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痛风的治疗用药误区

痛风的治疗用药误区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在痛风治疗中,非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痛风急性发作治疗中最为常见的误诊误治。实际上,痛风炎症是无菌炎症,进行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同时抗生素对尿酸的代谢不起作用,所以滥用抗生素对痛风患者来说是没有益处的。痛风是慢性病,多数患者常常遵医嘱长期服用苯溴马隆或别嘌醇等降尿酸药物。血尿酸升高是痛风发作的关键因素,这使许多人误认为迅速将血尿酸水平降低就可避免痛风发作。

下面给大家介绍常见的一些治疗痛风的误区,希望能帮助痛风朋友们纠正。

误区一: 仅在急性发作期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由于出现了难以忍受的关节疼痛,往往会去医院就诊,而一旦关节疼痛好转之后,就自认为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再看医生,也不需要再治疗。

事实上,痛风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治疗和慢性维持期治疗,其防治关键在于慢性维持期治疗,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关节保护,以及必要时使用降尿酸药物,以使血尿酸控制在一定水平,避免痛风性关节炎再次发作。因此,即使关节疼痛好转,仍需要定期到医院就诊随访。

误区二: 不懂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许多痛风的朋友认为,自己一直在使用降尿酸药,血尿酸控制得还可以,因此在服用药物期间,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运动。实际上,在痛风治疗中,非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适当的饮食控制非常重要,有痛风的朋友应避免短期内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以防止血尿酸水平急剧增高,引起痛风急性发作。而适当的运动能促进关节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关节局部血尿酸溶解饱和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痛风再次发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血尿酸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由于平时缺乏运动,一旦关节部位受凉或受伤,就可诱发痛风。对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误区三: 害怕药物不良反应,拒绝用药。

在临床上,许多人认为药物不良反应大,因此不愿长期接受药物治疗。一些人则采取所谓的“饮食控制”疗法,企图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达到降低血尿酸水平的目的。

控制血尿酸水平是防治痛风的关键因素。人体内70%~80%的尿酸是自体产生,只有20%~30%来源于饮食等外来因素。对于血尿酸水平较高的人,单纯通过饮食等其他非药物治疗,往往难以使血尿酸降低到理想水平,大多需要应用药物进行治疗。

固然,任何一种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但是对于降尿酸药物来讲,只要应用适当,不良反应还是很小的,不必过分紧张,若因为害怕不良反应而不用药,反而延误病情,造成更大的伤害。

误区四:急性发作时应用大量抗生素。

痛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多见于趾、足背)常常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除此之外,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如不做详细的病史追问、体检和血尿酸等检查,很容易误诊为局部感染或发炎,随即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这是痛风急性发作治疗中最为常见的误诊误治。由于痛风急性发作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即使无任何治疗,亦多可于疾病发作3~10日逐渐自然缓解。这种自然缓解常常被医生或患者误认为是抗生素的疗效。事实上,青霉素等抗生素对痛风急性发作不但无效,而且可加剧病情,延迟缓解。

实际上,痛风炎症是无菌炎症,进行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同时抗生素对尿酸的代谢不起作用,所以滥用抗生素对痛风患者来说是没有益处的。有些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甚至一些非风湿免疫科的医生,看到患处红、肿、热、痛明显,误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使用抗生素治疗痛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危害极大的。

误区五:痛风发作立即使用降尿酸药。

痛风发作时用降尿酸药,血尿酸水平会迅速降低,以致关节内外尿酸水平悬殊,关节炎反而加重。正确的做法是急性期给予一般性处理,如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大量饮水、应用秋水仙碱和吲哚美辛(消炎痛)或布洛芬等。痛风的间歇期再系统地应用降尿酸药。

误区六:痛风石只要服药就能清除。

事实上,痛风石是溶解不了的。关键是控制痛风的发病,不让痛风石继续长大,如果大到影响关节功能就只能手术摘除。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肿痛的痛风石,可采取针刀镜下微创清理冲洗术,可以较彻底地清除关节及其周围的尿酸盐结晶,减少或阻止痛风的再次发作。

误区七: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为消除急性炎症反应,解除疼痛,终止痛风发作,医生常给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开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而且剂量较大,每日服用次数也较多。但此类药物既不影响尿酸代谢,也不增加尿酸排泄,属于对症治疗,并非对因治疗。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除严重胃肠道反应外,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因此,一旦急性发作过后,即应快速减药,短期内停药。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曾遇见一位痛风患者,饱受痛风反复发作之苦,他听人说吲哚美辛可预防痛风急性发作,故每日超常规剂量服用。一年后检验发现,他的血肌酐(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指标)已升高超过正常值的1倍,怀疑这可能与患者长期服用吲哚美辛有关,随即让他停药,不久肾功能即恢复。

误区八:尿酸增高就服降尿酸药。

降尿酸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别嘌醇所致的剥脱性皮炎甚至可引起死亡。高尿酸血症患者需定期随访和复查,如尿酸增高得非常明显,或者已出现不适症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即便已有一两次痛风急性发作,也不一定马上就需要药物控制,因为痛风复发频率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一般认为每年有两次以上发作,或有痛风石、肾损害表现,或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显著升高者方需要用药控制。

误区九:肾损害者仍继续使用排尿酸药。

一方面,尿中尿酸增加可诱发尿酸性肾结石。另一方面,如痛风已发展到有肾损害的地步,即使利用外力来促排,收效也甚微,而且加重肾的负担,所以肾损害者应慎用排尿酸药物。

误区十:急性发作时只用降尿酸药治疗。

痛风是慢性病,多数患者常常遵医嘱长期服用苯溴马隆或别嘌醇等降尿酸药物。有些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盲目加大降尿酸药物剂量,以期终止发作,避免疼痛,结果却适得其反。苯溴马隆和别嘌醇在药典上属抗痛风药。前者可增加尿酸的肾排泄,后者可抑制尿酸的形成。其共同作用可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石、肾结石、痛风肾等痛风慢性病变的发生,故主要适用于慢性期痛风。但降尿酸药并无消炎镇痛的作用,非但不能解除患者的剧痛,对终止急性发作也无效。急性发作时单独应用,血尿酸可进一步升高,引起转移性痛风发作,病情会因此加重。

误区十一:擅自加大药物剂量。

血尿酸升高是痛风发作的关键因素,这使许多人误认为迅速将血尿酸水平降低就可避免痛风发作。为此,一些患者擅自将药物剂量加大,期望血尿酸可以在短期内降至较低水平。

其实,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当较高水平的血尿酸快速降低时,一方面可以使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另一方面可以使血尿酸在关节腔内沉积,从而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其实,只要患者坚持合理治疗,避免以上的一些误区,就能控制好血尿酸水平,很好地控制痛风发作,避免并发症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