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
罗某,女,74岁,2011年6月15日初诊。
患者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3年余,有双侧臀部麻木、双下肢沉重感。患者3年前跌跤后出现腰部疼痛,疼痛放射至双下肢,首诊医师未发现明显骨折,仅予消炎止痛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2周后复诊,查腰椎MRI示:①L1压缩性骨折;②L4锥体向前I°滑脱;③L4-5椎间盘突出;L3-4、L5-S1椎间盘轻度膨出。未进行手术治疗。3年来四处求医,服中西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素体偏胖,喜凉恶热。查体:脊柱正中,生理弧度变直,腰部软组织压痛(+),双腿直腿抬高试验(-),舌胖苔黄厚腻,脉濡滑。
中医诊断:痹症(湿热下注)。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处方:针刺行间、三阴交、阳陵泉、支沟。行间、阳陵泉、支沟泻法,三阴交补法,留针30分钟。
针刺后,患者自觉腰痛略缓解,双下肢沉重感明显减轻。第2日继续前方针刺治疗,经5次针灸治疗后,诸症明显减轻,10次后诸症全消,疗效稳定、持久。
【按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因为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腰痛或伴坐骨神经痛,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具有病程长、显效慢、易复发等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属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引发本病的原因,多是外伤,或是劳损,劳役伤肾、外伤腰部,导致气滞血瘀,经脉阻滞,产生腰痛;或是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滞于下焦,致使经络困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也可以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其充在骨;肝者,其充在筋。”因此当肝肾不足,精气衰微,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时,均可发为腰痛。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基础多是肝肾虚损,筋骨失养,跌仆闪挫或寒湿热之邪内侵为诱因,经脉困阻,气血运行不畅是出现腰痛或腰腿痛的病机。
该患者年过不惑,肝肾已亏,且素体湿热内盛,加之跌扑损伤,日久不愈,使湿热下注,经脉阻滞,疼痛难愈,所用主方为金氏针灸的组方:行间、三阴交、阳陵泉,行间乃足厥阴肝经之荥穴,五行中属火,故泻之能清化湿热。《针灸甲乙经》曰:“腰痛不可以久立仰俯,京门及行间主之。”三阴交乃是太阴、厥阴、少阴之会,脾主运化荣肌肉、肝主藏血以柔筋、肾主藏精以充骨,故调理三阴交则健脾疏肝益肾并举,肌腠、气血筋骨兼顾。《针灸甲乙经》曰:“三阴交主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阳陵泉乃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五行中属土,又为八会之筋会,故具有舒筋活络、助脾运湿之功,加之支沟穴能通利三焦、清热利湿,诸穴合用,共奏化湿清热、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