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氏针灸学术特点

金氏针灸学术特点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氏承袭《流注指微赋》《标幽赋》两赋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常用五腧穴子母补泻法和子午流注取穴法,应用五腧穴有其创新之见。但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体质、病症,特别是施术的需要而加以变通。金氏的粗针浅刺、转针、摇针手法,讲究神、形、气三者相合。金氏学术思想影响深入持久,促进了针灸学科发展。

(1)重视理论,治病求本

金老非常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他十分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十分强调经络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对《难经》中有关五输配属五行和“子母补泻”等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全面地将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运用于临床,从针灸手法到处方配穴的作用,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他认为,经气应包括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元气包括元阴之气和元阳之气,禀受于父母先天精气而产生,它是经络运血气、治百病的功能力量。后天水谷之气即营卫之气,是养脏腑、强身体的物质基础。两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相互为根,元气必须依靠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才能功能不衰,而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亦必须依靠元气的作用,方能不断化生精微。因此元气和谷气是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故他在临床上注重调补先天元气和后天谷气,常用关元培补元气,并注重调节多气多血之阳明经气,补气益血,加强后天之本。

金老还非常重视原气及原穴的应用,他认为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难经·六十六难》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名曰原。”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而脏腑经络之原气留于原穴,原气愈是充沛,脏腑经络功能就愈强健,反之则脏腑经络功能低下而诸病自生,因此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所以他在临床上常用原穴强健脏腑经络功能,治病求本,如治疗哮喘、咳嗽常运用肺经原穴太渊,治疗失眠、心悸选用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原穴大陵,治疗胃痛、慢性泄泻等脾胃疾患多用肝经原穴太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耳聋、耳鸣及遗精、阳痿则加用肾经原穴太溪等,也充分运用了“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之理论。

(2)用五输穴,子母补泻

金氏承袭《流注指微赋》《标幽赋》两赋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常用五腧穴子母补泻法和子午流注取穴法,应用五腧穴有其创新之见。他首先认为,针刺迎随补泻之义,一是从内外出入浅深先后以调营卫,此即《难经》“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的方法;二是经脉上下往来的顺经逆经刺法,除了针刺时的操作术式有所不同,五腧穴子母取穴法、子午流注取穴法同属于从经脉往来顺逆的用穴方法。但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体质、病症,特别是施术的需要而加以变通。如皮薄肉少的穴位,往往难以施用凉热等补泻,但可取原、合穴代之。在取某一穴位后,也还可以根据病情的阴阳虚实以定进退,如取委中、曲泽等合穴时,可在穴点下0.51寸间灵活增减,金氏诀其要为“阳升阴降”。此类变通取穴的经验是十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金氏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原则,尤其在治疗内科疾病时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得心应手,如本经子母补泻,取母穴施补法可治本经虚证,取子穴施泻法可治本经实证,如哮喘日久,动则气喘,声低多汗,脉细无力为肺经虚证,可取太渊用补法;哮喘急发,气急声粗,喉中痰鸣,不能平卧,脉滑有力多为肺经实证,可取尺泽用泻法;他经子母补泻,对虚证取母经原穴,对实证取子经原穴,如肺经虚证,可取脾经原穴太白以补之;肝胆经实证,可取心经原穴神门以泻之。

(3)手法独特,自成一家

金氏修练气功,有高深之造诣,指力过人。早年自制马衔铁和金、银质针具,行针手法以转针、摇针为主,入针浅而针感强,手法独特,自成一家。他认为《黄帝内经》刺法是基础,《灵枢·官能》“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经文中所说的泻必用圆,补必用方,都是讲行针手法,其中以搓、捻等转针法,结合疾病的摇针手法,十分切合实际而又简练。但真正要掌握转针、摇针手法,左手的切、按、推等法同样需要娴熟,如左手爪切之法,一般只知具有宣散气血减轻进针疼痛的作用,殊不知切按之轻重即有补泻之分,重切寓泻,稍轻而反复切按则有助于得气,故《难经》有“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之论,实是越人心法。

金氏认为腧穴部位各异,针刺浅深应据穴而定,穴浅者过深无益,已得气则过多提插反致气逸,故补泻之法可从捻、搓等转针之法和摇针法中求之。金氏擅长应用摇针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兹举其应用综合手法对《金针赋》龙、虎、龟、凤,飞经走气手法的操作介绍如下,以示其针下之秘。

金氏飞经走气手法:用28-30号不锈钢针,在取准穴位、常规消毒后,先以左手拇指反复切按其穴,进针先入皮下,针尖斜向病所,微捻入分肉之间,待针下得气后,施补法应略扳倒针柄,左右轻慢摇动。泻法可不必扳倒针柄,左右摇动针柄宜快宜重,同时配合医者呼吸,吸气时摇动针柄,呼气时用震颤手法,如此反复施行,持针勿释,使酸胀感或凉热感渐渐达病所,向远处放射。如感应迟缓者,可再在针刺浅深中调节,或退12分、或进12分,重复操作。

(4)重视治神,形气相合

金氏的粗针浅刺、转针、摇针手法,讲究神、形、气三者相合。所谓“神”是指术者、病者均能“处一其神,令志在针”,因此,务求诊疗环境安静、患者无恐惧紧张心理,医者目不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强调心静平行,调理精神,先治术者之神气,后要守神而针刺之。切忌针刺时心神分散,一边进针一边与人谈笑。“形”是指患者的体位要舒适放松,衣带宽松;术者应凝神定志,站立施术要桩步稳健,气沉丹田,针刺时眼神集中,拇指按压穴位,快速捻转进针,常令病人无痛感,不知不觉中针已入穴,形于手指则方能气与力合而针下之气可调。“气”者,乃指针下之气,针刺之效,得气为要,金老在临床针刺中,强调术者要治神,运用捻转提插导气,同时更重视在针刺之中患者的针刺得气感,要求术者细心体会指下针感,非常重视“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的古训。只要术者有沉、涩、紧之感觉,必须借提插手法导气、引气,让患者得气。重视针感得气,强调气至有效是金老临证治病时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金老一生医德高尚,诲人不倦,知识渊博,医术精湛,培养学生无数。金氏学术思想影响深入持久,促进了针灸学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