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它目前仍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当怀疑颅脑损伤合并有头颈部血管损伤时,虽然可以采用CTA、MRA等检查方式,但DSA仍是最准确的方法。
一、DSA检查适应证:
1.颅内血管性疾病 如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狭窄、闭塞性疾病、动脉病、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 如颅内肿瘤、脓肿、囊肿、血肿等。
3.颅脑外伤所致各种脑外血肿。
4.怀疑有颅底大动脉损伤者。
5.怀疑头颈部动静脉瘘者。
二、头颅DSA检查的禁忌证
患有老年性动脉硬化者需慎重。头颅DSA检查的禁忌证有:患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者;造影剂过敏者;有严重出血倾向者;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难以维持者。
三、头颅DSA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禁食禁饮水 即不能吃东西、喝水。一般能配合的患者,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检查的,检查前应禁食、禁饮水3~4h,对于年龄小等不能配合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检查的患者,检查应禁食12h,禁饮水6h,以免在检查过程中因麻醉药物等作用引起病情变化发生呕吐,造成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而危及患者生命。
2.检查前应常规进行碘过敏试验 因为检查时使用的造影剂中含有碘的成分,以免发生过敏现象。
3.应做好检查部位的皮肤清洁 将术区部位的毛发剃净,并清洗干净,防止感染。
4.要调整好情绪 不要过度紧张,可通过医护人员的宣教及与做过检查的患者交流获得有关检查的知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四、头颅DSA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1.体位与术肢制动 使用动脉压迫器的患者卧床术肢制动6h,拆除压迫器后可下床活动。未使用压迫器的患者需沙袋局部压迫6h,并保持术肢制动不低于8h,卧床24h,拆除术区加压绷带无不适即可下床活动。
2.饮食 局部麻醉患者术后无不适即可正常进食,全身麻醉患者应等患者完全清醒,麻醉药物作用消失方可进食,一般需4~6h。24h内尽量避免食用甜汤、鸡蛋,以防胀气。术后能进食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吃西瓜,以利造影剂从肾排出。不能进食的患者应补液利尿。
3.注意观察穿刺点情况 要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青紫、血肿,检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关注术肢末端的温度、颜色与感觉。用力或咳嗽时应双手按压穿刺处的敷料,以免引起出血。
4.注意休息与情绪 术后注意充分休息,恢复体力。术后患肢要制动,强迫卧床,须调整好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烦躁。
五、碘过敏试验结果的判断
行DSA、增强CT、增强MRI前均须行碘过敏试验。从静脉注入碘剂15min后,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及面色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即为阳性;如患者无不适则为阴性。
六、头颅DSA检查时使用的造影剂对人体的危害
头颅DSA检查时使用的血管造影剂对人体是无害的,血管造影剂主要经肾排泄,所以术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西瓜等利尿食品,以促进血管造影剂的排出。但因血管造影剂中含有碘剂,如果患者对碘过敏,那么在注射血管造影剂的过程中患者就很有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虚脱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行头颅DSA检查前一定要进行碘过敏试验,试验阴性者才能做DSA检查。
七、头颅DSA检查前要禁食、禁饮水
因为头颅DSA检查是属于一项有创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因麻醉(年龄小、不能配合的患者会进行全身麻醉)、疼痛、紧张等因素造成患者血压的改变,而血压的降低或升高,均会引起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如果检查时胃内食物未被排空(消化),那么患者就很有可能会因呕吐误吸而导致引起窒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检查安全和顺利,所以检查时行局部麻醉的患者术前应禁食、禁饮水4~6h,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应禁食12h、禁饮水6h。
八、头颅DSA检查的麻醉方式
头颅DSA检查是需要麻醉的。因为此项检查属于有创检查,按患者的对检查承受能力和配合情况可采取局部麻醉、局部麻醉+静脉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三种形式。局部麻醉一般用于意识清楚、可以配合、病情平稳的成年患者,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检查时穿刺引起的疼痛与不适;对意识不清、精神症状、儿童和高龄等不能配合的患者以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麻醉医师的监测下酌情给予局部麻醉+静脉复合麻醉或全身麻醉,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与患者的安全。
九、头颅DSA检查后患肢须制动
头颅DSA检查后患肢需要制动。使用动脉压迫器者需卧床制动6h,未使用动脉压迫器者需卧床24h,患肢制动不低于8h,以防止穿刺点发生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原因如下。
1.行头颅DSA检查一般都是进行股动脉穿刺,穿刺点较大,加之是股动脉,所以穿刺点局部止血不容易,如果不制动就会牵拉伤口,增加局部出血的危险,出血少时可造成局部皮下血肿,出血量大时即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在检查过程中会使用抗凝血药物,如肝素,抗凝血药物会影响凝血系统,引起出血或出血不止,如果术后患肢不制动,由于穿刺点创伤大及检查中使用抗凝血药物就会增加出血的机会,所以患者在行头颅DSA检查后,在不使用动脉压迫器的情况下应常规患肢制动24h。
十、头颅DSA检查后使用动脉压迫器的优点和缺点
行头颅DSA检查后使用动脉压迫器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缩短患者的卧床和患肢制动的时间,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患者大大缩短了卧床及患肢制动的时间,使用沙袋压迫的患者需严格卧床24h、患肢制动不低于8h,使用动脉压迫器后卧床缩短为6h、患肢制动时间可缩短为2h,这大大减少了因卧床及制动给患者带来的不便、焦虑和不适。
2.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效果好,其压迫止血的强度远远大于加压包扎及沙袋压迫止血的强度,减少了局部出血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缺点是使用动脉压迫器的费用要高于沙袋压迫和局部加压包扎的费用,故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不能普及。
十一、头颅DSA检查后护士应注意观察的内容
患者行头颅DSA检查安返病房后,护士应注意观察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意识的变化,特别注意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护理,客观、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处理。
2.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敷料是否清洁、干燥、固定好,注意穿刺口局部有无血肿或出血。
3.注意观察患者术肢的血液循环情况,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询问患者有无患肢的疼痛、麻木等情况,如有异常应仔细分析原因,避免动脉压迫过紧而造成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4.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注意尿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因为血管造影剂主要是通过肾进行排泄,所以局部麻醉的患者应鼓励其多饮水,全身麻醉及不能进食的患者应增加液体的输入,同时可以食用西瓜等利尿食品促进排尿,促进体内的造影剂尽早排出体外,以减少肾的负担。
5.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情绪反应,加强床旁巡视与沟通,做好术后的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安定患者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十二、头颅DSA检查后要注意观察术肢足背动脉搏动
头颅DSA检查后常规要进行穿刺处动脉的加压、包扎,由于术肢的股动脉受压,很有可能会因局部压力过大、压迫时间过长而引起术肢的血液循环障碍,所以检查后应注意观察术肢足背动脉的搏动、趾甲的颜色、术肢的温度与颜色、患者主诉术肢的感觉等,如出现术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术肢皮肤变白或青紫、皮温下降、趾甲发绀、患者主诉术肢发麻、胀痛等症状时表明术肢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仔细检查患者穿刺部位敷料是否包扎过紧,局部是否加压过大等情况,并要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
十三、头颅DSA检查术后穿刺部位出现出血、血肿的处理方法
穿刺部位局部出血及皮下血肿是DSA检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小的皮下血肿一般不用特殊处理,1周左右即可自行吸收,大的血肿局部可以给予美诺佳涂抹,美皮康帖敷,每日2次,可明显缓解疼痛,为促进血肿吸收、消散,3d后可配合局部远红外线照射效果更佳。出血是比较危险的并发症,检查前医务人员应宣教到位,加强巡视与观察,并教会患者与陪护对出血症状的判断、急救措施。检查后常规给予局部加压包扎、动脉压迫器或沙袋压迫,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及患肢制动并密切观察可减少或防止出血和皮下血肿的发生。
十四、头颅DSA检查前护士要宣教检查后的观察与急救
头颅DSA检查属于有创检查,检查是通过穿刺股动脉放入导管,再将含碘的血管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到脑血管内,使相应的脑血管系统显影,是用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股动脉穿刺针较粗,造影时的血管造影剂具有抗凝血作用,故股动脉穿刺后止血需要压迫较长时间,术后穿刺处皮下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而大出血和动脉血栓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护士术后一定要加强病情观察,如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观察患者局部敷料包扎情况、询问患者术肢的感觉,注意监测术肢的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及术肢趾甲的色泽有无变化等,医护人员在术前、术后均应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教会家属及同病室的患者、家属如何观察,一旦患者出现伤口大出血时应立即按压局部止血再呼叫医护人员到场进行急救,以便一旦发生出血这种危险并发症时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十五、头颅DSA检查后须大量饮水
DSA检查时所使用的能使脑血管显影的血管造影剂是通过患者的肾经尿排出体外的,如果造影剂不及时排出可能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一定负担,甚至影响到患者的肾功能,所以检查后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吃一些西瓜等利尿的水果,不能饮水者可通过补液利尿的方式,以促进造影剂从尿中尽快排出。
十六、头颅DSA检查后可进食的指征
DSA检查后多长时间可以进食取决于患者采取的是哪种麻醉方式及患者术中、术后的情况。一般成年人、局部麻醉的患者,如果术中顺利,术后一般情况好、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正常进食,同时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儿童、意识不清、全身麻醉的患者及术中检查不顺、术后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应禁饮食、禁水,待患者病情平稳、意识清楚、麻醉完全清醒后方可进食及饮水。
十七、头颅DSA检查后须监测生命体征
烟雾病患者行DSA检查后,须术后24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因为DSA检查属有创检查,患者可能因检查时的麻醉、疼痛、恐惧、造影剂等因素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等。为了患者的安全,术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测,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及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意识障碍、肢端的感觉异常与血液循环障碍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
十八、DSA检查前的护理
1.检查前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脑血管造影的必要性和简要的造影程序与注意事项,以及造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以解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检查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2.配合做好各种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出凝血时间等,以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如有明显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凝血障碍者视为检查的禁忌证。
3.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碘过敏史,药物过敏史与食物过敏史。做好碘剂与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4.检查前体位训练,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检查后肢体应伸直制动24h。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提前练习床上排便,教会患者检查后咳嗽、排便时须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减少并发症。
5.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尤其是抗抽搐药和氧气、除颤器、气管插管,以备急用。
6.皮肤准备:股动脉插管应剃掉全部阴毛,清洗两侧腹股沟,以防术中需要两侧股动脉插管或临时更换插管部位。
7.检查前4h禁食、禁饮水,避免检查时呕吐。
8.检查前留置导尿管,便于造影剂及时排泄,避免检查中因膀胱充盈过度,患者躁动或穿刺损伤膀胱。
9.药物准备:检查前备好造影剂及检查中需要的药物。检查前30min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苯巴比妥0.06~0.09g或苯巴比妥钠注射液0.1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0~20mg检查前30min肌内注射,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十九、DSA检查后的护理
1.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股动脉穿刺点沙袋压迫6~8h,术侧肢体制动24h;使用动脉压迫器局部压迫6h,术肢制动2h,保持术肢伸直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的面罩氧气吸入。
3.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氧饱和度、尿量及有无烟雾病症状发作,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4.检查后4h可开始进食,饮食宜低脂、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的食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
5.保持大小便通畅,多吃粗纤维的食物,亦可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6.详细告知患者检查后的注意事项与健康知识宣教,告诉患者与陪护人员发生穿刺处大出血及术肢出现动脉血栓的症状,并教会在应激状态下,穿刺点大出血的现场急救与呼救技巧与程序。
7.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亲切的关怀与鼓励,安抚患者因强迫卧床、手术不适等因素所引起不良的情绪。
8.协助患者做好的生活护理。如协助患者床上进食、床上大小便等,及时倾倒患者的排泄物,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舒适。
9.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西瓜等利尿的食品,以促进造影剂快速从尿中排出,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不能进食或意识不清、麻醉未醒者可通过补液及利尿等措施促进造影剂排出。
10.麻醉未醒、意识障碍及儿童患者还应做好防误吸、防坠床、防烫伤、防外伤等安全护理。
二十、DSA检查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由于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术肢血栓形成,因此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血栓的形成。如患者出现肢端苍白、下肢刺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时则提示动脉血栓发生的可能,若发现下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则可能为静脉血栓形成。
2.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 由于颈动脉受压、股动脉压迫止血,颈动脉窦冲动抑制交感神经元并降低外周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全身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也可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造成心动过缓,所以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3.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在药物中毒所致的肾功能不全仅次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少尿等情况,因此术后应指导患者多饮水,遵医嘱予以补液治疗,以利于造影剂从肾中排泄。护理中应注意患者有无全身水肿,有无腰酸、腰胀痛等不适症状,并观察尿液的色、量及性质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协助医师定期检侧肾功能。
4.脑血管痉挛 颈动脉分叉上方的颈内动脉对机械性刺激非常敏感,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询问有无头痛、头晕等症状,有利于判断脑血管痉挛是否存在。
5.急性脑梗死 由于脑血管痉挛易致急性脑梗死,因此,术后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言语及肢体肌力、活动等情况,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6.脑出血 由于导管机械刺激损伤或因患者情绪激动、排便、咳嗽、剧烈活动时导致动脉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脑出血。故护士应指导患者避免一切增加颅内压的动作,如有躁动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药治疗。在护理时注意尽量减少患者头部运动,减缓对颅内血管刺激,有效避免颅内出血的发生。
7.感染 首先注意做好穿刺点的护理,保持敷料的干燥和清洁,严格无菌操作;且由于患者卧床、抵抗力下降及本身气道病变而易发肺部感染。因此,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宜温度、湿度,减少探视。协助翻身、拍背,雾化吸入,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准确留取痰液标本,并根据痰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同时加强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8.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其生理及心理需求。向患者介绍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心理,以征得患者的治疗护理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