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疗放疗治愈髓母细胞瘤怎么样

化疗放疗治愈髓母细胞瘤怎么样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与其他儿童肿瘤一样,肾母细胞瘤的直接病因还未确立。肾母细胞瘤对放疗十分敏感,但由于放疗对于患儿生长发育,特别是对脊柱和性腺器官生长发育有严重的远期影响,还能引起放射性肠炎,以及继发白血病、甲状腺癌等第二肿瘤,所以应严格掌握放疗指征,年龄在12个月以内的患儿,无论病情如何均不宜放疗。5.化学药物治疗 肾母细胞瘤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化疗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ICD-10编码】 NOS(C64)M89600/3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威尔姆斯瘤(Wilms tumor,WT),是一种混合性胚胎瘤,来源于胚胎性肾组织,瘤体内含有多种成分,主要是未分化的上皮和间皮组织,如腺体、肌肉、上皮细胞等20余种成分,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恶性实体瘤之一。

【病因】

分子遗传学分析证实,15%肾母细胞瘤伴有先天畸形,如泌尿生殖系畸形、无肛症、偏身肥大症、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等。但是肿瘤生物学研究表明,基因只能直接导致畸形而不是癌症,且外显率低。所以,与其他儿童肿瘤一样,肾母细胞瘤的直接病因还未确立。

【临床表现】

1.腹部肿物或者腹胀 最为常见,常在婴儿更衣或洗浴时被偶然发现。肿物位于季肋部,表面光滑、实质性,较固定,大者可超越腹中线。肿瘤迅速增大时,可有腹部不适、烦躁不安、气促等表现,甚至出现类似急腹症表现。

2.疼痛 可由局部浸润、肿瘤出血和坏死、肿瘤压迫周围组织脏器等引起,个别因病理性肾破裂而出现急性腹痛。

3.血尿 因肿瘤浸润肾盂、肾盏而发生,10%~15%为肉眼血尿,25%为镜下血尿。

4.其他 60%患儿因肾动脉受压导致肾素升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因肿瘤释出的蛋白质可致发热,提示肿瘤进展较快;因肿瘤内出血可致贫血;肿瘤晚期可出现恶病质;其内分泌也有改变,可产生红细胞生长素,但很少出现红细胞增多症。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2.肿瘤标记物 CA125、CA19-9阳性。

3.B型超声(B-US) 因其经济、方便、快捷,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其图像特征表现为患侧肾实性、中低回声为主的肿块,内部常见坏死囊性变。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基本定位肿瘤起源于肾内或肾外,分辨肿瘤块是实性或囊性。另外,彩色多普勒对肿块的血供情况有较好的判断,频谱多为高速、高阻动脉样滋养血流信号,血管阻力指数(RI)>0.63有临床意义。超声还能探测腔静脉、肾静脉是否受累(包括受压、梗阻、瘤栓等)和右心房转移癌栓及胸腹部转移的情况,必要时可用经食管超声明确高位癌栓情况。B超还能通过肿块坏死液化、血供和体积的变化来评价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可作为长期随访及监测复发的检测手段。

4.CT扫描 较其他检查有明显的优势。可明确肿瘤起源于肾内,并能明确肿瘤的范围,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是否为双侧病变,以及有无转移瘤等。典型表现为起源于肾内的低密度区或出血区的非均质性包块,可有细小散在灶性钙化,具有假被膜的瘤体与正常肾组织常有明确界限,并将残存的肾组织挤压至周边呈薄片状、线状或新牙状,特别在CT强化扫描时较明显。

5.磁共振(MRI) 较CT更准确地判断血管瘤栓的位置,CT发现有瘤栓时可加做下腔静脉成像指导手术和放疗。如病理报告为透明细胞肉瘤或横纹肌肉瘤,还要加做头颅MRI及全身骨扫描。

6.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pyelography,IVP) 虽然可以了解患者肾功能情况,但方法较烦琐,仅可依靠肾盂、肾盏显影来推测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而且约10%的病例因肿瘤侵犯肾组织及肾静脉而不显影,故其临床价值不如CT和MRI,有应用越来越少的趋势。

7.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在成年人肿瘤诊断中已有较长历史且应用广泛,而在儿童则相关报道不多,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以下情况可以考虑穿刺活检:①诊断不明;②诊断明确,但尚需确定肿瘤类型,以制订术前及术后的化疗或放疗方案;③化疗前、后的对比,检测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

【分型及分期】

1.分型 根据肿瘤组织内胚基、间质组织和上皮组织3种主要成分所占比例不同,可将本病分为4种亚型:胚基型、间质型、上皮型和混合型。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细胞分化程度分为分化不良型(预后不良型,UFH)和分化良好型(预后良好型,FH);FH包括胚芽型、间叶型、上皮型、混合型。

2.分期

Ⅰ期:肿瘤限于肾被膜内,完全切除。肾被膜完整,术前、术中肿瘤未破溃,切除边缘无肿瘤残存。

Ⅱ期:肿瘤已扩散到肾外,但完全切除。有限局性肿瘤扩散,如肿瘤已穿透肾被膜达周围软组织;肾外血管内有瘤栓或已被浸润;曾做过活体组织检查,在术中曾有肿瘤溢出,但仅限于腰部;切除边缘无明显肿瘤残存。

Ⅲ期:腹部有非血源性肿瘤残存。①肾门或主动脉旁淋巴结链经活体组织检查有肿瘤浸润;②术前或术中腹腔内有广泛肿瘤污染,肿瘤生长已穿透腹膜面;③腹膜面有肿瘤种植;④大体或镜下切除边缘有肿瘤残存;⑤由于浸润周围重要组织,肿瘤未能完全切除;⑥超出侧后腹膜的术前、术中肿瘤破溃。

Ⅳ期:血源性转移,如肺、肝、脑、骨。腹部或盆腔以外的淋巴结转移。

V期:双侧肾母细胞瘤,按照上述分期,把双侧病变做不同分期。

【鉴别诊断】

1.神经母细胞瘤 肿瘤位于肾外,常包绕大血管生长、易肝、骨髓、骨转移。确诊依靠病理活检。

2.腹膜后畸胎瘤 肾外肿物,常见钙化和骨骼影。确诊依靠病理活检。

3.肾积水 肾内囊性肿物,无实质性成分。

【治疗】

1.外科治疗 手术摘除肿瘤是根治肾母细胞瘤的首选方法,手术的作用包括:①除外良性病变,取得正确的病理诊断,指导术后治疗;②切除肿瘤或患侧肾,减小荷瘤体积;③探测对侧肾,以除外双侧病变;④允许探查局部或区域淋巴结,提供准确的分期信息。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但在术前治疗和选择手术方式及时机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2.术前治疗 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术前采用新的辅助化疗的优点是:①可使瘤体缩小,有利于肿瘤切除,并可降低术中肿瘤破溃的发生率;②可降低手术风险,增加完整切除机会;③可避免手术切除更多肾组织,有利于肾实质的保存,这一点对双侧和孤立肾肾母细胞瘤更有价值。

3.常规手术治疗方案 单侧肾母细胞瘤一旦确诊,即使已出现肺转移,也应该尽早手术切除;Ⅰ、Ⅱ期肿瘤应完全切除;Ⅲ期肿瘤尽可能完全切除;对于晚期肿瘤不宜过分强调完全切除,结合术后化疗和放疗,也可以改善长期生存率;对于包膜紧张、切除困难的肿瘤、瘤栓已至腔静脉的肝门水平或右心房、术中可能导致肿瘤破裂增加腹腔污染、手术风险大等情况不要勉强手术,应给予化疗后再进行“二次手术”。

4.放射治疗 在肾母细胞瘤的治疗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属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肾母细胞瘤对放疗十分敏感,但由于放疗对于患儿生长发育,特别是对脊柱和性腺器官生长发育有严重的远期影响,还能引起放射性肠炎,以及继发白血病、甲状腺癌等第二肿瘤,所以应严格掌握放疗指征,年龄在12个月以内的患儿,无论病情如何均不宜放疗。Ⅰ期、Ⅱ期FH型患者应用放疗与否对预后无影响,故可不做放疗,其余各型均需放疗,但放疗总剂量要尽量减少。

5.化学药物治疗 肾母细胞瘤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化疗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疗方案的改进对肾母细胞瘤疗效的改善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化疗、合理的术前化疗、坚持术后规律化疗等,使肾母细胞瘤的存活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目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为:放线菌素D(ACTD)、长春新碱(VCR)、多柔比星(ADR)、环磷酰胺(CTX)、依托泊苷(VP-16)。

【疗效评价标准】

1.完全缓解(CR) 所有可见病变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

2.部分缓解(PR) 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维持4周以上。

3.好转(MR) 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小25%以上,但<50%,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

4.病变进展(PD) 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

【并发症及处理】

同淋巴瘤。

【入院标准】

1.肾占位,身体功能能耐受进一步治疗。

2.肾母细胞瘤手术后,按照治疗计划回院化疗。

3.肾母细胞瘤化疗后,出现较重肿瘤及化疗相关改变,如骨髓抑制合并感染、肿瘤溶解综合征及肾功能不全。

【特殊危重指征】

1.肿瘤压迫及侵犯 导致腹腔大血管血流异常,压迫肾动脉引发高血压及双侧病变引起肾功能不全。

2.出血 包括肿瘤内出血及肿瘤侵犯血管引起出血,出现循环功能改变。

3.疼痛 如神经受累、骨转移均可以导致剧痛,出现痛性休克。

4.代谢危象 包括高钙血症、高钾血症、高尿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5.治疗相关危重症 肿瘤溶解综合征及Ⅲ级以上化疗并发症。

【会诊标准】

1.初诊Ⅲ期以下病例,请肿瘤外科医师会诊。

2.肿瘤性质未明,无法行Ⅰ期手术切除,请介入科医师会诊。

3.治疗前准备,请眼科及口腔科医师会诊,协助处理专科医师情况。

4.出现循环及呼吸系统功能不全或存在风险,请PICU医师会诊指导呼吸及循环系统支持治疗。

【出院标准】

同淋巴瘤。

【随访指导】

同淋巴瘤。

【门急诊标准流程】

同淋巴瘤。

【住院标准流程】

可参考淋巴瘤。

(徐 涛 石 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