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肩背部肌筋膜炎

颈肩背部肌筋膜炎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反复颈肩背部疼痛20余年,加重半年。以艾炷烧尽,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即感颈肩背部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嘱在家自行隔姜灸治疗1年后颈肩部疼痛及头晕症状均明显改善。 颈肩背部肌筋膜炎为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风寒湿邪是痹证的基本病因。久坐、失枕、闪挫等慢性劳损均可引起项背部气机不利,气血停滞而疼痛。故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

【验案】

施某,女,58岁,2011年11月8日初诊。

患者反复颈肩背部疼痛20余年,加重半年。20年前长期劳累后出现颈项部疼痛及左肩部酸胀疼痛,时有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耳鸣耳聋等,无上肢放射痛及麻木。此后劳累后症状反复发作,曾多处就医,无明显疗效,因症状逐渐加重于我科住院治疗。入院查体:神清,精神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无侧弯,旋颈试验(+),C5-C7棘突旁压痛(+),左天宗穴处压痛(+),左锁骨上窝内侧压痛(+),左肩胛骨内侧压痛(+),并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颈椎磁共振(MR)示:颈椎退行性改变。经药物及常规针刺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中医诊断:痹证(气虚血瘀)。西医诊断:颈肩背部肌筋膜炎。

治则:益气温阳、活血散寒、通痹止痛。

处方:膏肓俞,大椎,阿是穴。采用隔姜灸灸膏肓俞、大椎、阿是穴,方法如下:将姜切成厚约0.5厘米,直径23厘米的姜片,再于姜片上放一直径略小于姜片、高23厘米的圆锥型艾炷,放置于施灸穴位上,点燃艾炷,连续灸3炷。以艾炷烧尽,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即感颈肩背部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嘱在家自行隔姜灸治疗1年后颈肩部疼痛及头晕症状均明显改善。

【按语】 颈肩背部肌筋膜炎为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是由于外伤后治疗不当,或肌肉劳损、寒冷刺激等原因引起局部软组织慢性损伤,损伤组织在变性、渗出、增生等过程中发生粘连、瘢痕、钙化和挛缩等病理改变,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结节和条索状物引发肌肉酸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该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邪是痹证的基本病因。《张氏医通》曰:“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者。”久坐、失枕、闪挫等慢性劳损均可引起项背部气机不利,气血停滞而疼痛。《诸病源候论》曰:“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说明痹证的发生是由于体质虚弱,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侵入太阳经络而致。

此案患者年轻时过度劳作,耗伤气血,经脉失养,产生疼痛,未能及时治疗,瘀血内生,阻滞筋脉,不通则痛,日久瘀血不除,新血不生,气虚无援,血运不畅,荣养失职,不荣则痛。目前已年过五旬,肝肾渐亏,筋骨懈惰,肝主筋、肝藏血,肝血不足,颈筋不能得到气血濡养,则项背疼痛;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肾气不充,则筋骨懈惰,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则乘虚侵入,膀胱经经气不利,故颈肩疼痛逐渐加重。由于久病外邪深入损伤肝脾肾,使正气更虚。体虚更易感风寒湿邪,致气血不和,经脉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故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性为本虚标实。故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

隔姜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生姜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循经考穴编》云:“膏肓俞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四肢倦怠,目眩头晕。”现存最早的记载是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都载有《灸膏肓俞法》。其中说:“膏之下、肓之上,针药所不能及者,即此穴是也……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大椎穴属于督脉之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之处。根据“以痛为腧”的原则取阿是穴。将隔姜灸施于上述穴位可振奋人体阳气、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疼痛自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