ⅱ型如能找到HLA相合的供者或脐带血,应首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更为肯定;如无条件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则应尽早开始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疗效观察时间至少3~6个月。

5.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雄性激素+中成药制剂+CSA。如治疗1年以上无效为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应进行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联合免疫抑制疗法。

6.此次入院的预计费用。

【出院标准】

无严重感染,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出院指导】

暂停预防接种,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外伤,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常规和专科门诊随诊。

【门急诊标准流程】

再生障碍性贫血门急诊标准流程见图14-7。

图14-7 再生障碍性贫血门急诊标准流程

门诊护理初评估根据《儿科急诊预检分诊指引》进行,详见附录C;※※专科评估根据表14-6进行

【住院标准流程】

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标准流程见图14-8。

图14-8 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标准流程

住院护理初评估根据《病人入院护理评估记录》进行,使用疼痛、营养等评估工具,详见附录D;※※专科护理评估根据表14-6进行

(刘 莎 郝文革 叶铁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