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对的历史渊源

药对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对始终伴随着中医药学的起源发展而不断发展,自汉代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目前存在的古代文献来看,汉代以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药对,直到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才遵照《神农本草经》的组方原则,用药对进行配伍组方。随着后世医家进一步对中药的深入认识和发展,又不断丰富了药对的内容。从元代以后,有关药对专著,亦皆已亡佚。

药对始终伴随着中医药学的起源发展而不断发展,自汉代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初古人治病只使用单味药立方,即所谓的单方,经过多年不断的医疗实践,人们认识到两味药物配合应用后,较之单味药物疗效增强,由此逐渐形成了复方的应用。从文字记载来看,复方的应用,始见于《五十二病方》,如厚朴、谷芽,用于治烧伤,此后的《黄帝内经》出现了半夏秫米汤。但由两味药组成的复方并不一定都是药对,《神农本草经》曰:“药有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就目前存在的古代文献来看,汉代以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药对,直到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才遵照《神农本草经》的组方原则,用药对进行配伍组方。有人曾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作了统计,共有药对147对,如麻黄与桂枝、麻黄与石膏、桂枝与白芍、枳实与白术、黄芩与半夏、芍药与甘草等。随着后世医家进一步对中药的深入认识和发展,又不断丰富了药对的内容。南北朝时期,北齐·徐之才著《雷公药对》,对“药对”做了大量的整理与研究,此后又有了《新广药对》等专著问世。《雷公药对》可惜早已亡佚,目下所能见者,仅存五首。《新广药对》一书,仅于宋代《崇文总目辑释·卷三》载有《新广药对》三卷文,宋令祺所撰。从元代以后,有关药对专著,亦皆已亡佚。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药对存在于各种中医药学文献当中,清代严西亭等人所著的《得配本草》,记载了许多现在仍在使用的药对。近代名医秦伯未先生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列举药对97组,近代名医岳美中、施今墨也都是药对方面的专家,在其论著中都有关于“对药”的专门阐述。

随着现代医家对药对研究的深入关注,有关药对的专著亦陆续得以出版,如《施今墨对药》《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药对》《常用中药药对分析与应用》等,为中药药对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可靠的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