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1】
姚某,女,66岁,2010年6月21日初诊。
患者左颜面部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又发2天。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颜面部疼痛,受寒、刷牙、进食及讲话时均可诱发。疼痛呈触电样难以忍受,发作数秒,可自行缓解,但发作逐渐频繁,2天前因受寒诱发。曾于某医院神经科检查,无阳性发现,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予以卡马西平片1片,每天2次口服控制。但疼痛仍持续发作。目前患者疼痛发作的部位主要位于三叉神经的2、3支的位置,舌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面痛(风寒袭络)。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则:扶正祛邪,通络止痛。
处方:针刺外关、太冲、合谷、下关、太阳、颧髎穴,泻法,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深刺、双侧上风湿点中刺,留针30分钟。
嘱其勿立停卡马西平,仍服以正常剂量。复诊时患者自述针后两天疼痛发作频率较前略有减少,继前方针刺。6次针后患者述疼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情绪也较前放松,卡马西平片改为每次1片,每天1次,2天后复诊,患者自诉减少卡马西平用量后疼痛频率未增加。后患者每周均于门诊治疗12次,疼痛控制。
【按语】 三叉神经痛是顽固性、反复发作性临床常见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人们常说的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它是指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短暂的阵发性剧痛,但是没有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者几支分布区域内突发的电击样、针刺、刀割、撕裂、烧灼样剧痛为主要特征。疼痛大多发生在三叉神经的第2、第3支,多为单侧。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者舌部最明显,尤以上唇外侧、鼻翼、颊部、口角、犬齿、舌等处最敏感。40%50%的患者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区,轻触这些敏感区可诱发疼痛,称为扳机点。本病一般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属中医学“头风”“面痛”“首风”“脑风”“厥逆”等病证范畴,明朝王肯唐《证治准绳》提及“面痛”,并认为“阳明经络受风毒传人,经络血凝滞而不行”。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因素很多,风寒、风热等邪侵袭面部经络,肝郁化火,火热生风,风火上犯头面部三阳经脉,血瘀气滞、痰火上扰,都可导致面部经脉阻滞,经脉受压或经络挛急,络脉不通,故疼痛反复发作不愈。
本案病例发病已1年余,受寒后又发,正虚而风寒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而发病,正如《诸病源候论·头痛论》云:“头面风者,是体虚,诸阳经脉为风所乘也。”故用外关、太冲、合谷、下关、太阳、颧髎穴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上风湿点加强祛风寒,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扶正以祛邪,整组处方标本兼治,疼痛缓解。
【验案2】
孙某,女,80岁,2007年11月15日初诊。
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3年,又发1个月。患者3年前因右面颊部、前额部疼痛赴某西医院诊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服卡马西平片,当时疼痛缓解,但每23个月即会发作。1个月前三叉神经痛又发作,且疼痛剧烈,在浙江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过西药及局部封闭治疗均无效果,疼痛不能缓解,遂来我科治疗。当时患者疼痛持续难忍,呈针刺样剧痛,阵发性加剧,不能洗脸、刷牙,不能吃饭,每天需要静脉滴注液体。舌暗红苔厚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面痛(痰瘀阻络)。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则:化痰祛瘀止痛。
处方:取穴中脘、上脘、关元、气穴、滑肉门、阴都、上风湿点。留针30分钟。中脘、关元、气穴深刺,滑肉门、上风湿点中刺,阴都、上脘浅刺。
经1次腹针治疗后,患者右面颊部、前额部疼痛略减轻。故续以腹针调理,针刺:前方加天枢穴。5次治疗结束后,患者已能接受洗脸、刷牙,疼痛明显缓解。效不更方,维持原治疗方案,2个疗程治疗后疼痛已除。3个月后三叉神经痛又轻度发作1次,复行3次腹针治疗后痊愈。
【按语】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至今病因尚未明了。周围学说认为病变位于半月神经节到脑桥间部分,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压迫所致;中枢学说认为三叉神经痛为一种感觉性癫样发作,异常放电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或脑干。发病机制迄今仍在探讨之中。较多学者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三叉神经局部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相邻轴索纤维伪突触形成或产生短路,轻微痛觉刺激通过短路传入中枢,中枢传出冲动亦通过短路传入,如此叠加造成三叉神经痛发作。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面为阳明所主。《张氏医通》云:“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脏之逆,皆能上犯而为灾害。”病之初期,多因风邪入侵,或夹寒或夹热或肝火,侵犯阳经,阻滞脉络而致。反复发作,病变日久,耗损正气,本虚标实,肝肾亏虚,虚火上炎,风火痰瘀之邪上阻面部脉络以致痉挛作痛,则疼痛更加顽固。
该患者年高体弱,脾肾两虚,痰浊内生,且久病入络,痰瘀阻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发病后又经众多药物治疗更耗正气,故可以用腹针调理体质,调节先天、后天经络,缓解疼痛,预防复发。取穴中脘、关元补肾健脾,滑肉门、阴都协助补肾健脾,阴都位于腹部全息影像神龟图的面部,可调节颜面部的经气,并能输送气血到达头面部,上风湿点、天枢穴化痰利湿清热,诸穴合用,疼痛消除。
【验案3】
俞某,女,31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
右面颊部及额部疼痛反复发作3年,又发1周。患者3年前出现右面颊部及额部疼痛,当时就诊于社区医院,经针灸治疗后,疼痛消除。后症状反复发作,不见根治,诱发的原因不一,常在生气、疲劳或接触到某个敏感点而发病。曾经服用中药治疗,但疗效不佳。近1周,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右面颊部及额部疼痛进一步加重,每天发作10余次,疼痛剧烈如刀割,刷牙进食时疼痛均易发,伴烦躁,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喜食辣食,睡眠欠佳,二便无殊,舌偏红苔薄红,脉弦。
中医诊断:面痛(肝胃郁火)。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则:清肝泻火,扶正祛邪。
处方:针刺阳陵泉、照海、三阴交、太冲、内庭、合谷,平补平泻,针刺30分钟。
第1次治疗后患者右面颊部及额部疼痛仍明显,加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天枢穴,5次治疗后患者右面颊部及额部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较前减少。再巩固治疗10次后,患者右面颊部及额部疼痛除。嘱咐患者起居有常,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尤其要避免强风直吹面部,以防寒邪侵及经络。还要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按语】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一直在不断更新,采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封闭、射频、手术等,药物治疗:主要是口服卡马西平片,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多采取封闭或手术等方法治疗。如: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疗法、半月神经节阻滞疗法、射频热凝疗法、周围神经撕脱术、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法、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伽马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等,药物治疗对于早期治疗往往有效,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保守治疗可以维持终身。但其存在着副作用较大,长期用药效果不佳等缺点,常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病痛。微创或手术治疗,存在风险,结果并不让人非常满意。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是辨证施治,主张根据不同的类型,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如外感风寒则祛风散寒止痛,痰湿阻滞则化痰通络止痛,瘀血阻络则活血化瘀止痛,使疼痛发作停止或减轻。《灵枢·经脉》篇谓:“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夹胃属肝络胆……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即肝经连眶-额-面-唇,与三叉神经分布相一致。手阳明经、足阳明经与足少阴经均循绕侧头面部与三叉神经在面部分布区域相近,当阳明胃火与肝胆郁火上犯,肝阴不足,或脾胃虚弱,阴火上行,风火攻冲头面发为疼痛,此类患者治疗当清泻肝火,久病者也需要扶正兼顾,才能达到止痛目的。
本病案因该患者平素工作紧张,喜食辣食,导致肝胃郁火,上冲面部,灼伤脉络,而致疼痛剧烈如刀割。治疗宜清泻肝胃之火,选阳陵泉、照海、三阴交、太冲、内庭、合谷诸穴,由于久病必虚,须加强扶正,针灸加腹针中脘、下脘、关元、气海穴引气归元补脾肾、通经络,天枢穴协助清火祛湿,以取效迅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