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休克在治疗时首选哪种药物

感染性休克在治疗时首选哪种药物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确诊为感染性休克属危重病人,需请上级医师指导抢救治疗,并请PICU急会诊协助救治1.感染性休克是以感染起病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伴有循环障碍,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凶险,常累及多器官功能的损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好,一旦进入难治性休克状态,预后差,有生命危险,即使存活,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ICD-10编码】 A41.954

感染性休克是指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出现循环功能障碍。

【病因】

1.病原菌 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肠杆菌等);不发酵杆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其病程中也易发生休克。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细菌性痢疾(幼儿)易并发休克。

2.宿主因素 原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抗代谢药物、细菌毒类药物和放射治疗,或应用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者可诱发感染性休克。因此,本病较多见于医院内感染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者尤易发生。

3.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是由细菌毒素引起的严重症候群。最初报道的TSS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近年来发现类似征群也可由链球菌引起。

【临床表现】

1.代偿期(早期) 临床表现符合下列6项中的3项。

(1)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多见于失代偿休克)。

(2)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唇周、指(趾)发绀,皮肤花纹,四肢湿凉。如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皮肤干燥为暖休克。

(3)心率、脉搏改变: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

(4)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s(需除外环境温度影响)。

(5)尿量<1ml/(kg·h)。

(6)代谢性酸中毒(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

2.失代偿期 代偿期临床表现加重伴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小于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即1—12个月,<70mmHg(1mmHg=0.133kPa);1—10岁,<70mmHg+[2×年龄(岁)];≥10岁,<90mmHg。

【临床分型】

1.暖休克 为高动力性休克早期,可有意识改变、尿量减少或代谢性酸中毒等,但面色潮红,四肢温暖,脉搏无明显减弱,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无明显延长。此期容易漏诊,且可很快转为冷休克。

2.冷休克 为低动力性休克,皮肤苍白、花纹,四肢凉,脉搏快、细弱,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儿科以冷休克为多。

【鉴别诊断】

1.低血容量性休克 该病有引起低血容量的病因存在,如失血、腹泻、呕吐、异常体液引流等,血压低、中心静脉压低,对补充血容量的治疗反应好。

2.心源性休克 该病有引起心肌损害的病因存在,如心肺复苏术后心肌缺氧缺血性损害、心肌炎、心肌病等,血压低、中心静脉压高,心音低钝,心排血量下降,心排血指数下降,心脏彩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率下降,治疗以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为主。

3.梗阻性休克 该病有引起心脏或血管流出道梗阻的病因存在,如心脏压塞、气胸、肺动脉栓塞、冠状动脉栓塞等,血压低、中心静脉压高,以针对病因的治疗为主。

【治疗】

1.液体复苏:第1小时,每千克体重补给等张液体20ml,5~10min静脉注射,可重复2~3次(总量无上限,视临床表现而定)。第6~8小时,补给1/2~2/3张液,补液量及速度为5~10ml/(kg·h)。另一路液体24h维持治疗,补给1/5~1/3张液,补液量及速度为2~4ml/(kg·h)。当pH<7.25时,可考虑输注5%碳酸氢钠溶液;当血红蛋白<70g/L、血细胞比容<0.3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悬液。当血糖>11.1mmol/L(20mg/dl),可考虑应用胰岛素0.05U/(kg·h);当血糖过低时,可考虑应用葡萄糖0.5~1g/kg。

2.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5~20μg/(kg·min);肾上腺素0.05~2μg/(kg·min),适用于冷休克;去甲肾上腺素0.05~0.3μg/(kg·min),适用于暖休克;多巴酚丁胺5~20μg/(kg·min);米力农0.5~ 0.75μg/(kg·min);硝普钠0.5~8μg/(kg·min),避光输注。

3.抗感染:病原菌未明确前联合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静脉滴注,同时注意保护肾功能并及时清除病灶。

4.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3~5mg/(kg·d),分2~3次给予;甲泼尼龙2~3mg/(kg·d),分2~3次输注。

5.纠正凝血障碍:早期可给予小剂量肝素5~10U/kg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注意肝素钠不能皮下注射),每6小时1次。若已明确有DIC,则应按DIC常规治疗。血红蛋白<70g/L,可考虑输血。

6.机械通气:保证氧供及通气,充分发挥呼吸代偿作用。可用CPAP,小婴儿更需积极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以防呼吸肌疲劳。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避免使用大潮气量和相应高平台压,允许高碳酸血症。

7.镇静、镇痛、肌松药使用。

8.白蛋白:对明确低蛋白血症者使用。

9.羟乙基淀粉:有扩容、对凝血和肾功能影响小、改变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全身感染和毛细血管渗透压的作用。用量为8~33ml/kg。

10.肾脏替代治疗(血液滤过或血液透析)。

11.应激性溃疡预防:用H2受体抑制药。

12.注意各脏器功能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

13.保证能量营养供给,注意监测血糖、血电解质。

14.一般治疗:体位:头部及双下肢抬高30°。

【疗效评价】

1.治疗目标是维持正常心肺功能,恢复正常灌注及血压。

(1)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s。

(2)外周及中央动脉搏动均正常。

(3)四肢温暖。

(4)意识状态良好。

(5)血压正常。

(6)尿量>1ml/(kg·h)。

2.6h内的治疗目标(成年人标准):中心静脉压≥8~12mmHg,平脉动脉压≥65mmHg,尿量≥0.5ml/(kg·h),SvO2≥70%。

【分级及诊治指引】

感染性休克分级及诊治指引见表19-2。

表19-2 感染性休克分级及诊治指引

一旦确诊为感染性休克属危重病人,需请上级医师(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指导抢救治疗,并请PICU急会诊协助救治

【入院标准】

门诊或院外转运的感染性休克的病人立即收入急诊观察室积极就地抢救治疗的同时,请PICU急会诊。

【会诊标准】

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需请PICU医师急会诊。

【入ICU标准】

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转送至PICU监护。

【谈话要点】

1.感染性休克是以感染起病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伴有循环障碍,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凶险,常累及多器官功能的损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好,一旦进入难治性休克状态,预后差,有生命危险,即使存活,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抢救费用贵。

【出室标准】

1.已无休克状态,病情稳定2~3d。

2.生命体征稳定,没有需要PICU处理的并发症。

【随访指导】

如遗留器官功能的损害,到相应专科门诊就诊或就近医院随诊。

【诊治流程】

感染性休克诊治流程见图19-4。

图19-4 感染性休克诊治流程

MAP.平均动脉压;CVP.中心静脉压;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CI.心脏指数;PALS.儿科高级生命支持;ECMO.体外膜肺;Scv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司徒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