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编码】 G61.0004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 Barrésyndrome,GBS),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免疫性周围神经病。是一急性特发性单相性获得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病。临床表现为迅速进展而大多数可恢复的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累及脑神经和呼吸肌,反射消失,程度不同的感觉异常。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儿童,是急性弛缓性瘫痪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年发病率为(0.6~2.4)/10万。
【病因】
尚未充分阐明,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是以周围神经为主要目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即由免疫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致病。1/2~2/3患者于发病前4周内存在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等前驱疾病。最常见为感染巨细胞病毒、EB病毒,以及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等。近年,有关本病与空肠弯曲菌关系的报道较多,我国是GBS发病前空肠弯曲菌感染的高发国家,GBS的发病率较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也可能作为前驱疾病。病毒或空肠弯曲菌感染,或是其他因素的损伤,使髓鞘中原处于封闭状态的抗原成分裸露,导致脱髓鞘性自身性免疫反应发生。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仍是急性节段性髓鞘脱失。典型组织病理学改变是周围神经根与神经干的急性、多灶性、节段性髓鞘脱失,伴有血管(主要是小静脉)周围及神经束内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严重病例可见继发性轴索变性及断裂。预后一般良好。
【临床表现】
1.前驱感染 55%~72.5%的患者于发病前4周内有一种或多种前驱感染。
2.临床特征
(1)运动障碍:多数患儿首发症状是双下肢无力,然后呈进展性上行性麻痹,少数患儿呈下行性麻痹。也有患儿首发症状是四肢同时出现无力。麻痹呈对称性,一般是远端重于近端,少数患儿可表现近端重于远端。受累部位可见肌萎缩,手(足)肌尤其明显。腱反射和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2)脑神经麻痹:病情严重者常有运动脑神经麻痹。常见第Ⅸ、Ⅹ、Ⅻ等脑神经受累。患儿表现语音低,吞咽困难或进食呛咳,颜面无表情。少数重症患儿全部脑神经均可受累,表现为面具脸。
(3)呼吸肌麻痹:本病重症患儿常伴有呼吸肌麻痹(表16-4),严重时可成为致死的原因。
表16-4 呼吸肌麻痹分度
(4)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不如运动障碍明显。主要是主观感觉障碍,如肢痛、肢麻等。年长儿可能有手套、袜套或根性感觉障碍。神经干部位可有压痛,多数患儿于抬腿时诉疼痛。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有心血管功能障碍、消化功能紊乱、括约肌障碍、出汗异常、瞳孔改变。
【辅助检查】
1.脑脊液 发病后1周内做脑脊液检查,多数患者可能正常,第2周后,大多数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即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本病的特征表现,于发病后第3周最明显。
2.肌电图 早期肢体远端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正常,但此时F波的潜伏期已延长,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数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60%~70%),波幅可正常。
3.心电图 部分患者可有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甚至倒置。
4.其他检查 有条件者可做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粪便培养空肠弯曲菌以及抗空肠弯曲杆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的抗体检查。
【临床分型】
1.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AIDP) 是GBS的经典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占85%~90%。
2.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 是GBS中纯运动神经类型。与AIDP的鉴别在于主要为运动神经受累,电生理检查提示轴突损害,与前驱空肠弯曲菌相关。临床特征和恢复与AIDP相似,但更多患者因呼吸衰竭需要辅助通气。
3.急性运动感觉性轴索神经病(AMSAN) 症状与AMAN相似,但感觉症状更多,病程更长。病理改变主要为运动和感觉纤维的轴突病变,儿童此型少见。
4.Miller-Fisher综合征 特点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三联症,可伴有面神经麻痹,如伴有肢体肌力减低,也极轻微。可有躯干及肢体感觉异常。脑脊液和电生理变化与AIDP一致。
5.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特点为四肢无汗,皮肤干燥,直立性低血压,便秘,瞳孔不等大,瞳孔反射消失,唾液及泪液分泌障碍,无张力性膀胱等。脑脊液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6.多发性脑神经炎 患者急性双侧性多发性脑神经受累,严重周围感觉丧失。典型的患者出现双侧性面肌无力,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动眼神经可不受累。本型患者较其他患者年幼。本型与前驱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电生理和脑脊液变化同AIDP一致,脑部MRI可见多处脑神经强化,此型患者常需要通气支持,多数恢复完全。
【鉴别诊断】
1.脊髓灰质炎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软瘫 初期常有发热,热退后出现肌肉无力,瘫痪为非对称性且无感觉障碍,以及病初脑脊液细胞数增加等均可与本病鉴别。做大便病毒分离,可确认致病原。
2.脊髓病变 主要需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或脊髓压迫症鉴别。根据截瘫或四肢瘫表现、锥体束征阳性、存在感觉障碍平面和早期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与GBS鉴别应不难。MRI将有助于鉴别和确立脊髓压迫的原因。
【治疗】
1.一般治疗
(1)护理:严密观察脑神经症状,特别第Ⅸ、Ⅹ对脑神经,如有声音嘶哑、吞咽呛咳、呼吸困难、出汗、烦躁、脉数、呼吸浅促、三凹征,应即时报告医师,施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送PICU。每日使用消毒液擦地,合并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床上铺海绵垫;随意饮食,保证充足;预防便秘,必要时使用液状石蜡、肥皂水灌肠;每日做皮肤清洁,预防压疮,双下肢瘫痪者,踝部放小棉垫保持肢体功能;面神经瘫、眼睑下垂患儿要做好眼部护理,防止暴露性眼炎发生。高热患儿做好降温护理,加强冰敷。
(2)营养管理:由护士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初始评估,记录在《住院患者评估记录》中。总分≥3分,有营养不良的风险,需在24h内通知营养科医师会诊,根据会诊意见采取营养风险防治措施;总分<3分,每周重新评估其营养状况,病情加重应及时重新评估。
(3)疼痛管理:由护士对患者的发热伴头痛等疼痛情况进行初始评估,记录在《住院患者评估记录》和《疼痛评估及处理记录单》中。评估结果应及时报告医师,疼痛评分在4分以上的,应在1h内报告医师。未进行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的患者,疼痛评分为0分,每72小时评估1次并记录;疼痛评分1~3分,每24小时评估1次并记录;疼痛评分4~6分,至少每8小时评估1次并记录;疼痛评分≥6分,至少每小时再评估1次并记录。对有疼痛主诉的患者随时评估。
(4)心理治疗:甚为重要,鼓励患儿参加正常活动和上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药物治疗
(1)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剂量为1~2g/kg,单剂或分3~5d应用。
(2)血浆置换疗法:有条件的医院可试用血浆置换疗法。血浆置换为6次,每隔1天进行一次,每次1~1.5个血浆容量。自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临床广泛应用治疗本病以来,本疗法已少用。
(3)肾上腺皮质激素:最初3d以甲泼尼龙20mg/(kg·d),静脉滴注,此后改为泼尼松1~2mg/(kg· d)口服。
(4)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口服;神经营养药静脉滴注2周。
(5)皮质激素应用者常规口服氯化钾、钙剂。
(6)抗感染:预防呼吸道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3.康复和物理治疗 应早期进行,针刺、推拿均可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恢复。
4.预防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洗手,避免生食等减少空肠弯曲杆菌等感染,从而避免发病。
【并发症及处理】
呼吸肌麻痹进展迅速者,应紧急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有条件者定期监测血气。
【分级及诊治指引】
吉兰-巴雷综合征分级及诊治指引见表16-5。
表16-5 吉兰-巴雷综合征分级及诊治指引
【入院标准】
第一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
【特殊危重指征】
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肌或后组脑神经麻痹导致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高级生命支持。
【会诊标准】
1.合并重症肺炎请呼吸专科医师会诊。
2.出现呼吸肌或后组脑神经麻痹导致呼吸衰竭请PICU医师会诊,给予高级生命支持。
【出院标准】
诊断明确,住院治疗1~2周后,病情进入恢复期(一般以瘫痪不再进展为标志),生命体征平稳,肢体无力程度较稳定或有所改善,无呼吸困难及明显吞咽困难。药物治疗方案确定,到神经专科门诊随访。
【随访指导】
1.定期评估 坚持到神经康复门诊进行瘫痪肢体的物理康复训练。
2.出现以下紧急情况需及时返院或到当地医院治疗
(1)吞咽不良的患儿出现误吸。
(2)步态不稳跌倒损伤。
(3)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3.健康宣教
(1)积极配合治疗,做好与医师、治疗师之间的沟通工作。学会家庭康复治疗的方法,注意家庭护理。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门急诊标准流程】
吉兰-巴雷综合征门急诊标准流程见图16-5。
图16-5 吉兰-巴雷综合征门急诊标准流程
※门诊护理初评估根据《儿科急诊预检分诊指引》进行,详见附录C;※※专科评估根据表16-5进行
【住院标准流程】
吉兰-巴雷综合征住院标准流程见图16-6。
图16-6 吉兰-巴雷综合征住院标准流程
※住院护理初评估根据《病人入院护理评估记录》进行,使用疼痛、营养等评估工具,详见附录D;※※专科评估根据表16-5进行
(高媛媛 梁惠慈 麦坚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