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灸法的历史发展

灸法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灸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防治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做材料而应用者居多。其学术思想对后世灸法的发展和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灸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灸法得到更多的推广应用,并开始向无痛方向发展,李挺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防治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做材料而应用者居多。“灸”字,《说文解字》作“灼”字解释,是灼体疗法的意思,是火力在医疗上的直接运用。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兽皮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原料。《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备要》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利用艾绒或结合药物,放置于体表的穴位上或患处,借其烧灼和熏熨时的温热性或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而扶正祛邪、温通经络、调畅脏腑气血,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目的。灸法具有与针刺、药物不同的作用途径和效应,它是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病症治疗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现存最早记载灸疗的书籍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书中主要论述人体十一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它是早期的经络理论和灸法。《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其中对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及禁忌证多加论述,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曰:“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亦从北方来。”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爇”;《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经脉》曰“陷下则灸之”;《灵枢·背俞》认为五脏背俞“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灵枢·癫狂》“治癫狂者……灸穷骨二十壮”等内容说明了灸疗可以补充针刺的不足,涉及到灸疗的适应证等多方面。同时还指出灸法可补可泻,既治虚证又治实证,并描述了补泻灸法的具体操作,如“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学术思想对后世灸法的发展和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灸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后世尊为辨证论治的圭臬,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中,切脉犹为受到重视。书中以内治为主,但涉及灸疗的条文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辨证施灸、回阳救逆用灸,温阳消阴用灸等特色,如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115条:“脉浮热证,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劫,必咽燥吐血。”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等等。并且很重视灸药并用,以提高疗效,如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还提出了灸疗的禁忌,认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筋伤骨,血难复也”。指明误灸的危害,丰富了灸法的学术思想。

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有关灸法他认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之而后灸之……陷下者则从灸之。陷下者,其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他还提出头维、承光、脑户、风府等26个腧穴禁灸。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将灸法作为急症、危症的抢救措施,如“卒死而张目结舌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卒得霍乱,先腹痛者,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在心厌下四寸,更度之”等等,这些都是用灸治疗急症之方法。《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灸方99条,首次提出隔蒜灸、隔面灸、隔盐灸等隔物灸治疗方法。灸法至唐代时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灸法专著,如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为最早的专病灸治专著;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灸法有510首左右,《千金翼方》中灸法有560首左右,增加了隔物灸的灸治方法,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并扩大了灸治疾病范围;王熹所著《外台秘要》对灸法尤为重视,认为“诸疗之要,火艾为良,要中之要,无过此术”“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性命,今并不录针经,唯取灸法”,他的针灸治疗均以灸法为主。宋代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是中国首部灸治急性病证的专著;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为中国最早专门研究腧穴的著作,专门论述了防病保健灸法,此书创立了单穴灸,如灸独阴穴治疗难产,灸胞门穴治疗月事不以时下等;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进一步扩大了灸疗的方法和范围。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刺灸治疗56个病证,灸治涉及各科急性热病。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首次记载了“天灸法”这一特殊的灸法,它是利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关穴位,使之发泡,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明清时期针灸名著辈出,其影响较大的医家和著作有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汪机的《针灸问对》等等。灸法得到更多的推广应用,并开始向无痛方向发展,李挺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部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杨继洲撰写的《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灸疗的成就,该书对灸法之理、灸疗的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艾炷大小、点穴与体位、施灸先后、施灸壮数、发泡之法、灸后调摄等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扩展了隔物灸所用隔垫物的范围。清代的《神灸经纶》更是灸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专著,介绍了各种疾病的施灸方法,及一些特殊灸法,如黄腊灸、豆豉灸等等;而李学川《针灸逢源》在灸法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很大贡献,运用了“隔阳燧锭灸”等等,使灸法的方法及适应证也得到扩展。为研究灸疗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近20余年来,由于国际针灸热的影响,灸法运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挖掘整理了大批文献,并进行临床论证、实践,形成了不少新的灸疗方法,扩大了灸法的治疗范围。在灸法对免疫功能、血液循环系统、呼吸、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解热抗炎作用、抗衰老及保健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尤其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及预防保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对于中药和针刺,灸法有治疗范围广、疗效肯定、操作方便的特点。

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外重针轻灸、少灸或只针不灸的现状依然存在,这需要灸法在技术上进行一次革新,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