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
吕某,男,33岁,2011年4月29日初诊。
反复疲惫乏力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倦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复扁桃体发炎,伴胃纳减少,夜寐不安,大便不规律,面色少华。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无明显异常,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诊断:虚劳(脾肾亏虚)。西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
治则:补益脾肾,行气活血。
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深刺,腹四关(滑肉门、外陵)中刺,留针30分钟。
经1次治疗后,患者自觉人清气爽,夜寐转安。前方续进,增加气穴,二诊时患者倦怠乏力改善,胃纳增加,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共治6次,患者诸症全消,疗效稳定、持久。
【按语】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指以极度疲劳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休息后不能缓解,各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没有明显异常,且未发现引起疲劳的内科或精神疾病,同时伴有低热或自觉发热、头痛、咽喉痛、肌痛、淋巴结肿大、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抑郁和认知损害等非特异性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属于亚健康范畴。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认为疲劳综合征可能是由于诸多原因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紊乱。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目前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为主。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范畴,是全身功能虚衰的表现。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长期过劳或持续高压,精神紧张等都可导致阴阳失衡。《素问·调经论》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脏腑阴阳失衡,经络气血失和”是总的发病机制。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
本病案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逐渐出现倦怠乏力,反复呼吸道感染,伴胃纳减少,夜寐不安,大便不规律,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肾亏虚之证。方中引气归元(中脘、下脘、关元、气海)调理脾胃,培肾固本,腹四关(滑肉门、外陵)为胃经之经穴,具有通调气血、疏通经气并使气血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为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要穴,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腹针疗法通过调节先后天之气,调节体内的脏腑经络和四肢百骸的功能,以后天养先天,充分调动人体正气,使脏腑气机条达,气血运行畅通,四肢百骸得到营养濡润则不复疲劳。以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