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奚九一治疗痛风的经验

奚九一治疗痛风的经验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奚九一治疗痛风间歇期的经验方:生黄芪20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生薏苡仁30克,熟地黄10克,积雪草15克,金钱草30克,丹参30克,红花10克,半夏10克,玉米须30克,萆薢15克。痛风间歇期为经中药内服外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消退,关节活动正常,化验检查仅有血尿酸增高者。奚老同时指出此期如果不治疗,可使痛风反复发作,日久耳轮、关节局部痛风石形成,关节受损,甚至肾功能损伤。

名医简介:  奚九一,男,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名老中医诊疗所特邀专家,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1991年国务院授予“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任上海奚九一脉管医院院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脉管病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保健协会特约专家顾问。

奚九一治疗痛风急性期的经验方:土茯苓50克,萆薢20克,马鞭草20克,虎杖20克,薏苡仁 30克,豨莶草15克,秦皮15克, 威灵仙15克,益母草30克,延胡索10克,川牛膝10克。

痛风急性期的患者多表现为第1跖趾关节或踝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触之疼痛明显,行走困难,不畏风,或头痛,或发热,口渴,小便浑浊,大便偏干等表现。方用土茯苓、萆薢、马鞭草、虎杖、薏苡仁利湿化浊解毒;益母草、延胡索、川牛膝活血化瘀,豨莶草、秦皮、威灵仙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该方改善关节局部症状明显,并具有一定的加强尿酸排泄作用。本期治疗奚教授主张急则先去邪,认为邪盛则疾病发展,邪留一日则正气伤一日,急性期治疗合理与否,对疾病发展和预后起决定作用。

奚九一治疗痛风间歇期的经验方:生黄芪20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生薏苡仁30克,熟地黄10克,积雪草15克,金钱草30克,丹参30克,红花10克,半夏10克,玉米须30克,萆薢15克。

痛风间歇期为经中药内服外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消退,关节活动正常,化验检查仅有血尿酸增高者。奚老认为,此期热邪已退,治宜健脾护肾,化瘀降浊治其本。方中生黄芪、苍白术、生薏苡仁、熟地黄健脾护肾;丹参、红花、半夏化瘀祛痰通络;萆薢、积雪草、金钱草、玉米须化湿利尿降浊排石。经过一段时期治疗,血尿酸下降,且停药后疗效多稳定。奚老同时指出此期如果不治疗,可使痛风反复发作,日久耳轮、关节局部痛风石形成,关节受损,甚至肾功能损伤。

奚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而引起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所以在辨证施治时,注意结合现代研究,选择有降低血尿酸的药物,比如土茯苓、萆薢、秦皮有增强尿酸排泄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引起关节炎,沉积在肾可发生肾结石,应注意化石利尿药物的应用,比如金钱草、积雪草、玉米须等。另外,必须强调的是,防治痛风饮食调理极为重要,应限制膏粱厚味、忌酒、海鲜、动物内脏及酸性食物,饮食宜清淡,多饮水,碱化尿液,以增强尿酸浊毒的排泄。

病案举例:赵某,男,50岁,干部。因“间断双足关节红肿疼痛4年,加重20天”于2006年1月28日住院。患者述缘于4年前喝酒后出现双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不能着地,查血尿酸高达512微摩尔/升,诊断为“痛风”,给予“秋水仙碱”口服,疼痛逐渐缓解。后每年上症反复发作2~3次。20天前自述食用火锅后双足第1跖趾关节连同足背、足跟突然出现红、肿、热、痛,经口服“秋水仙碱l毫克,1次/2小时”服用4片后,患者足背疼痛有所缓解,但第1跖趾关节、足跟红肿热痛未见明显好转,并因出现腹泻、呕吐,患者拒绝服用西药而转入中医院。查体:体温38.1摄氏度, 局部双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畸形,左足背、右足跟、右踝关节红肿明显,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急查血常规:白细胞10.3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3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2%。肾功能:葡萄糖5 . 51毫摩尔/升、尿素氮6.20毫摩尔/升、肌酐75.00微摩尔/升、尿酸501 .70微摩尔/升。给予中药清热利湿、化瘀泄浊、通络止痛,处方如下:土茯苓50克,萆薢20克,马鞭草20克,虎杖20克,薏苡仁30克,豨莶草15克,秦皮15克,威灵仙20克,益母草30克,牡丹皮10克,延胡索10克,丝瓜络12克,川牛膝12克。

治疗3天,红肿明显好转,热退,继续服药5天,局部红、肿、热、痛基本消退。2月4日复查血常规正常。肾功能:血尿酸287.60微摩尔/升正常。后中药方改为健脾补肾降浊化石固本,治疗2个月。嘱患者低嘌呤饮食,每天坚持饮水2000毫升,随访2年未复发。

[参考自赵凯,张磊,赵兆琳. 奚九一教授治疗痛风经验介绍[J].河南中医,2008,28(11): 30-31.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