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更年期月经后瘙痒

更年期月经后瘙痒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灸处方加气穴、水道穴,10次治疗后患者告知针刺后患者较易入睡,心烦心悸也较少发生。后每周于门诊治疗12次。西医治疗主要有精神心理治疗、激素治疗等。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主要由于脾肾衰弱,人体调节阴阳平衡功能减退时易出现不平衡状态。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辨证尤其要抓住肾虚这一特点。经1次治疗后,下肢浮肿有所改善。维持原方治疗6周后,水肿基本消退。

【验案1】

龚某,女,49岁,2010年6月9日初诊。

失眠伴心悸、心烦、头痛1年。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夜寐欠佳,常有心悸、心烦、头痛,偶有潮热;月经提前,量中,伴腰酸,近日失眠情况加重,不易入睡,即使入睡,睡眠也较浅,醒后不易再入睡。胃纳一般,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中医诊断:脏躁证(肝肾阴虚)。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治则:补肝益肾,宁心安神。

处方: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震廓、坎廓及坤廓深刺,百会、印堂平刺,留针30分钟。

患者自述针后夜寐较前好转,入睡时间明显缩短,仍时有心烦,心悸。针灸处方加气穴、水道穴,10次治疗后患者告知针刺后患者较易入睡,心烦心悸也较少发生。后每周于门诊治疗12次。疗效巩固。

【按语】 更年期是指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性激素分泌减少,月经紊乱,直到月经终止,性激素分泌完全消失的时期。更年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一些症状,主要可归纳为:①月经的紊乱;②新陈代谢性障碍,常表现在肥胖、关节痛、骨质疏松几个方面;③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潮热、出汗;④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如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紧张。西医治疗主要有精神心理治疗、激素治疗等。

本病中医属“脏躁”范畴。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主要由于脾肾衰弱,人体调节阴阳平衡功能减退时易出现不平衡状态。由于脾肾气衰,冲任亏损,精血不足,阴阳不平衡,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辨证尤其要抓住肾虚这一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记述了“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从古文记载指出了49岁左右的妇女,他们的肾气逐渐衰弱,生殖能力降低甚至消失,阴阳失去平衡,从而出现经期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浮肿或便溏、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甚至情志异常等症状。因此在治疗时,以补肾气、调整阴阳为主要方法,从而能够很好地缓解临床症状,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及循环系统的综合作用,达到和谐的平衡状态。

本病案患者步入更年,肝叶始薄,肝气衰减,疏泄、条达失职,肝阴暗耗,营血不足,虚火上扰,肾阴同虚,精血不能互生,故症见头痛心悸,夜寐不安,易醒心烦,月经提前,量中,腰酸,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拟疏肝理气,养血安神,益肾壮腰,调理冲任。腹针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能兼顾先后天,震廓属肝,坎廓属肾,坤廓属脾胃,百会、印堂为治失眠之要穴,共达补肝益肾调脾安神之功。

【验案2】

李某,女,43岁,2012年11月1日初诊。

下肢浮肿2个月。患者月经紊乱1年,常常延后,就诊时月经4个月未至,下肢浮肿且酸,四肢怕冷,晨起口苦明显,乏力,无明显潮热,盗汗,伴有便秘,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舌质红,苔薄白根微腻,脉象沉细。

中医诊断:水肿(肾阳虚证)。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治则: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处方: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水道(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交信(双),留针30分钟。再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水道(双)、交信(双)10穴,埋线治疗。每周针1次,每2周埋线1次。经1次治疗后,下肢浮肿有所改善。维持原方治疗6周后,水肿基本消退。

【按语】 更年期浮肿是更年期女性的常见病,是指40-55岁的女性,在体检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下肢或颜面等部位浮肿,严重者可见眼睑及下肢浮肿,可伴有潮热,全身不适,四肢酸痛,头晕失眠等一系列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其发病机制与更年期内分泌功能变化有关,研究表明主要为经后泌乳素(PRL)的明显升高,使得肾对Na+、水的排泄减少,血清Na+和渗透压升高。PRL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更年期妇女雌激素下降,对下丘脑负反馈减弱,致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增加,GnRH可刺激PRL的分泌;更年期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下降,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增加,TRH亦有刺激PRL分泌的作用;更年期5-羟色胺升高,它是PRL分泌的强刺激因子。

本病属于中医“水肿”的范畴。《黄帝内经》云:“女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妇女届近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盛偏衰现象,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故肾虚是致病之本。由于个体差异,临床上又有肾阴虚,肾阳虚,或肾中阴阳俱虚等不同表现,可以出现潮热汗出、烦躁易怒、面浮肢肿、腰背酸楚等等症状,面浮肢肿属于肾阳虚水湿运化失常,潴留肢体或颜面所致。

本案患者四旬之外,虽不至“七七”之年,但肾阳已虚,天葵始竭,故月经延后4个月未至,四肢怕冷,脉象沉细,肾主水,阳虚则失于蒸化,水液内停,湿性下注,故下肢浮肿反复发作,舌苔根部微腻,下焦水湿可见一斑。治疗宜温补肾阳,利水消肿。故予中脘、下脘,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后天濡养先天,气海、关元温补肾阳,天枢、水道、足三里、阴陵泉培土制水,交信入肾调经。针灸后再埋线,加强持续刺激穴位作用,消补兼施,故奏奇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